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社交到底可怕在哪兒?為什麼人們會出現社交焦慮?

  社交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覺得稱它為世界上最為可怕的事情也不為過。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社交是一項沒有恆常穩定應對規則的互動。

  現實生活中的社交併不如同遊戲中的社交。在遊戲中,當你面對不同人物的時候,系統會提供給你不同的對話選擇,你需要做的僅僅是選擇其中一個,然後等待產生的不同結果。而在現實社交中,你則需要自己扮演這個系統。你需要自己理解自己的願望,嘗試找到與別人溝通的方法,安排你與別人之間的距離。這真的是一個複雜而且浩瀚的工程

  此外,你還很難找到關於這個工程的外能鑰匙,也許你之前對身邊人管用的交往方式,在面對另一個性格之人時就會取得截然不同的效果。舉個簡單的例子當你面對自己正要出門吃飯,好基友突然提出帶飯的要求時,你或許可以輕鬆的用一句"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來調侃的回絕他,可同樣的方法要是用在女友身上,我可能只能含淚為你點一個贊……

  這點也是大多數人最為懼怕社交活動的主要原因,社交活動是很難只憑借一個或者幾個模式來維持的。到底我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面對他人,我怎樣回應他們才是最合適的?是應該堅持自己多一點?還是該理解他人多一點?是應該積極主動一些?還是被動一點?在他人交往的時候,這些問題都需要針對不同的交往物件和關係種類不斷的變化和調整,令人煩惱。這意味著你需要積極的反思自己與他人的交往模式,坦誠的面對一些自己看了都臉紅的人際交往錯誤,然後努力去嘗試新的交往方式,聆聽他人的意見等等。

  這是一條說起來輕鬆,然而做起來卻很困難的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每個人內心都已經建立起了一些關於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假設和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和假設會就會像我們自己在進行人際交往這個互動遊戲時的預設選項一樣,讓我們對於該如何和別人相處,以什麼樣的方式應對他人有一個傾向性的選擇。比如說對於一個成長於一個特別強調紀律性家庭的孩子來說,他的內心或許已經建立起來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要有事說事,一起規規矩矩學習、成長的交往模式。因此,理解為什麼同宿舍的朋友要晚睡打遊戲,還經常嘗試拉著他一起胡玩瞎鬧,並且能夠不以批評性的言語回應他們真的是一件蠻有挑戰性的事情。

  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首先我們要能夠清晰的理解到底我和別人交往的模式是神馬樣子的,我是習慣於積極主動的和別人分享我的故事?還是我習慣於被動的等待別人來分享他的故事。不同的交往模式並不好壞之分,重要的是你能否靈活的應用不同的交往模式,並且學習新的交往模式。

  2、社交需要面臨著非常的大的不確定性。

  當你嘗試和一個人進行交談時,你不知道自己所說的話會得到什麼樣的反應。對方會認同我說的話嗎?對方會對攻擊我嗎?對方會表面上展現的很認真,但是心裡面很嫌棄我嗎?畢竟我們僅僅能憑藉著表面的觀察和過往經歷的過程去推斷自己在對方心中的樣子。常言道畫人畫皮難畫骨,能讓自己深切確信這個人對自己來說是安全的,是人際交往的另一大難題,這也就涉及到一個我們經常談論的重要話題,內心安全感。

  內心安全感是我們面對不確定性時非常重要的感覺,尤其是在面對人與人交往的時候。這個感覺決定著我們是否能在和別人起爭端的時候依然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決定著我們是否能在面對別人質疑的時候,依然堅信著只不過是你們之間的一個小問題而不擴大到私人化上;在被人忽略時仍然堅信自己是有價值的,不會被拋棄的。這真的是一種關乎於你能否在人與人之間待的住的重要感受。

  內心安全感的感受是受到孩子早期和父母之間互動所影響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依戀關係。不同型別的依戀關係會建立起孩子不同的安全感體驗。這點在知乎上已經有很多問題提到,我這裡只簡單的介紹一下比較重點的內容。內心安全感的建立是透過家長在孩子成長的早期提供給孩子一個可以獲得積極關注的安全港灣,讓孩子能夠體會到自己是被重視的、被喜歡的、可以掌控生活的;同時家長透過給予孩子充足的情感陪伴,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幫助孩子建立起他人是重視我且不會輕易離開我的穩定感;最後透過給予孩子對他行為的可預測回應,讓孩子感到自己是有趣的,可以被人瞭解且值得被人關注的。當這三點完整的被建立起來時,人自然能夠發展出一個穩定安全的內心安全感。

  然而遺憾的是,在人成長的早期存在著各種這樣的遺憾。這就意味著我們可能在缺失某些內心安全感的要素。進而讓我們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不能體會到那種踏實的安全。比如說有的人會因為可掌控感缺失而感到,自己必須要按照他人的步調才能建立安全關係;還有的人因為穩定感的缺失,而經常在人與人交往中反覆體會著隨時會被拋棄的痛苦;亦或者因為值得關注感的缺失,經常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不會有人真心的覺得自己好的。

  說的有些悲觀了,不過好在內心安全感是可以通過後天發展理解,並且提升的。我們可以透過重新理解探索自己內在安全感缺失的部分,透過哀悼和回顧,讓自己這部分缺失的感受重新被理解到;透過自我需求的探索和實現,讓自己那些缺失的安全感重新的被體驗到;最後透過自我發展和學習,讓自己安全感缺失的部分重新獲得被滿足的方式,建立起穩定的安全感。這部分可以透過自我成長完成,也可以透過專業的幫助完成。

  3、社交可能會給你帶來一些無意義感和耗損感

  社交最後一個特別讓人害怕的就是社交本身有時候真的會讓人覺得既沒有意義,又特別的勞累。比如說一場特別不想參加的同學聚會,或者是不得不去但是基本一桌子人都認不得幾個的親朋婚禮。社交很多時候會演變成一種消耗我們情感與精力(但是)未必能真的帶給我們快樂的事情,用句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應酬。

  當社交演變成應酬,你所展現的耐心、熱情就會變成投入,自然別人的反應也就變成了產出。於是乎社交就會逐漸的演變成一場計較得失的交易,更加的讓你喪失意義感。不得不遺憾的說,這一點在現在的社會還真的是有一些規模的現象。這個問題看上去像是社會現象,但是實則是一個和每個人內心中對於社交賦予何種意義有關的話題。

  社交的意義,歸根到底是一個關於你到底期待著從社交中獲得什麼的話題,這是一個很核心但是很少人思考的問題。事實上每個人內心對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是有著許多期待,但很少能在心裡能把這些期待真切的列出來。在我的工作中,我聽到過很多人告訴我他們在人與人交往中感到有壓力,而不是自己希望他人更理解自己;我聽到過很多關於面對父母、朋友、愛人的無奈,而不是自己希望他們能更多的用心聆聽自己;我聽到過很多關於面對源自他人批評的沮喪,而不是自己希望能夠被給予更多的包容和耐心。很多人都習慣於隱藏自己的期待,小心翼翼的珍藏著,期盼著別人能在不經意間發現這些,並且實現自己的期待。但是不得不說,正是這種做法,反而讓社交變的更加勞神。因為你的小心翼翼會變相的讓你的願望更難被實現,因此所體會到的沮喪和挫敗反過頭來會進一步加劇你對於社交意義的失望,逐漸的社交就開始一點點向著無意義和耗損感的方向漸行漸遠了。

  當然,我們能否在社交中自如的表達內心的期待,與我們童年時期父母如何對待彼此,對待他們的朋友,以及對待我們自己有著非常深切的關係。人無法相信他所沒體驗過的事情。一個小時候總被父母忽略的孩子,肯定很難在長大後自如的表達自己的內心期待。

  因此,要想避免社交的無意義和消耗感。就要首先明白到底自己在交往中的期待是什麼,這些期待不僅僅是物理上的期待,比如說在愛情交往中對於對方身材和相貌的期待。更要有心理上的期待,比如說我希望和對方分享什麼,我希望對方為我做什麼,我希望對方怎樣對我等等。然後嘗試去找到更為合適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期待,讓社交變的真正能讓自己內心得到力量而非一味耗竭。

  總而言之,社交是一種關於愛和被愛能力的考驗。這既是它讓人害怕的地方,因為在這裡我們將要面對我是否值得被愛,能夠被愛的不確定性,更要面臨著該如何去愛別人並建立穩定關係的挑戰。但同時,這也是它最有魅力的地方,因為透過它,人可以發展出更為靈活的自我,更為穩定的安全感,獲得更加充分的自我願望滿足感。

  由於篇幅原因,粗略而談不甚詳盡,只希望能對題主有所啟發。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376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社交到底可怕在哪兒?為什麼人們會出現社交焦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