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著作 司馬遷為李陵辯護

司馬遷的著作

司馬遷一生最高的成就就是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本記傳體的史書《史記》,這本著作被稱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古從黃帝時代開始的傳說,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這之間一共三千年的歷史。

史記

《史記》之所以能夠被人們所稱道,其中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因為史記開創了一種新的歷史編寫方式,在此之前史書都是以編年體為主,逐年編寫的。而司馬遷開創的紀傳體的編撰方式,也為後世歷代的“正史”所使用。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很多珍貴的書籍都失傳,漢朝建立之後,法律、章程、禮制都得到了重新建立,許多文人都被朝廷所使用,很多當時被毀壞失傳的古書也都被愛好文學的人士所搜尋並貢獻出來,這也給司馬遷的寫作提供了大量的文獻資料。

《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個部分,包括記載歷代帝王政績的十二本紀,記載諸侯國諸侯興亡的三十世家,記載重要人物言行和生平事蹟的列傳(其中還有一篇是自序),和十篇大事年表,以及記載音律、曆法、天文方面的典章制度的八書。全書總計一百三十篇,共五十二萬六千多個字。司馬遷的《史記》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的通史,對後世的影響非常深遠,也正是也因為《史記》的出現,這種通史之風也始終影響著後世的史書和研究。

司馬遷為李陵辯護

司馬遷一生的轉折點就應該是為李陵說話這件事情了。

影視劇中的司馬遷

當時李陵自請五千兵馬前去阻擊匈奴,但是在浚稽山的時候李陵遭遇了單于軍隊的伏擊。李陵以五千兵馬,殺敵上萬,最後單于的兵馬集結的越來越多,而漢軍的援軍卻久久都沒有到,李陵被匈奴耗到彈盡糧絕,最後被迫投降匈奴,成為戰俘。

漢武帝希望李陵戰死,李陵卻做了戰俘,所以漢武帝對此非常生氣。漢武帝詢問太史令司馬遷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司馬遷卻與百官們不同,沒有出言損害李陵,而是站出來為李陵說話。司馬遷說,李陵向來都是一個孝敬父母,寬仁待下,精忠報國的人,這次投降可能是無奈之舉,他心裡可能還想有朝一日能夠回到漢朝來。漢武帝對司馬遷的一番話,非常生氣,所以就派人把司馬遷抓進了牢裡。

後來,朝廷派公孫敖前去接李陵,但是公孫敖卻無功而返。為了不被漢武帝責備,公孫敖就造謠說自己看到了李陵在匈奴訓練士兵,準備攻打長安。漢武帝大發雷霆,殺了李陵的妻兒老小,還連帶著把司馬遷給處理了。這也就是司馬遷人生的轉折點了,漢武帝給司馬遷定的罪按律當斬,但是司馬遷選擇了用宮刑代替死刑。受完刑之後,司馬遷忍辱負重奮發圖強,最終完成了史學鉅著《史記》。

所以說為李陵仗義執言是司馬遷人生的轉折點,雖然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司馬遷卻將痛苦化成完成理想,揹負責任的力量。

司馬遷性格

歷史上的人有的能千古留名,被萬世稱頌,有的人遺臭萬年,為後世所不恥。然而司馬遷就是那個萬古流芳的人。我們也能從司馬遷的性格中看出,這個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為什麼能夠為後世所稱頌。

司馬遷雕像

司馬遷是從父親手中接過了太史令書寫歷史的筆,並且將這個任務視為自己一生的重任。司馬遷的父親彌留之際,將自己的遺願和家族的使命說與司馬遷,司馬遷含淚答應,並且在幾十年後將生死置之度外,只為完成這個使命,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性格中的那種為父盡孝的孝心,百善孝為先,太史公也是個孝子。

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提到過自己對李陵的惋惜,當然在當時,司馬遷也是勇敢的站出來為李陵說話。李陵案發生之時,滿朝文武都對李陵群起而攻之,只有司馬遷能夠冷靜分析情況。雖然當時的情況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但是我們還是能夠看出,司馬遷性格中這種冷靜沉著、不隨波逐流的態度。

當然司馬遷性格中最寶貴還是司馬遷對生死的態度,對理想的最重,和對責任的看中。司馬遷大可以選擇一死了之,但是他沒有,他做了一個超越生死和人格的選擇。在屈辱和痛苦中滋長出的花朵總是格外的鮮豔,《史記》就是這樣的一朵鮮花,一個用苦難和屈辱澆灌出來的奇蹟。司馬遷性格中對苦難的不低頭,對生死的超脫都是人性中寶貴的一面。


司馬遷人格

司馬遷人格具有非凡的魅力,就如同那本震古爍今的史家鉅著一樣,在歷史長河中散發著無盡的光輝。並不是歷史上每一個人物都能做到這一點,但司馬遷絕對是少有的幾人之一。

司馬遷雕像

對於司馬遷人格我們從他的事蹟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堅強的人,這是一個有恆心有毅力的人,對於自己的目標執著追求,面對困難勇敢前行。為了保證史料的真實,他在二十歲時就走訪全國各地,向當地的老人詢問當年的歷史經過,並且認真挑選每一個歷史事件,有疑點的一概不會錄入氣中,這份人格魅力中不過寫著毅力和堅持,同樣也寫著嚴謹與認真。

當李陵北擊匈奴被俘後,舉國上下一片罵聲。司馬遷人格中還有兩個字,這兩個字叫耿直。他認為李陵深入漠北,殲敵萬餘這樣的功績足以抵消罪過,韓信能受胯下之辱,李陵得投降未必不是等待時機。但是這樣的言論卻惹惱了漢武帝,武帝將司馬遷入獄並處以宮刑。這對於一個男人來說是極大的痛苦,司馬遷甚至一度想到自殺。

但司馬遷人格中還有兩個字堅忍,並非只是堅強,還是堅忍不拔完成使命。司馬遷最後在承受精神和肉體的巨大壓力下,堅持完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司馬遷人格中包涵了太多太多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無論是堅強隱忍還是嚴謹認真司馬遷都做到了極致。

司馬遷故鄉

在《史記》中有司馬遷的自序,裡面稱“遷生龍門”,具體是左馮翊夏陽,也就是今天沙溪韓城西南靠龍門這一代。所謂的龍門就是龍門山,這裡人傑地靈,非常的有名氣。相傳,大禹曾在龍門山一帶開山治水,而且龍門山的南面是黃河,所以司馬遷的家剛好在黃河和龍門山之間。龍門山一帶山清水秀,有非常多的名勝古蹟,所以司馬遷從小除了能看到這些美景和名勝古蹟之外,還能夠在這裡聽到許多歷史的傳說和故事。

司馬遷故鄉韓城

而且司馬遷的祠墓也在這一代,西晉年間,夏陽的太守殷濟非常敬佩司馬遷,讀了司馬遷的文章,對他的功績非常的讚賞。於是就在這一帶為司馬遷建造祠堂,建造祠堂之後有祠無墓也是個遺憾,所以又為司馬遷立了一個衣冠冢,也算是讓司馬遷回歸故里了。

韓城是司馬遷的故鄉,而且歷史上記載,在這裡也一直都有祭祀司馬遷的傳統。到了2005年,有了更大規模、更正式的祭祀活動。有這樣的祭祀活動的出現,也表明司馬遷在人們心中的分量是越來越重了,人們對於司馬遷的貢獻也都心懷感恩,對於司馬遷的遭遇也表悲憤,更重要的是,司馬遷堅持不懈、以理想和責任為己任,完成鉅著的精神是世世代代中華兒女都需要學習的。

現在走進韓城不久,遊客們就看見山腰上“史記韓城,風追司馬”八個大字,司馬遷大抵是沒有白受那份罪。

司馬遷太監

司馬遷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史學家,其中他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完成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在《史記》的創作過程中,司馬遷曾因替李陵辯解而獲罪受到宮刑,司馬遷太監的身份沒有讓他失去活著的勇氣,他忍辱負重,終於完成一代鉅著。

司馬遷畫照

司馬遷寫史書的初衷是為了完成父親司馬談的遺志,但在受到宮刑變成太監後,支援司馬遷寫下去的動力不只是為完成父親遺願,更多的是司馬遷想讓後人看到完整而又真是的歷史,在這種強大的信念之下,司馬遷在獄中隱忍度日,發奮寫書。出獄後的司馬遷再任中書令一職,但他的筆仍然沒有停下,終於完成了《史記》。

儘管司馬遷因受宮刑成為了一名太監,但他仍然在朝中任職,並且從來沒有做過奴才做的活。更為重要的是,司馬遷曾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當初漢武帝下令判處司馬遷死刑,司馬遷自請宮刑才免除一死。司馬遷是因為貪生怕死嗎?自然不是,活下來的司馬遷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完成這部《史記》,就是要為後人留下一部完整的史書。因此,即使是受了宮刑,司馬遷仍然受到了後人的敬仰與推崇。我國曆史上,為歷史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的太監並不是只有司馬遷,比如說蔡倫、鄭和等,都是著名歷史人物,都推動了歷史的發展,都值得後人去尊敬和懷念。

司馬遷在成為太監後忍辱負重完成《史記》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也正是因為這樣,司馬遷也更加受到人們的崇敬,他的故事也會一直流傳下去。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452 字。

轉載請註明: 司馬遷的著作 司馬遷為李陵辯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