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玉在歷史上評價究竟有多高 張廷玉配享太廟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張廷玉的歷史評價
張廷玉,清朝元老大臣,工作上他一絲不苟,處理公務絕不過夜;作風上,他生性高潔清廉,絕不私拿他人之物;才幹過人,在位時期在政治、文化等多個領域做出許多重要舉措,歷史上對於他的評價極高。
張廷玉之墓
張廷玉上任以後,著手整治官場風氣,嚴格摒棄行賄貪汙之風,懲治了作風不良的貪官汙吏,初入仕途便得一眾好評。
張廷玉任篡修官時,主要負責文字工作,雍正年間,幾乎由張廷玉一人獨攬所有撰寫諭旨的工作,編寫相關文書、實錄以及擔任明史等多本史書的主編。張廷玉的文字草擬均能順達雍正之意,昭告天下,因此屢獲嘉賞。
雍正八年設立軍機處以滿足西北用兵之需,由張廷玉任職掌管事務,軍機處初期的職責、制度、功能等均由張廷玉設定。此時的張廷玉手攬大權,制定軍機規制,每天頻繁應召進宮,秉承皇旨,處理多個政務,參與國家要密的商討。軍機處作為中樞機關持續影響了清中晚期,而張廷玉所制定的軍機制度開創了廷寄之法,提升清政府的工作效率。
張廷玉還開創了奏章制度,由於早期清沿襲明制,官員向皇上上書奏摺程式繁瑣,保密效能低,於是張廷玉改良了奏摺,將之制度化、保密化,改革完善了官方文書,一直保持至清末。
張廷玉的各種舉措,關於君臣間權利分配,影響了清朝時期的官僚政治,對清代中後期影響極大。
張廷玉配享太廟
張廷玉,清朝時期的大臣,輔佐過不同的君主,仕途起起落落,在不同時期遭遇不同的從政境遇,他曾在雍正時期極度受到賞識和提拔重任,後因得罪乾隆而未能安享晚年,處處受冷,那麼這位政治待遇落差如此大的大臣為何會在死後破例進入太廟呢?
張廷玉 劇照
雍正在位期間,張廷玉以其絕佳文筆與政治才幹頗受皇上賞識與重用,任禮部尚書,教導皇子們讀書,任《明史》主編,後執掌改良軍機制。且張廷玉為人處事縝密老成,心思細膩獨到,皇上將眾事均與之商議,雍正死後,下詔使其入太廟。
改朝換代後,張廷玉不得乾隆待見,且二人之間屢屢爆發矛盾,最終乾隆取消了張廷玉的入廟資格,乾隆甚至對其恨得牙癢癢,那麼為何在其死後,又轉變態度令其入廟呢?
據悉,是乾隆在張廷玉病逝後,為了做出眷顧老臣的態度,且對於違背先帝的遺詔也心存愧疚,於是轉變態度,寬恕了他生前的行為,諡其為文和,恩准其入廟。
然而張廷玉為什麼有資格得到雍正恩典,成為破例的漢臣呢?有許多人持有這種觀點,認為張廷玉在修撰清聖祖實錄時刪減了許多對於雍正名聲不良的內容,多加讚揚其品德,掩蓋其即位的真相,順應了雍正皇帝的意願,並且在修著明史時也杜撰了許多雍正好品行的內容,博得了他的好感,贏得其器重,因而能夠成為清朝唯一破例入廟的漢臣。
張廷玉簡介
張廷玉,清朝時期的大臣,輔佐過不同的君主,仕途起起落落,在不同時期遭遇不同的從政境遇,晚年因得罪乾隆未能安享晚年,但死後卻得到入廟的殊榮。
雍正王朝張廷玉
張廷玉,又名橫臣,安徽桐城人。1700年,中進士入官,在康熙年間入內閣擔任學士、吏部副長官。
雍正繼位後,張廷玉頗受賞識與重用,開始在政場上大顯身手。他協理翰林院文章事務,晉升為禮部尚書,成為《世宗實錄》的副主編。隨後,張廷玉逐漸成為皇子的老師,以及鄉試主考官。後由於其文筆寫作深符皇帝的心意,又擔任了《明史》的主編。
張廷玉做事聰明老練,思維謹慎周到,且文筆出眾,才氣盡顯,因此深得雍正的寵信與提拔。國家大事上,無論軍事還是政務,雍正都與之商議,參與決策,且當時國家的古書典籍也大都出自他筆下。1726年,張廷玉升為大學士,參與軍務,著手改善軍機制度。
雍正去世後,張廷玉受遺詔之令其死後可進入太廟。乾隆初期,張廷玉任總理大臣掌理事務,後年近花甲,逐漸不得乾隆待見,他深明皇上有意將他換之,便主動請辭。後張廷玉請求皇上保留其入廟之位得到允許後,未親自進朝叩謝,受到怪罪,被削伯爵之位。後由於學生去世執意歸鄉,使皇上大怒,取消其入廟資格。
張廷玉於84歲病逝,死後乾隆改變態度,認為其一代老臣,仍使其入廟,成為清朝唯一入太廟的漢臣。
張廷玉怎麼死的
張廷玉一生政路坎坷起伏,輔佐不同的皇帝遭受著不同的境遇,早年雍正時期,備受賞識得到重用,可晚期由於得罪乾隆而屢屢碰壁受到冷遇,他沒能安享晚年,卻在死後得到至高的殊榮。然而作為政治待遇落差如此之大的一位大臣,張廷玉是怎麼死的呢?
張廷玉畫像
1749年,張廷玉已身處晚年,乾隆為了將其換掉,名義上假借其已是花甲之年,特許他每逢天氣糟糕的時日可以不用上朝,實際上還特意找人代其職。張廷玉為人聰明得體,便主動提出辭職歸鄉,在得到乾隆同意以後他要求最後上朝一次。
最後一次上朝時,張廷玉進了了一份奏摺,要求皇上能遵守先皇的承諾,保證其死後能進入太廟。乾隆雖然心有不滿,但是同意了他的要求。誰知張廷玉得到承諾後沒有親自謝主隆恩,而是派兒子前去叩恩,這令乾隆火冒三丈,大肆指責張廷玉不懂規矩理法。張廷玉聽聞後,次日便親自進朝叩謝皇恩。
乾隆見狀便明白定是有人走漏風聲,於是借題發揮執意要追查該人,並藉著這個名義指責張廷玉在皇宮中安插線人間隙,發展私黨,於是將之革除爵位。
人倒眾人踩,群臣見狀便紛紛勸告皇上,張廷玉原是沒有資格入廟的。但礙於先帝的承諾,乾隆並沒有罷免他入廟的權利,而是將他免官,以工作贖罪。
次年,張廷玉借學生去世之名要求歸鄉,並主動提出放棄入廟的資格。乾隆認為他不識時務,非常時期還要回家,便透過審判罷免了他入廟資格。
1755年,張廷玉病逝,原本已無資格入廟的他,乾隆卻一改常態,認為他一代老臣,使其進入太廟。
三朝元老張廷玉
張廷玉是清代三朝元老大臣,於雍正年間到達了政治生涯的頂峰,他在諭旨與文字編撰、軍機制度的設定以及奏章制度的改革完善等多個方面直接影響了直至清代末期的歷史,除了政治功績以外,張廷玉的品行作風也極為端正。
張廷玉 劇照
張廷玉偏愛長子張若靄,小小年紀便登科中舉,書畫造詣也頗高。有一次父子二人去一個官員家做客,張廷玉看到一副名畫甚是喜愛,回家後更是屢屢讚歎。張若靄還以為父親十分想要,便私自去將該畫要了回來,誰知張廷玉看到後極其生氣,指責兒子奪人所好,命他馬上物歸原主。
張廷玉性格仁厚,但治理官員十分嚴苛,他掌管吏部時,部下有老奸巨猾的“張老虎”,常年為非作歹人人恨不得能誅之,張廷玉不顧多位官員出面求情,執意將其懲辦。還有一次,因為一份檔案上的縣名“元氏”被寫成“先民”,張廷玉便發現是有人刻意篡改以勒索外省,於是驅逐了奸詐的官員。
張廷玉的工作內容很大一部分是文字工作,編寫文史、草擬諭旨、跪受筆錄等等,張廷玉無論工作內容多複雜繁瑣或者是多辛苦,均能完成得井然有序、有條不紊,甚至日批百份檔案,日夜加急不休也從未出過差錯,可見其文思敏捷,能一人辦十人的工作。
可惜後來由於張廷玉有一女婿涉案違法,因此張廷玉受到牽連晚年財產幾乎被收繳,他死後配享太廟,諡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