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阿斗劉禪原來並不傻

由 夏德才 釋出於 經典

劉禪,蜀漢後主,小名為阿斗,劉備的兒子。劉備在入蜀之後,立劉禪為太子,在公元233年繼承了皇位,在位四十一年。後來投降曹魏,蜀漢滅亡。有很多認為劉禪是弱智,主要表現在親信小人、不戰而降和沒心沒肺,但是事實上劉禪並不傻,而是一位被歷史扭曲的大氣君主。

電視劇《三國》劉禪扮演者

劉備在臨終前特意囑咐劉禪要聽從諸葛亮的意見,代諸葛亮像父親一樣。劉禪也做到了,雖然諸葛亮大權獨攬,但是劉禪還是做到了謙讓,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他。按照常規,諸葛亮應該把政權還給劉禪,但是他卻沒有那麼做,他依舊把二十多歲的劉禪當作小孩,還要教劉禪像教小孩一樣,告誡他要親近賢臣,遠離小人,成年的劉禪為了大局著想,於是委曲求全。

諸葛亮違背了劉備讓起輔政的囑託,進而選擇了代政並且長期讓自己的軍隊在外面,這是君臣的大忌。儘管劉禪跟諸葛亮存在著一些不和諧,但是劉禪為了大局著想還是儘量地剋制自己。諸葛亮在錯用人之後非常自責,劉禪便安慰他,諸葛亮選擇自貶。為了不影響諸葛亮的權威,在他打了勝仗之後,就恢復了他原來的職務。

諸葛亮去世的訊息傳來的時候,劉禪竟然哭倒在了龍床上,等到靈柩運回來的時候,劉禪率領文武百官在城外二十里的地方進行迎接。劉禪的行事,既得到了民心,也順從了民意,也使得蜀國的政權的穩定得到了保障。如此年輕的皇帝能從長遠的角度出發,地體地處理君臣之間的關係,是自古以來都未曾有過的事情。

劉禪

劉禪,蜀漢的後主,字公嗣,小名叫阿斗,是劉備的兒子,三國時期蜀漢的第二位皇帝。幼年的時候多次遭遇災難,所幸有趙雲大將軍的保護才得以生存。劉備入蜀後自立為王,劉禪被立為太子。劉備死後繼承皇位,在位時間為十二年,在位的後期因為寵信宦官,導致蜀漢走向衰亡。

劉禪畫像

章武三年,劉備去世,劉禪繼承了皇位,當時才十七歲。劉禪在位的初期,聽從劉備的遺詔,讓丞相諸葛亮來把持朝政。同一年,劉禪冊封張飛的女兒為皇后。之後,蜀漢國內叛軍作亂,先有太守朱褒反叛又有高定起兵造反,諸葛亮為了穩定國家形勢,派鄧芝出使到吳國,跟孫權交好。

建興二年,劉禪致力於發展農業的生產,停止戰爭讓百姓休養生息。過了一年,諸葛亮率兵征討南方四郡,都被諸葛亮平定。之後的幾年裡,諸葛亮多次北伐,最終在渭濱病逝。延熙元年,劉禪立前皇后的妹妹為皇后,並大赦天下,改年號。延熙三年,夷人開始作亂,劉禪派張嶷前去平定,並且對越雋進行開發,越雋與成都終於可以互通。

在劉禪在位後期,鎮軍將軍陳祗病故,宦官黃皓開始干預朝政。大將軍姜維見黃皓如此無所顧忌地干預朝政,便啟奏皇帝將他處死,但是劉禪不聽勸,認為一個宦官不會有所作為,讓姜維不必在意。但令劉禪不想到的是,就因為過度寵信黃皓導致了蜀漢王朝的快速滅亡。

正史劉禪

劉禪,公元223年繼承皇位,到公元263年下臺,在位時期為41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國君。在那種多方勢力割據、兵荒馬亂的年代能在位時間這麼久,沒有自己的智慧和才幹是不太行的。很多有很多人說都是因為諸葛亮的輔佐,但是在諸葛亮死後,劉禪仍舊做了將近三十年的皇帝,也不能說完全是諸葛亮的功勞。

劉禪畫像

《三國志》有記載劉備給劉禪寫的遺詔,其中有一段話大致意思是:諸葛亮在射君面前對劉禪大加贊善,射君把他的讚詞傳達給了劉備,劉備聽後非常高興並予以勉勵。這段話中可以看出諸葛亮對劉禪還是讚賞有加的,劉備也非常認同諸葛亮的看法,由此可見劉禪絕非是一個魯鈍的人。

為了能夠讓劉禪學多識廣,掌握治國的本領,劉備就讓他多看一些治國的書籍,比如《韓非子》、《管子》鄧書,並且讓諸葛亮親手摘抄書本的內容讓劉禪閱讀;又讓劉禪拜伊籍為老師,讓他跟著學習《左轉》。此外,還讓劉禪學習武功。

不僅如此,在對於北伐的問題上,劉禪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之處。在諸葛亮急於北伐的時候,他對諸葛亮進行的勸說,認為諸葛亮剛回來,還沒休息好又想要北征,十分的勞神。雖然諸葛亮不理會他的規勸,但是劉禪還是仍舊全力支援諸葛亮北伐的決定的。在諸葛亮死後,劉禪就馬上停止了勞民傷財的北伐戰爭。


劉禪是怎樣的人

世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看待三國時期的人物都多有偏頗。劉禪是三國時期的蜀漢後主,在演義之中,他的形象是庸碌無為的懦弱君主,一生毫無建樹,亡國後還在洛陽安逸渡日,對於蜀國毫不懷念。他一直作為歷史的反面教材,口口相傳於世人之間。

劉禪

然而劉禪真的如此無用嗎?他17歲登基為帝,在帝位42年,是三國時期為帝最久的,就是在中國的封建王朝裡,他作皇帝的時間也是排的上數的。在和平時期做一個皇帝都不容易,更不必說是動盪的三國年代。《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曾多次誇獎劉禪聰穎智慧,且他在《與杜微書》中也稱讚劉禪天資仁敏。諸葛亮自是不必說違心之話,而劉備也不是不會識人之人,他們倆都是有名的政治家,蜀漢政權就是他們兩人一手建立起來的。所以劉禪不會是愚笨之人。

劉備去世之後,雖說劉禪繼承了帝位,但是蜀國的實際權力還是掌握在諸葛亮的手上。君臣相較,國必傷之。劉禪對諸葛亮的處處相讓,不和他爭辯高低,不是他懦弱,反之說明了他心志的堅忍。

樂不思蜀,是劉禪被後人批判的最主要的原因。蜀國原本就是三國之間最弱的一個國家,蜀國的國力是年年在後退,亡國是遲早的事,所以他向魏國投降。沒有一個在金字塔頂峰做過國君的人會願意去做人家的臣子,但如果他不降,蜀國會受到更大的傷害。司馬昭設了一場鴻門宴,若他不說樂不思蜀,不做出這樣的行為,那些蜀漢舊臣們必會遭到司馬昭的截殺。說他愚笨,倒不如說他是大智若愚。

劉禪的故事

魏軍在滅掉蜀國之後,後主劉禪選擇投降被留在了成都。到了鍾會、姜維等人發動戰爭之後,司馬昭又覺得將劉禪留在成都不太適合,於是又將他接到了洛陽城中。劉禪到了洛陽之後,司馬昭為了穩定民心,用魏元帝的名義封他為安樂公,還把他的子孫和身邊的大臣將近五十餘人都封了候。

電視劇《三國演義》劉禪扮演者

“樂不思蜀”這個成語發生在劉禪投降之後的故事,主要是說把江山讓給了他人,還在那裡開心地大笑。現在我們來看看這些典故具體的故事吧。

有一次,司馬昭大擺宴席,邀請了劉禪和他的大臣來參加宴會。在宴會上,司馬昭故意叫表演者演了蜀國的節目,當時的一些蜀漢的大臣看了想起亡國的痛苦,幾乎都要留下眼淚。只有劉禪在那裡咧開了嘴巴大笑,看得還特別有勁。司馬昭觀察了他的表情,在宴會後對賈充說:“劉禪這個人沒有一點感情,即便是諸葛亮活到現在也不可能將蜀漢維持下去,何況是姜維。”過了幾天,司馬昭見劉禪便問:“你想念蜀地嗎?”劉禪回答說:“我在這裡很快樂,不想念蜀地。”劉禪的隨從郤正知道這件事後,便教導劉禪說:“如果司馬昭再問起,你就哭著說:‘先人的墳墓都在蜀地,我日夜思念那裡。’這樣司馬昭可能會被感動,就放我們回去了。”果然,司馬昭又問他,他便照著郤正說的回答,司馬昭說:“為什麼聽起來像是郤正的語氣呢?”劉禪一驚,瞪大眼睛說:“您是怎麼知道的,確實是他教我的。”左右隨從的人聽後都笑了。

劉禪是弱智嗎

世人都認為劉禪是個無能的人是個弱智,樂不思蜀是多麼的懦弱。其實很多人認為劉禪非常聰明能幹的皇帝。三國志中有寫到說,諸葛亮曾對射援稱讚劉禪的智慧,射援又把這件事情完完整整的告訴劉備,劉備應該感到高興,並給予獎勵。諸葛亮是何等驕傲的人,所以絕對不會阿諛奉承,由此可見劉禪絕對是一個聰明人。

劉禪劇照

在被成王敗寇的思想薰陶後,人們似乎越來越不願意接受失敗的英雄,似乎活的轟轟烈烈才算是一個真正的英雄。劉禪的不戰而降,苟且偷生一直讓劉禪是個反面人物。打仗死的還是士兵,受到傷害的還是百姓。如果抵抗太強的話,可能還會被屠城。魏國不是沒有屠城的經驗,因為曹父的死,徐州被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為了保全子民,劉禪決定投降。就因為這樣,劉禪有了賣國的罵名。有人想說一心為百姓著想的劉禪為什麼不能被讚揚,難道這樣的他不是英雄麼?難道僅僅因為他是失敗者,所以就不配擁有榮譽?

劉禪之所以被大眾所熟知,完全是因為在蜀國被滅後,劉禪在司馬昭的宴會上所回答的那句樂不思蜀。這也是劉禪被認為是扶不起的阿斗的主要原因所在。這或許是一種大智若愚的表現。殊不知,如果劉禪當時不這麼說司馬昭會留他一命嗎?

司馬昭如果想殺劉禪,可以說是易如反掌,作為階下囚的劉禪又怎麼可能不知道呢。所以想要保全自己性命,必須讓司馬昭認為他是儒弱無能的,認為他已經放棄反抗的。所以樂不思蜀的這個形象正是劉禪最好的偽裝,這樣的形象才會讓司馬昭放心,才能保證劉禪自己的性命。這在當時身處絕境的劉禪最好的選擇,稱得上是上上之策。這樣行事的劉禪難道稱不得是一個大智若愚的智者?


諸葛亮對劉禪的建議

劉備在與東吳孫權的大戰之中失敗,在病危之際,他將自己的幼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和李嚴,讓他們兩個人輔佐劉禪管理朝政。並交待劉禪要對諸葛亮以父之禮相待。事無具細,均要與諸葛亮討論決定。

劉禪諸葛亮

劉禪奉諸葛亮為相父,諸葛亮也盡心盡力地輔佐劉禪處理朝政。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北伐之前,寫了一篇《出師表》,其中講述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措施,主要向劉禪提出了三條建議:

第一,開張聖聽。諸葛亮建議劉禪要廣開言路,善於聽取臣子們的意見,將先帝劉備留下來的美德發揚光大。對自己要有足夠的信心,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也不要說一些不恰當的話,而阻止了臣子向你進諫的道路。用寬廣的心接納臣子的意見,振奮那些有理想、有抱負的人的精神士氣。

第二、賞罰分明。宮庭內與宮庭外是一個整體,對待宮中侍衛和各個府署的臣僚要一視同仁。

對宮內和宮外的人要一致看待,賞賜和處罰都要以同一標準實行,不能不一樣。評價一個人的好壞,也不能僅憑自己的好惡而斷章取義,而是要將其交給主管此事的官吏,由他們去判定。

第三、親賢臣遠小人。諸葛亮例舉了前漢興盛和後漢衰敗的原因,告誡劉禪要親近賢能的人,遠離那些奸佞小人。並給劉禪例舉了幾個賢臣的例子,讓劉禪在宮中之事的處理上去請教郭攸之、費禕和董允等人;軍營中的事去諮詢將軍向寵,並推薦他做中部督。

劉禪無能

縱觀歷史,劉禪任蜀漢皇帝共有四十一年,這是三國時期所有帝王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可是由於種種原因,劉禪作為一個扶不起的阿斗的形象,他軟弱無能,甚至被認為是弱智,低能兒,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一個弱智的人能在諸葛亮死後在賢臣的輔佐下做了三十年的皇帝?劉禪被認為是無能的人,實在是個千古奇冤。

劉禪

殊不知,劉禪的父親昭烈帝劉備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工於心計的高手了,劉備雖然文才不行,但是劉備的演技卻是一流:他特別能掩飾自己真實的內心感受,喜怒不形於色;而需要時,又說哭就能哭出來。這個在《三國演義》中多處都有體現。

在《三國志》中劉備給劉禪的遺詔中還有寫到關於諸葛亮誇獎劉禪的話,以諸葛亮的為人想必不是阿諛奉承的人,劉備呢,也頗有知人之明,所以由此可見劉禪絕對不是什麼弱智無能之人。其實,劉禪之所以看起來無能,無非是因為有了一個無人能及的父親劉備,他開創了一個屬於劉姓的蜀漢時代,文有諸葛安天下,武有五虎定乾坤。這樣一個算的上是非常強大的帝國,劉禪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他的表現全然被其父親和一種將領的傑出表現所掩蓋,即使最美的鮮花也需要綠葉來陪襯,所以我們的後主很不幸成為了綠葉。

劉備在世,劉禪作為太子,他不能出入沙場博取功名。劉備去世,劉禪登基稱帝,又被控制慾強烈的相父諸葛孔明把持了蜀國所有的力量,從種種方面而來,一直沒有劉禪發揮的地方,所以世人都認為劉禪是無能的,是扶不起的阿斗。

劉禪的結局

公元263年,劉禪聽信宦官黃皓的讒言,未及時聽從姜維意見調派兵力準備抵禦魏國的進攻。263年夏天,鍾會、鄧艾和諸葛緒率軍兵分三路攻打蜀國,蜀軍面對這場突來的襲擊,毫無準備。

劉禪

姜維率領大軍在劍閣抵擋鍾會,然而諸葛瞻在與鄧艾作戰之時,卻因為失誤被殺,鄧艾攻克了綿竹,直襲成都。劉禪面對城下的千軍成馬,聽取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向鄧艾投降,成為魏國的降臣。

劉禪投降後,從成都移居到魏國的都城洛陽,被魏帝封為安樂縣主。他在魏國的時候,非常享受生活,日子過得很滋潤。一天,司馬昭在府內擺下宴席招待劉禪,擺宴的過程之中,他故意讓樂官演奏蜀國的樂曲,以此來試探劉禪是否真降,有無反叛之意。結果在蜀漢舊臣們掩面流淚之時,他卻是怡然自若,臉上毫無悲傷之意。司馬昭問他是否思蜀,他回答司馬昭說樂不思蜀也。自此,司馬昭肯定了他投降的誠意,就再也沒有懷疑過他。而劉禪也就因此,

在這場亂世之中保住了自已的身家性命。在洛陽做著他的安樂縣主,直此死去。

後人對他做魏國降臣,並且還樂不思蜀的行為深為鄙夷。但他好歹得以終老了,而他也的確算是在這三國的亂世之中結局蠻好的君主,他的幾個兒子除劉諶殉國而死之外,跟著投降魏國,在他的保護之下也都是安然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