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張夏準的《資本主義的真相》這本書裡面所說的,對人類經濟發展貢獻最大的科學發明是什麼呢?
答:洗衣機(不是破案的那個)。原因是洗衣機將大量的婦女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脫了出來,世界的勞動供給在洗衣機普及後得到了質的飛躍。這相當於創造了一個約等於全球人口三分之一那麼大的人口紅利,考慮過去三十年中國的巨大的人口紅利突然進入國際市場給中國和世界經濟帶來的巨大利好,沒有生活在洗衣機普及歲月的我們,明顯地低估了洗衣機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論證的邏輯是什麼呢?我們能觀察到這樣一個現象:越是窮國,女僕佔勞動力的比例越高。一組資料,在巴西,1990 年代,女僕佔總勞動力的 8%左右,埃及佔 9%,而所謂的“西方發達國家”呢?德國:0.7%,美國:0.6%,挪威:0.05%,瑞典:0.005%(我就不畫圖了)。我們看到,越是窮國,女僕的比例越高。中國呢?我沒查到相關資料,但是您就看看紅樓夢吧……反過來,1870 年代,德國和美國的女僕的佔總勞動力的比例也是 8% 左右。
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過程同時也是勞動力價格提升的過程。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吃不上魚蝦的時候,很多工作真的是給口飯就幹。再往前看,專制社會的中國,由於時不時的饑荒、貧困,孤兒多,賣兒鬻女多,勞動力的相對價格更低。但隨著人們的荷包一天比一天鼓,人們對工作的舒適程度、是否有尊嚴、是否有興趣等等越來越重要。以致於這兩年就業形勢那麼嚴峻的經濟寒冬中,我們從九零後新晉勞動力口中聽到的還是這也不幹那也不幹,從前兩千塊一個月可以招一車間工人,現在城市中找一個瓦匠都要一小時一百了。
但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恰恰需要源源不斷的廉價勞動力,如果勞動力價格的提升“快於”經濟增長,那麼經濟的持續增長就會遇到類似於今天中國面對的問題。於是,在這樣一個關鍵的歷史節點上,洗衣機出現了。美國的一個統計資料表明,洗大約 15 公斤的衣服,手洗大概需要 4 小時,機洗大約只需要 40min。要知道,以城市白領每週工作 200 小時掙 3000 塊的二線城市基本水平,洗一次衣服的機會成本就達到了四五十塊錢。
民國時期的農婦的生活就是這樣的:早上四點起,做早飯、做衣服、做鞋、做午飯、洗衣服、哄孩子、被婆婆打罵、做晚飯、睡覺。那時候的人可能很難想象,一百年之後也能有每天八小時為企業工作的女性工人。
正是以洗衣機為首的這些家電的發明(1858 年)和普及,讓女性從繁重的家務勞動當中解脫了出來。從前,富人也許能夠僱傭女傭解決這些問題,但女傭也有家庭,但很少有女傭擁有女傭。另外,避孕措施也幫助女性省去了生育、哺育子女的時間,跳出了懷孕 - 坐月子 - 再懷孕的迴圈。這些事情把傳統的男人在外掙錢女人在家洗衣的家庭生產模式徹底顛覆了,占人類一半人口的女性也有了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機會。這相當於一場體量巨大的嬰兒潮,讓很多國家原本高企的勞動力價格由於供給的永久性增加而大幅降低,經濟得以持續發展。
目前中國的資料是,中國家庭洗衣機的普及率達到了 76%(比我預想的低),而城鎮的普及率達到了 90%以上,時下的中國,忙著洗衣服已經不再是婦女不工作的原因了。按照張夏準的說法,我們身處網際網路革命的時代,我們總是在吹噓網際網路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是網際網路對於世界的改變,遠遠沒有洗衣機那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