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使得九子奪嫡進入白熾化的標誌性事件,便是西北傳爾丹六萬大軍全軍覆沒。
正是由於傳爾丹全軍覆沒,迫使康熙帝要從眾位皇子中選拔一位大將軍王,由此拉開了九子奪嫡的又一小高潮。最終的結果是老十四胤禵如願以償,榮升大將軍王,並且旗開得勝,取得西北大捷。
我們的目光往往聚焦在眾位皇子爭奪大將軍王的點上,卻忽略了該事件最重要的一個前提,那就是傳爾丹究竟是因為什麼才導致的兵敗?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傳爾丹為什麼會兵敗?除老十四外,其實還有老四在搗鬼!
一、
由於西北準噶爾再次叛變,康熙帝年歲已老,只得派傳爾丹帶領六萬清軍去平息,至此,整個朝廷的焦點就聚焦在傳爾丹有沒有勝利?
我們先來看一下,此時朝廷各位皇子的勢力範圍:
這時候已經到了康熙五十七年,康熙帝已經垂垂老矣,原太子胤礽也早已被廢,朝中屬於無儲君狀態。這時候的老四胤禛,掌管戶部,老十四胤禵掌管兵部,他倆都對西北的戰事起到了絕對作用。
這時候的康熙帝心目中,其實早已有了儲君人選,一方面為了保護他,以免過早暴露釀成廢太子胤礽的悲劇。另一方面,他自己也不服老,甚至於在馬齊再次進諫立太子時,他還這樣說:
“宋仁宗三十年不立太子,我太祖太宗也沒有立太子,天下不也照樣太平?”
所以,他不立太子,就是避免自己的這些權臣陷入到結黨的境地,從而使自己的權力被架空,於是他再次強調了一句:
“朕再說一遍,立太子的事,朕自有主張,以後不要說了!”
馬齊不惜違背聖旨也要上諫立儲君,在得到康熙帝的訓斥後,他不請罪,反而回的是:
“皇上聖明!皇上聖明!”
這也就表明他的上諫是起作用了,康熙帝嘴上說不考慮,實際上已經在考慮了,況且是在西北戰事已起的節骨眼上。
二、
這時候的康熙帝最關心的還屬西北戰事,這個心頭大患解除之後,自然就到了確立儲君的時候,況且這之前他已經有了人選。
但西北戰事失敗,打亂了康熙帝的部署,使得他對心目中的儲君產生了懷疑,從而不得不再次進行了一次考驗。
傳爾丹兵敗的結果,其實在傳到康熙帝手中之前,就已經有很多先兆了:
康熙帝跟弘曆在練劍,張廷玉和馬齊唐突地找了過來,然後馬齊就進諫要立儲君,再然後幾個人就去看戲了,這個流程,怎麼看怎麼彆扭。
而康熙帝一眼看到了他倆,還沒等他倆行禮,就開問了:
“西北的戰報來了嗎?”
這時候張廷玉和馬齊的表情出賣了他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終還是張廷玉接了話:
“回皇上,已經派人打聽過幾次了,至今還沒個準信兒,只聽說,傳爾丹率領部下向烏蘇河挺進。”
沒有準信兒,就證明有訊息,只是這個訊息並不是好訊息,還需要再次確認。所以,傳爾丹兵敗,基本已經成了既定事實,這一點,康熙帝應該也清楚的。
不然的話,他不會感慨,自己老了,要是再年輕個十歲,根本不會派其他人去,自己將會御駕親征,就算來十個準噶爾也不怵他!
也正是因為馬齊清楚傳爾丹兵敗是註定的了,所以才會急於進諫立儲君,這其中也有對康熙帝身體承受不了兵敗打擊的考慮。
三、
即使當時不清楚,等到他們去聽戲時,又一徵兆出現了:
先不說唱戲的講康熙帝怎麼老成這個樣子了,也不說底下的眾位皇子都在觀察自己的老爹精神狀態,單就看康熙帝選的那出戏,就明白了。
他選了唱哪出戏呢?
選的是《失空斬》,所謂《失空斬》其實是三折戲,是《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三齣戲的合集。
戲正唱著的時候,西北的戰報到了,插著三根羽毛,可謂是雞毛信,特急,且是八百里加急。這封信是直接交到李德全手上的,而不是上書房的大臣手中,所以,康熙帝就看到信了。
當時戲臺上唱的正是諸葛亮要揮淚斬馬謖,應景傳爾丹兵敗,暗示康熙帝也到了該斬馬謖的時候,這是什麼意思呢?
這也就表明,傳爾丹兵敗,並不是敗給了敵人,而是敗給了自己人,這一點,鄔思道也分析出來了:
“西北用兵看起來打的是兵馬,實際上打的是錢糧是後援……他的失敗不在敵軍,而是敗在自己人手裡。”
而在李德全送信的過程中,底下的眾位皇子,誰最緊張?
一個是老四胤禛,另一個就是老十四胤禵,在劇中都給了好幾個特寫。別看老四胤禛嗑著瓜子,好像很隨意的樣子,實際上都是裝的,從他時不時偷偷看臺上的眼神就能看出來。
而康熙帝看到信之後,第一個要召見的卻是老四胤禛,第二個才是老十四胤禵,也就是說,這倆人就是“馬謖”,為什麼這麼說呢,請聽楊角風繼續講。
四、
還是回到鄔思道說的那句話,傳爾丹一是敗在了冒進,二是敗在了後援:
第一個是冒進,罪魁禍首顯然是兵部,在後勤沒有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兵部總下令催促進軍。傳爾丹無奈,只得急於尋找敵軍主力交戰,結果陷於被動,全軍覆沒。
第二個是後援,罪魁禍首並不是兵部,而是戶部,戶部不能及時提供糧草與軍餉,才導致了傳爾丹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冒然出擊。
也就是說,傳爾丹兵敗,一怪掌管兵部的老十四胤禵,二怪掌管戶部的老四胤禛。
當然,這個結論並不是亂說,後來雍正帝即位之後,針對西北戰事,他就做了調整:
那時候的年羹堯大將軍掌握足夠的權力,兵部無法制約他,皇上也無法制約他,也就會避免亂指揮導致兵敗的可能。二是雍正帝成立了軍機處,自己親自督辦糧草事宜,並派田文鏡、李衛等得力干將供應糧草,甚至於不惜抄了幾位大臣的家。
而老十四胤禵也罷,老四胤禛也罷,他們的不作為自然也被張廷玉、馬齊,甚至康熙帝看在眼裡。這才能解釋馬齊上諫立儲君,康熙帝得知兵敗馬上召見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
因為他們都知道,包括老八胤禩在內,他們這些皇子們是拿著六萬清軍當籌碼,賭儲君位置。
這個死結,自然就甩到了康熙帝手中,他就必須要想辦法給解開,不然,別說儲君位置了,大清朝都危在旦夕。
可是,老十四胤禵這樣做很好理解,老四胤禛為什麼也這樣拖延糧草供應呢?
五、
老四胤禵是一個相當腹黑的人,他說的話跟做的事並不對等,至少可以舉出好幾個例子:
比如殺坎兒的那天晚上,他就找到大和尚傾訴,說到底是動了殺心,同時也害了老十三胤祥;比如“死鷹事件”之後,他找到鄔思道,給了他大量財寶,讓他跑路,但是自己說的卻是無李世民之運氣;再比如鄭春華的死,他明明頭一晚就見了王掞,倆人商定了處理方針,等到了鄭春華真死了,他還問高毋庸怎麼回事;再比如即位當晚潛回府邸,派出十七阿哥來清君側,鄔思道也算聰明,用半隱躲過去了,第二天緊急跑路,只是府邸做秘密事情的人,就沒這麼幸運了……
所以,他刻意把兵敗的原因往老十四胤禵頭上扯:
“老十四也算知兵之人,難道他就不知道這樣做會導致兵敗?”
可見,他一開始就知道,傳爾丹兵敗,第一個被追責的應該是老十四胤禵,從而會連累到老八胤禩一夥。進而引出自己的目的,那就是讓自己的人去當這個大將軍,掌握兵權。
但康熙帝不糊塗,他反而是將計就計,單獨見了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讓他倆來舉薦大將軍王!
而鄔思道卻看出了帝王之心,先是穿天猴般的箭法打消了老四胤禛想自己當大將軍王的想法,再透過分析,打消了讓老十三胤祥當大將軍王的想法,最後達成一致,推選老十四胤禵當大將軍王。
那麼鄔思道的猜測,符合康熙帝的預期嗎?
當然符合啦,這次舉薦恰恰是對老四胤禛的終極考驗:
只要他這親哥倆管著兵部和戶部,換誰來當大將軍王,都不會有好下場。老四胤禛能舉薦政敵老十四胤禵,說明他大局為重,不是單純的追求個人利益。
其次,老十四胤禵當大將軍王,康熙帝還要看老四胤禛的部署,當他知道這哥倆以年羹堯為陝甘總督為交換時,自然心中是默許的,這也會保障戰爭會勝利。
最後,也是對老四胤禛帝王氣魄的考驗,看看他有沒有勇氣去面對手握重兵的老十四胤禵。
搞明白了康熙帝最後對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的安排,也就明白了,傳爾丹的兵敗,並不是一句冒進那麼簡單啊!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世界,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喜歡就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