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後主劉禪究竟怎麼死的劉禪是弱智嗎?劉禪,蜀漢後主,劉備的兒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蜀漢的第二任皇帝。幼年的時候多災多難,幸虧有大將軍趙雲的相救才得以倖存,劉備在平定益州之後入蜀,在建立蜀國之後立劉禪為太子。劉備去世後,繼承了皇位,在位時間長達41年。後魏伐蜀,劉禪投降。蜀國滅亡之後,劉禪被魏國封為安樂公,後來在洛陽病逝。
電視劇《三國》劉禪扮演者
在歷史一向被認為是弱智的劉禪,在自己在位期間裡確實是沒有什麼建樹。劉禪把朝政和軍事的權力全部交給了諸葛亮,自己只留下祭祀祖宗的權力。所以。在劉禪當政的時候,事實上並沒有行使多大的權力,而是一直由諸葛亮主權。
作為皇帝,知道自己沒有什麼用,甘願放棄自己手裡的大權,這何嘗不是一個“大事不糊塗”的舉動呢?歷史上有多少皇帝自己明明什麼都不懂,還要仗著自己的權力一意孤行,結果就是禍國殃民,自己的性命不保,還要弄的全面人心惶惶。但是,劉禪卻不一樣,他不與諸葛亮爭辯,也不跟他鬥,凡是都是順從諸葛亮的意思,多少免去了內耗。
此外,劉禪舉國投降的舉動,也是一件挺理智的事情。因為從軍事的實力上看,蜀國根本沒法跟魏國比。如果投奔其他的地方魏國也會進攻,所以,劉禪根據目前的形勢選擇了投降,這樣就能夠保全百姓的性命,至少能夠保住蜀國人的後代,或許之後還有復國的可能,因此,劉禪的做法現在來看還是挺明智的。
後主劉禪
劉禪,小名叫阿斗,劉備的兒子,蜀漢的第二任皇帝,史家稱他為“後主”。公元263年,蜀國被魏國所滅,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封為安樂公。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故意讓人奏蜀國的音樂,藉機問劉禪是否想念蜀國,劉禪卻回答“此間樂,不思蜀”,自此人們用“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劉禪的軟弱不能。
劉禪畫像
可問題是,劉禪卻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帝王。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中,卻能執政那麼久的時間,豈是一個昏庸的君主能做得到的。劉禪十七歲的時候繼位,不擔心政權在大臣的手上,讓有能力的人擔當,也不胡亂指揮,展現出他知人善用的大度風範。
劉禪對於諸葛亮的建議是言聽計從,所有的軍事大權都由諸葛亮掌握,雖然自己已具備了掌權的年紀,但仍甘願當一個“見習皇帝”。雖然不太贊成諸葛亮北征的提議,但是仍然清除意識到諸葛亮的治國策略,對蜀國的建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諸葛亮去世之後,仍然沿用諸葛亮的治國策略,並重用諸葛亮為他選拔的人才,使得蜀國在諸葛亮去世之後仍然維持了三十年的穩定局面。
劉禪的不戰而降,現在看來未必是一件壞事。當時魏國來勢洶洶,雙方的實力差距太大,蜀國如果進行反抗,無疑就是使得傷亡人數不斷增加,還可能讓百姓受苦。劉禪開啟城門投降,雖然因此背上了千古的罵名,但是卻保住了百姓的安危和財產的安全。
劉禪母親
甘夫人,名為甘梅,三國時期蜀國皇帝劉備的夫人,蜀漢後主劉禪的母親。甘夫人在成年之後,容貌變得越來越美麗,皮膚也白的像塊玉一樣。劉備在豫州擔任官職的時候,為甘夫人的外貌所傾倒,於是將她納為妾。後來甘夫人又跟隨劉備到了荊州,生下了兒子劉禪。
甘夫人畫像
甘氏,三國時期漢昭烈帝劉備的妻子。劉備納甘夫人為妾,而不是正室是有原因的。劉備因為早年間多次喪偶,所以為了能使得甘夫人長壽,在娶甘夫人的時候並沒有把她納入正室,而是把她當作了小妾。雖然甘夫人是小妾,但一直都把她當作正房看待的,幫助劉備處理軍營中的事情。之後,又隨劉備到荊州投靠劉表。
公元208年,曹操帶兵攻打荊州,劉備丟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倉皇而逃。糜夫人死在了戰爭之中,甘夫人和幼子劉禪在大將軍趙雲的幫助下得以逃生,才讓劉備唯一的兒子劉禪倖免於難。甘夫人曾經多次被敵軍俘虜,但是每次都能安然無恙的脫險,回到劉備的身邊。甘夫人也常常驚醒劉備,有一次,劉備把一尊三尺高的白玉人兒放在床頭邊,把這尊白玉比喻成甘夫人的白皙皮膚,甘夫人卻勸說劉備不能玩物喪志,於是劉備聽後撤去玉人,下屬們稱讚甘夫人為“神志婦人”。
公元209年,甘夫人病逝,年僅二十二歲,在諸葛亮的建議下先後追諡為“皇思夫人”和“昭烈皇后”。
劉禪是弱智嗎
世人都認為劉禪是個無能的人是個弱智,樂不思蜀是多麼的懦弱。其實很多人認為劉禪非常聰明能幹的皇帝。三國志中有寫到說,諸葛亮曾對射援稱讚劉禪的智慧,射援又把這件事情完完整整的告訴劉備,劉備應該感到高興,並給予獎勵。諸葛亮是何等驕傲的人,所以絕對不會阿諛奉承,由此可見劉禪絕對是一個聰明人。
劉禪劇照
在被成王敗寇的思想薰陶後,人們似乎越來越不願意接受失敗的英雄,似乎活的轟轟烈烈才算是一個真正的英雄。劉禪的不戰而降,苟且偷生一直讓劉禪是個反面人物。打仗死的還是士兵,受到傷害的還是百姓。如果抵抗太強的話,可能還會被屠城。魏國不是沒有屠城的經驗,因為曹父的死,徐州被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為了保全子民,劉禪決定投降。就因為這樣,劉禪有了賣國的罵名。有人想說一心為百姓著想的劉禪為什麼不能被讚揚,難道這樣的他不是英雄麼?難道僅僅因為他是失敗者,所以就不配擁有榮譽?
劉禪之所以被大眾所熟知,完全是因為在蜀國被滅後,劉禪在司馬昭的宴會上所回答的那句樂不思蜀。這也是劉禪被認為是扶不起的阿斗的主要原因所在。這或許是一種大智若愚的表現。殊不知,如果劉禪當時不這麼說司馬昭會留他一命嗎?
司馬昭如果想殺劉禪,可以說是易如反掌,作為階下囚的劉禪又怎麼可能不知道呢。所以想要保全自己性命,必須讓司馬昭認為他是儒弱無能的,認為他已經放棄反抗的。所以樂不思蜀的這個形象正是劉禪最好的偽裝,這樣的形象才會讓司馬昭放心,才能保證劉禪自己的性命。這在當時身處絕境的劉禪最好的選擇,稱得上是上上之策。這樣行事的劉禪難道稱不得是一個大智若愚的智者?
諸葛亮對劉禪的建議
劉備在與東吳孫權的大戰之中失敗,在病危之際,他將自己的幼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和李嚴,讓他們兩個人輔佐劉禪管理朝政。並交待劉禪要對諸葛亮以父之禮相待。事無具細,均要與諸葛亮討論決定。
劉禪諸葛亮
劉禪奉諸葛亮為相父,諸葛亮也盡心盡力地輔佐劉禪處理朝政。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北伐之前,寫了一篇《出師表》,其中講述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措施,主要向劉禪提出了三條建議:
第一,開張聖聽。諸葛亮建議劉禪要廣開言路,善於聽取臣子們的意見,將先帝劉備留下來的美德發揚光大。對自己要有足夠的信心,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也不要說一些不恰當的話,而阻止了臣子向你進諫的道路。用寬廣的心接納臣子的意見,振奮那些有理想、有抱負的人的精神士氣。
第二、賞罰分明。宮庭內與宮庭外是一個整體,對待宮中侍衛和各個府署的臣僚要一視同仁。
對宮內和宮外的人要一致看待,賞賜和處罰都要以同一標準實行,不能不一樣。評價一個人的好壞,也不能僅憑自己的好惡而斷章取義,而是要將其交給主管此事的官吏,由他們去判定。
第三、親賢臣遠小人。諸葛亮例舉了前漢興盛和後漢衰敗的原因,告誡劉禪要親近賢能的人,遠離那些奸佞小人。並給劉禪例舉了幾個賢臣的例子,讓劉禪在宮中之事的處理上去請教郭攸之、費禕和董允等人;軍營中的事去諮詢將軍向寵,並推薦他做中部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