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白先生陶弘景是哪個朝代的 陶弘景的故事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陶弘景是哪個朝代的

陶弘景是南朝時期著名的隱士,是道教茅山一派的真正創始人。他壽命很長,在世八十幾年,歷經了宋、齊、梁三朝,後世一般認為他是南梁時期的。

陶弘景畫像

陶弘景生於公元456,當時是宋朝,出身士族家庭,祖上是王府的參軍,父親當過孝昌的縣令,可見世代為官。而他也從小熟讀經書,九歲就開始讀《禮記》、《尚書》、《周易》等經典。

之後,蕭道成發動兵變把持了朝政,不久就建立齊朝以代替宋。而當時,陶弘景也已經二十幾歲,開始出仕。之後十幾年,他就一直在齊朝為官,先後成為巴陵王、安成王等諸王的侍讀,還兼任著他們的書記。等到他三十六歲,也不過是一個奉朝請,一個十分閒散的六品文官,可以說是仕途失意,懷才不遇。不過這也與他的性情有關,陶弘景從小喜歡道教養生之類的東西,為官後也時常把自己自己一個人關在屋裡面,不和外面來往。於是,他就不願自取其辱,辭官歸隱。

辭官後的陶弘景,拜師道士修行,學習符籙煉丹養生等等。他時常遊歷名山大川,尋訪仙藥,不過後來主要是隱居在茅山,撰寫道教著作。而期間,502年的時候,齊朝也步了宋朝的後塵,梁朝建立,當時皇帝幾次請陶弘景出山為官都被他拒絕了。不過皇帝還是深念他以前的功勞,派人給他送煉丹的材料,給他在茅山建道觀等,時常寫信向他請教國家大事。

等到陶弘景去世,南梁的皇帝還下詔封他為中散大夫,諡號貞白先生。

陶弘景簡介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人,歷經宋、齊、梁三朝,曾經為官,後辭官歸隱堅決不再出仕,精通醫藥、煉丹,在文學方面也頗有造詣,有不少著作傳世。

陶弘景畫像

陶弘景從小聰明好學,博覽群書,十歲的時候因為看了葛洪的《神仙傳》而迷上養生之道。因此,他小小年紀就才學不凡,聲名遠播,擅長琴和棋,書法上工於草書和隸書。

等到蕭道成當上丞相之後稱帝,還沒有弱冠的陶弘景就被他先後任命為諸王的侍讀,之後擔任奉朝請一職,這是一個十分閒散的官職。當時朝廷的禮儀事務,皇帝和百官一般都是向他請教,可見他深受器重。不過,陶弘景志不在官場,他雖然和諸王等貴族生活在一起,但他不汲汲於權利和富貴,總是把自己自己一個人關在屋裡面,不和外面來往。

公元492年,陶弘景上書辭職,臨行時朝中百官為他設宴踐行,因為當時來送的人太多,帳篷和車馬都堵住了道路。之後,他就隱居到來山中去修行,並把那座山稱之為茅山,學習道教的符籙煉丹道法等,並且遊歷名山尋訪仙藥。梁朝建立后皇帝幾次請他出山都遭到了拒絕,不過還是十分尊重他,時常寫信向他詢問國家大事,因此陶弘景被稱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生性喜歡寫作,到了晚年更是如此,主要是道教著作,此外也涉及天文、地理、醫藥、養生等領域。去世時已經八十有五,諡號貞白先生。

陶弘景有什麼之稱

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隱士,字通明,所以後世稱其為陶通明。所謂“通明”,可以兩種解讀,一是開通而賢明,語出《荀子》的“求仁厚通明之君而託王焉”,二是通曉明瞭。

陶弘景畫像

如果是第一種意思,那麼陶弘景取這個字,其實就是抱著一種得遇明君的希望。這就是積極出仕為官的心態,也很符合他是士族家庭的出身,以及他早期的人生經歷。據說,陶弘景在書中自己寫到,他以前希望四十歲左右做到尚書郎,然後到浙東做一方好縣令。可見他也曾希望在仕途上有一番作為。

如果是第二種意思,那就是對自己智力的一種肯定。據說,陶弘景四五歲的時候就很喜歡讀書,九歲就開始讀《禮記》、《尚書》、《周易》等經典,而且能屬文達意。可見他從小聰慧,理解能力不凡。但相對而言,還是第一種的可能性比較大。

陶弘景辭官後,去了句容之句曲山,並稱這座山是叫茅山,然後在山腰建了座房子就開始隱居修道。於是,他自號華陽隱居。

此外,陶弘景還有一個“山中宰相”的稱號。他後半生一直隱居,即使梁朝皇帝三番兩次地來請他出山,他都堅決地推辭了。雖然如此,皇帝還是深知他的才華,又是派人給他送煉丹的材料,又是給他在茅山建道觀。而且國家每次遇到吉凶和出兵有關的大事,皇帝都會寫信向他請教,一個月會有好幾封信。可見陶弘景雖然隱居山中,但是在朝廷的地位彷彿宰相一般。


 

陶弘景的故事

陶弘景雖然歷經了宋、齊、梁三朝,但一般被認為是南梁時期的人,據說國家取名“梁”也跟他有關。

陶弘景畫像

梁朝開國皇帝蕭衍早前就和陶弘景有過親密的交往,而等到他即位,因為當時國號還沒定就來請教陶弘景。而陶弘景進行了幾次占卜,發現結果都是一個“梁”字,他就上書給蕭衍,說“梁”有助國運。於是梁武帝蕭衍就把國號立為“梁”。

當時陶弘景一直在茅山隱居修行。武帝向請他出山來入朝為官,他親手寫了詔書給他,並且賜給他一條鹿皮的頭巾,後來又幾次增加聘任的禮物。可是陶弘景始終是沒有答應,他畫了一幅畫給武帝。畫上有兩頭牛,一頭牛被散放著在吃水草,一頭牛戴著金絡頭,還有人牽著繩子並且用棍子驅趕他。兩頭牛,前者是他現在隱居的自己,而後者就是為官後的他,享受富貴但失去自由。

武帝看到這幅圖後,大笑著說:“這個人沒有什麼塵世的追求,只想要效仿莊子的那隻搖尾巴的烏龜,這哪裡有可以讓他做官為我所用的道理啊?”從此,他不再提起聘任陶弘景做官的事情。

不過,國家每次遇到大事,梁武帝還是會派人前往向陶弘景詢問請教。他和陶弘景之間,書信的聯絡一直不斷,每個月常常就有好幾封。而武帝每次收到他的書信,都會燒著香虔誠地接過,態度十分恭敬,簡直無可復加。所以當時的人都稱陶弘景是“山中宰相”。

陶弘景 陶山

陶弘景辭官歸隱後,先是四處遊歷,足跡遍佈中國的名山大川,既是拜師學道,尋訪仙藥,也是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之後才正式定居在茅山。其中陶山就是他曾經隱居多年的地方,當地也流傳了不少相關的傳說和故事。

陶弘景畫像

陶山現在位於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因為形狀像木魚又叫木魚山。據說,古時它叫嶼山,因為陶弘景隱居於此,為當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比如治病救人而分文不取,所以為了紀念他稱其為套公,山也於是改名。後來,陶山被認為是洞天福地,在道教七十二福地中位列第二十八。

據說,一天有一個老婆婆拄著柺杖來找陶弘景看病,她說自己是沙門山人。陶弘景給他把脈後,才來三味草藥給她,叮囑她回去煎服。老婆婆果然藥到病除,幾天後來向陶弘景道謝,送了他一顆木頭的方形印章。老婆婆跟他說,以後如果遇到旱災,可以把這個印在嶼山東北的八角橋邊的紅巖上面蓋三俠,就會有烏雲出現,雨水自然落下來。

後來,那裡確遇到了一場大旱,陶弘景試了試老婆婆的方法果然靈驗。不久,他把這方印章交給了當地的長老保管。當地的百姓都說那個老婆婆是山門山的白龍娘娘。

從此,那裡只要一遇到乾旱,當地百姓就會抬出陶弘景的塑像來求雨。據說現在的陶山,還保留著陶弘景的廟,而在它的左邊則是白龍廟。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053 字。

轉載請註明: 貞白先生陶弘景是哪個朝代的 陶弘景的故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