到了三國後期,張郃作為曹魏的五子良將中碩果僅存的一員,成為了曹魏在關隴的支柱。他率領的魏軍屢次挫敗諸葛亮的北伐軍,使得諸葛亮對他望而生畏。而且他能征善戰很高,在軍中很有威望。
直到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撤退時,張郃在木門中伏陣亡前,他都是曹魏關隴軍團的實際領導者。他死後,司馬懿才真正擁有了關隴軍團的指揮權。
首先分析魏延的實力。
而魏延是在蜀漢僅次於五虎上將的大將。他是帶領部曲加入劉備集團的老人,深得劉備的器重。在入川初期,劉備帶領的大將只有他和黃忠兩人。在劉備成就霸業的征程中,他屢建奇功。
後來在劉備選擇防守漢中的大將,據守益州北大門的漢中太守的人選時,選擇了魏延。史書記載:
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
魏延以他的實際行動實踐了他的諾言。在他鎮守漢中期間,漢中沒有發生過任何意外。這使得劉備能夠放心的對東吳用兵,諸葛亮順利南征南中。後來,魏延死後,王平依據魏延防守漢中的方略,順利打退了曹魏的進攻。直到姜維改變了魏延的方略,隨即就被曹魏攻破了漢中,蜀漢接著就滅亡了。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張郃和魏延都是雙方的頂樑柱,在各自的陣營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麼,如果雙方遇到一起,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可是,在《三國演義》中和現實中,魏延和張郃的交鋒都很少。在《三國演義》裡,魏延和張郃有過兩次交手。一次在街亭之戰中,魏延和張郃交手,張郃詐敗,把魏延引入包圍。第二次是木門之戰,魏延詐敗,把張郃引入了包圍圈。兩次交手,可謂不相上下。
從這兩次交手,魏延和張郃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自己能夠戰勝對方。第一次,張郃和魏延交手,張郃詐敗,魏延去追趕,張郃自己知道是詐敗,而魏延卻認為自己的武藝在張郃之上,因而中伏。而第二次與第一次相似,只是兩人的位置換了個。
從《三國演義》來看,兩者的武藝不相上下。不過細品一下,似乎張郃的武藝要略勝一籌。這是從張郃的舉動看出來的。張郃和魏延第一次交手,兩人都不知道對手的水平,因此張郃詐敗,魏延就理所當然的去追,認為自己勝過了張郃,結果中了埋伏。
可是到了第二次交手,兩人已經有了一次交手的經驗,對敵手的水平有了一定的瞭解。這時魏延詐敗,張郃毫不懷疑,這說明了張郃認為自己的武藝比魏延要高。這樣雙方的高下就能夠看到一些端倪了。
在《三國演義》裡,為了突出諸葛亮和司馬懿,魏延和張郃都成為雙方手下的大將。其實諸葛亮北伐前期,他最主要的對手就是張郃。而魏延才是諸葛亮的手下大將,督前部的丞相司馬。
從這裡看來,張郃和魏延本身就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屬於不是一個重量級的對手。因此在現實裡,魏延很少有可能與張郃交手。
魏延有可能與張郃交鋒的機會,只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和第四次北伐期間。第一次北伐在街亭之戰,本來應該魏延督前部和張郃交鋒,可是因為魏延和諸葛亮意見不合,所以諸葛亮違背大家的意見,派馬謖去守街亭,打了個大敗仗。魏延也失去了和張郃交鋒的機會。
第四次北伐是在滷城之戰中,張郃進攻王平的營寨,司馬懿進攻魏延的營陣,都沒有能夠取勝。這一次,張郃也沒能和魏延交手。但是從這一次的戰果來說,因為魏延水平勝過王平,王平能夠勝過張郃。那麼這樣一比較,魏延要勝過張郃。
但是魏延卻沒有獨自和張郃交戰的機會。這裡的原因主要是,在第一次北伐中,張郃打敗馬謖的街亭之戰,嚴重刺激了諸葛亮,讓諸葛亮對張郃產生了嚴重的畏懼心理。在他心裡認為,魏延不是張郃的對手。因此他從來不放魏延去和張郃交手,怕折損了這員大將。
而魏延的心裡是不服氣的。他雖然認為張郃算是自己的對手,但是他認為自己是能夠戰勝張郃的。所以他對諸葛亮的謹小慎微十分不滿,總是諷刺諸葛亮是膽怯。
在諸葛亮死後,魏延信心滿滿,認為應該由自己帶領蜀軍繼續北伐,消滅司馬懿的魏軍。他還對將來的作戰做了部署,做好了行動的計劃。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在魏延心裡,司馬懿都不是他的對手,那麼張郃就更不在話下了。
總結: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如果在《三國演義》裡,魏延和張郃單打獨鬥,那麼魏延和張郃不相上下。可能魏延會比張郃略微遜色一點,但也可以自保,不敗給張郃。
在現實中,也基本和《三國演義》裡差不多。張郃的戰鬥能力和魏延差不多,基本上也是平手,但魏延要比張郃略高一籌。如果諸葛亮不是那麼歧視魏延,放手給予他重兵,那麼魏延會有打敗張郃的機會的。
你是如何看待張郃和魏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