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諫殺燭鄒的典故介紹 晏子以什麼著稱
晏子諫殺燭鄒
《晏子諫殺燭鄒》這則典故來源於《晏子春秋》。在這段典故中講述齊景公因為燭鄒沒有管好鳥而要殺他,晏子為了解救他,於是用委婉的話語提醒齊景公,殺了燭鄒會影響他的聲譽,使放棄了殺燭鄒的念頭。
《晏子諫殺燭鄒》事件圖
事情起因於齊景公,生性喜歡捕鳥,於是將捕來的鳥給燭鄒管理。誰知有一天,鳥竟然飛走了,齊景公十分生氣和傷心,下令想要讓官吏殺了看管鳥的燭鄒。晏子認為不能讓燭鄒應為這點小事而被殺,於是靈機一動。晏子說“燭鄒應有三條罪狀,請讓我細細將他的罪狀說出來加以斥責然後就可以殺掉他。”齊景公應聲道“好的。”於是晏子開始當著齊景公的面列數他的三條罪狀:“燭鄒你是專門負責看鳥的,卻讓鳥飛走了,這是其一;你的行為讓我們的君王因為一隻鳥而要殺掉一條人命,這是其二;若要讓諸侯聽到此事,可能會認為我們的君王是個重鳥輕人的人,這是其三。好了,罪狀列舉完了,可以殺了他了。”誰知,景公深思熟慮了一番竟說;“不用將他處死了,我明白你的語意了。”就這樣燭鄒在晏子的幫助下逃脫一命。
這則典故的寓意在於透過這件事,揭露了當時帝王統治者重鳥輕人的思想本質。另一方面讚揚了晏子的聰明機智以及正直的精神。也告誡了人們在人與人交往中要掌握適當的技巧,在勸誡和指正別人的同時也應做到趨利避害。
晏子諫景公
“晏子諫齊景公”來自於《晏子春秋》一書中,它主要記錄了晏子同齊景公的一段對話,主要提醒齊景公在執政方面要忠實百姓疾苦。用《岳陽樓記》中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晏子畫像
齊景公還在位時,天氣伴隨著下雪一直不放晴,當時的齊景公身著白色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邊的臺階上。晏子進朝面諫君上,站立了一會,景公說道:“真是奇怪,下了幾天雪,天氣卻不冷。”晏子回答:“天氣不冷嗎?”景公笑了。晏子:“我聽別人說,以前古代的國君,自己吃飽後卻不知別人餓著,自己不冷卻不知別人的寒冷,自己過的安樂卻不知別人的貧苦。現在君王卻也不知道了。”聽完,景公:“好!我已經領悟了。”於是就命人拿出皮衣,拿出糧食給那些挨餓受凍的人。
齊景公想要建高臺,於是發動百姓勞動,高臺建成後,又想要造鐘。於是晏子進諫道:“所謂的君王不能以百姓的勞苦作為自己的樂趣。君主已經建造了高臺,現在卻又想造鐘,這樣會對百姓造成很大的負擔,百姓必然也不會接受。君主這樣的做法是不可行的,這樣會導致矛盾的產生。”於是,景公聽了晏子的話,停止了造鐘的想法。
全文主要透過晏子與景公之間的對話宣揚了愛民思想,並勸誡了君王為民著想的執政之道,只有這樣國家才會強盛。
晏子使吳
關於晏子使吳的典故想必大家都有一定的瞭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下,當時晏子出使吳國時發生的事情。
宴嬰畫像
一年,宴嬰接到使命出使吳國。在一天清晨,宴嬰進宮面見吳王,在宮門口等待了片刻,侍從傳了命來說:“天子召見”,宴嬰愣住了,吳國的國王什麼時候變成了天子。雖然當時周天子已經名存實亡,但各諸侯國人就稱他為“天子”,於是宴嬰立馬反應了過來。原來吳王這是向他炫耀國威啊。靈機一動,裝作聽不見一般。侍衛見他沒反應,再一次重複說道,宴嬰仍就裝作不予理會。侍衛見此招行不通,便在他耳朵邊又一字一句的說:“天子請見”。宴嬰又裝作很驚詫的表情看著侍衛:“臣受齊國國王受命,前來吳國,誰知我如此愚笨,竟走到天子的地方了,實屬抱歉,請予原諒,請問何處才能找到吳王?”侍衛很無奈再一次進去向吳王稟告,隨後只得傳命:“吳王請見”。說完,宴嬰一改前副姿態,立馬昂首挺胸走上前拜見吳王,向他行了禮儀。
回過頭一想,在整件事情上,吳王本想利用這個辦法對宴嬰進行羞辱一番,結果事與願違,自己到討得尷尬。但他似乎並不放棄進行羞辱宴嬰的心,於是裝出一副誠懇姿態說道:“作為一個國家帝王,想要長久守護自己的疆土,應該怎麼做,什麼方法比較可行呢?”宴嬰則機智的回答說:“要想一個國家長久,人民是最基礎的,只有先將人民的生活安定好,然後再是國家;先施惠,在責罰;強不欺弱,貴不凌賤,富不傲貧。不以自己的威力去破會其他國家,不已自己的勢力來兼併他國。或許也只有這樣的方法了,相反的,危險就會將至。吳王聽完宴嬰的陳述,再也想不出什麼難題來安慰他了。因此,宴嬰再一次透過自己的機智頭腦,取得了出使的勝利。
晏子的資料
晏子名嬰,字仲,諡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他是山東夷維人,是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還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在齊靈公二十六年,他的父親宴弱去世,就由晏嬰繼任為上大夫。
晏子雕像
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餘年。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於諸侯界。晏嬰聰穎機智,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孔丘曾贊過他說:“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其中關於他的代表作品是著名的《晏子春秋》。
在朝政上面的成就主要有三個方面:1、治國之道。主要推崇“仁政愛民”作為施政的中心,還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時於天”。2、勸諫藝術。晏嬰在勸諫君王時往往不是直接的強諫而是委婉的曲諫或誘諫,從中顯示了他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高度智慧。並且他能夠根據不同的環境場合採取不同的勸諫方式,取得最佳的效果。3、就是個人修養。晏子生性樂觀,對生死淡然視之。他說人都是要死的,不論仁者、賢者、貪者、不肖者概莫例外,因此從來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規律。他始終保持樂觀大度的心情,身心健康延年益壽。
晏子逐高繚
“晏子逐高繚”這則典故是出自於《晏子春秋》的一篇歷史故事,這裡主要講述的核心思想為“在其位,謀其政。”其中的故事提到高繚侍奉晏子三年,卻在期間沒做任何的貢獻,最後被晏子辭退了。這則故事主要從側面反映了晏子賞罰分明的作事風格。
晏子畫像
高繚曾是晏子手下的一名官員,可是一天,晏子卻把他辭退了。他身邊的隨從表示很不理解,於是規勸他說:“高繚在您手下當官已經三年之久了,您不但沒有提拔他,反而還將他辭退了,在道德的角度來看並不允許啊?”晏子則說:“我是一個卑微的人,需要透過各方面的支援才能夠穩定,才能更好的為國家效力,可是高繚雖服侍我三年之久了,但從來沒有指正過我的不足之處,也沒有糾正我辦事失誤的話,這大概就是我要辭退他的原因了吧。”
如今,細細回想晏子對高繚說的這些話在我們的工作中,絕大部分領導對那些踏實能幹,襟懷坦蕩的總是給予信任,並委以重任。就要像晏子那樣嚴格要求自己,多聽不同意見,這樣才能輔佐齊景公,使之國家成為強國。古今中外,用人的問題不是一般問題,是一個根本性問題。“晏子逐高繚”這一典延至今日仍具有現實意義,在現時生活中,有些人唯唯諾諾,雖按時到崗,卻不出謀劃策,毫不稱職。而晏子對高繚的“辭職處理”給今人敲響了一記警鐘:“為官之道,重在用人。”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
晏子辭謝更宅
晏子春秋是中國古老的傳說故事集。作者詳細記錄了三朝君王與晏子之間的傳說和故事,裡面共有215個小故事,構成了完整的晏子形象。而“晏子辭謝更宅”就是其中的一個小片段,體現了晏子時刻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著想的精神品質。
晏子雕像圖
這則故事是這樣的:齊景公想要給晏子換一個住房,他認為晏子的住房靠近市集,地勢較低,有狹窄,環境質量很差,根本沒法居住,於是想要晏子換到一個環境比較好的地方去。但是晏子卻推辭了,他說道:“君王,您的先臣曾在這裡居住過,我不能夠繼承祖業,這房子對我來說已經是極好的了,更何況我的住處離市集較近,買東西也方便了許多,這樣有利於我的事情怎麼能勞煩別人給我蓋房子呢!”景公聽後笑道說:“你離近市集,知道東西的貴賤嗎?”晏子則回答說:“我私下裡也存過錢,怎麼可能不知道呢?”景公反問道,那你知道什麼東西便宜什麼東西貴嗎?由於這時期正是景公濫用刑法的時期,市集上有一些販子專門販賣假的刑具。所以回答說:“假腳貴,鞋子便宜。”景公聽後,心裡有些感傷,有一點憐憫之心。自此之後,齊景公就減少了用刑。
晏子辭謝更宅,一方面是為了接近群眾,從百姓的生存情況,來更好地為國君提出有力意見,為百姓解決困難。另一個角度就是宣揚了節儉為民的治國方針。整篇故事體現了晏子不謀私利,為國家和人民著想的精神品質。
晏子以什麼著稱
一朝齊國宰相,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他就是“晏子”,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齊國的朝政,雖位居宰相職位,但他的家境並不是那麼的富裕,歷史上的他是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的。
晏子畫像
他曾輔佐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懇請治國,體恤農民,在齊國有很高的威望。雖然身居高官,但他的一生過的非常簡樸,不謀私利,廉潔奉公,在他的父親去世時,就大膽突破舊的禮節,從簡了事。即使做了相大夫,依舊過著清苦的生活。少食肉類事物,穿著簡樸,就連他的家人也是這樣。鄰居們對他的形容就是:“食不足,肉不給”。他還常常節省生活用品的開銷,把省下來的錢或者糧食拿出來救濟貧窮的人。他不僅吃飯節儉,在穿戴方面依舊不講究奢華。他一身布衣,就連一件禦寒的皮襖也足足穿了30餘年。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家人穿著也是樸素簡便,從來不穿絲帛材料製成的衣服。其次居住環境也是簡陋,居住的還是祖先留下里的房子,房子周邊僅靠市場,環境雜亂。當初景公想要給他換個房子住,也被拒絕了。
晏子曾在臨終前,叮囑他的家人辦喪事要一切從簡。後來他去世後人們根據他的遺願,將他安葬在他的故宅,後人稱那裡為“清節裡”。從晏子一生的簡樸和節儉的行為實際很好的給我們後人留下了一張明鏡。
晏子是哪國人
晏子,名嬰,字仲,是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對內輔助朝政,屢諫齊王,對外智抗楚國,維護國家威嚴,是當之無愧的齊國人。
晏子像
晏子具有政治遠見,並多次諫言齊景公。在齊景公即位之初,晏子被派去治理東阿,在晏子治理期間,齊景公多次聽見關於晏子的壞話,便責問晏子,晏子聽聞後,對齊景公保證:三年後讓齊景公聽到讚揚的話。三年後齊景公果然聽見了許多讚揚晏子的話,準備賞賜晏子,晏子卻推辭不受,齊景公大感疑惑,細問原因,晏子回答說:“三年前,我秉公辦理、不畏豪強,不為禮逢迎,引起了權貴的不滿,所以散播我的壞話,三年後,我反其道而行之,自然就開始說我的好話了,所以本該獎勵臣,卻責罰臣,本該責罰臣,卻獎勵臣,臣實在不敢領恩。”齊景公聽後,自覺不對,知道晏子確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賢才,於是開始重用晏子,使晏子輔助朝政。
晏子不僅有治國之才,也有外交之才。晏子出使楚國,遇到楚國羞辱,使其鑽狗洞,晏子嚴加拒絕,最後從大門進去。在楚國朝堂上,晏子又遭楚王戲弄說:“齊國沒人了嗎?派你來出使。”晏子回答到:“齊國到處都是人,揮汗成雨,比肩接踵,怎麼會沒人了呢?”楚王又問:“那怎麼派你來了呢?”晏子說:“齊國對賢明的君主就派賢明的使臣,對無能的君主就派無能的我來了。”使得楚王和其眾大臣面面相覷,成功的維護了齊國的威嚴。
晏子的所作所為是齊國人的榜樣,維護了身為齊國人的尊嚴和齊國的威嚴。
唐雎和晏子
作為同是中國歷史上的外交人物唐雎和晏子,兩個人都在外交上取得了勝利。但是對於取得勝利果實的途徑和智慧確是不一樣的。對於外交,猶如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下面就讓我們對比一下這兩個人物在外交上的不同之處。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乃是戰國時代魏國著名策士。為人有膽有識,不畏強權,敢於為國家利益而獻身。晏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晏子聰敏機智,能言善辯。在外交上很靈活,堅持原則。
但對於倆人的外交對比,有人認為唐雎所表現出的是一種勇氣,能夠為了國家不怕犧牲置自己的安危於不顧,不怕強權,雖然也表現了對秦王心態的正確的把握智,但其中最主要的還是勇。能夠臨危不懼,不畏強暴;相比之下的晏子,則認為他在外交方面更多表現在智,他的應變能力很強,能夠利用局勢把自己的弱勢轉化為自己的優勢。並透過自己機智的頭腦,敏銳的洞察力和思維、超人的口才,來諷刺自己的對手。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弱國無外交。”從國家形勢上來說,唐雎就像是解放前的中國外交家,而晏子就像是國力富強後的外交家。不一樣的背景,因此外交表現也不一樣。所以,對於一個好的外交家他們是沒有固定的成事思維,只有最適合的作事方法和審時度勢的態度,機智的頭腦才能在外交中隨機應變取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