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很多中小公司的困擾,很多大平臺的 HR 完全沒有辦法理解到中小公司之痛。如果談僱主品牌之類玄之又玄的東西簡直就是空談。因為小公司是沒有辦法和大公司比拼僱主品牌的。
舉個栗子,大公司在智聯上掛個崗位,簡歷嘩嘩的來,而中小企業購買招聘平臺,完全是為了在後臺搜尋簡歷,再去主動電話聯絡。
澇得澇死,旱的旱死。
但是招聘又不得不做。該怎麼做呢?
我來挖坑了。
1、宣傳:定位、經營、推廣
首先,應該對企業正確的定位,同時也錨定目標候選人群體,有些企業雖小,或者是當紅炸子雞,在資本市場極其火爆,或者有較為豐厚的利潤,又或者員工福利,工作氛圍成長空間非常不錯,即使是工資不高,也可以追逐一流的人才,在投資風口上的小企業符合這個特點。如果本身企業吸引力不足,就退而求其次,尋找學歷,水平相對沒有那麼優秀的人才,畢竟任何人才都是培養出來的嘛。
其次是需要經營,再小的企業,也可以在所在的區域經營自身的品牌形象。形式很多。有的是在當地和高校形成穩定的關係,即使要的學生不多,也可以給學校提供實習機會或者職業生涯輔導,互惠互利。有的是透過親友,僱員,同行不斷刷存在感,或透過一些免費的網路宣傳工具(微信公眾號,H5 頁面)刷存在感,讓企業的故事和文化不斷的給潛在候選人形成一種印象,我認識的一家本地地產商在本地的公眾號非常有名,有很多與學生,僱員有關的活動和資訊總在公號上出現,讓候選人感覺和公司的個體與環境不陌生,小而美,才是靠譜的經營方式。這裡要特別推薦一下易到用車的微信公眾號(易到範兒),其中的運營方式很值得同行學習。
最後是推廣,推廣是有意的針對公司的潛在招聘物件進行直接的宣傳。
拿基層操作人員的招聘舉例子,直接把傳單發到就近競爭對手公司宿舍樓下。
將廣告或軟文有意無意發往目標候選人(職員層)比較活躍的社群或者社群。
直接與競爭對手或同類業務公司非 HR 業務的高官在獵聘 / 領英 / 脈脈等社群上建立聯絡,即使成不了同事,成為朋友也能夠及時獲取一些其他人得不到的資訊。
方法還有很多,注意宣傳精準,方法得當,把握尺度。(bu yao bei da)
2、渠道:內推、微渠道、MAPPING。
很多網際網路小企業非常注重內推這個招聘渠道,當然,內推還得修煉內功,如果內部員工都不願意推薦候選人來到公司,那麼說明公司本身就已經存在了很多問題,需要 HR 或者管理者先進行干預。
不考慮其他的因素,內推往往都需要激勵的方式以促進內退的活躍度和效果。首先需要制訂避免勾兌或者腐敗的標準(快速入職快速離職),然後可以根據薪酬管理來制定內推激勵的方式。
如果管理者(qiong)不願意以現金激勵的方式,那麼還可以使用公司的產品或者禮品作為激勵,之後再要求使用者上色魔張大媽寫篇使用心得,既宣傳了公司,又實現了人才推薦,又把樣品(canci)品使用出去了,豈不美哉?(被打)
根據全面薪酬管理的原則,有了實物 / 現金激勵,就可以有精神激勵,可以考慮生活工作平衡類的(半天休假卷,遲到卷,早退卷);可以考慮榮譽類的(內推徽章或者積分制度);可以考慮培訓類的(內推能力比較高的人,由 HR 培訓成為公司的認證面試官,既分擔了 HR 的工作,這些培訓又提升了他們自身的價值,豈不美哉?)。利用公司本身的平臺與價值來交換員工推薦的價值,最終實現候選人 / 員工 / 企業共贏的局面。
微渠道,不同於以往我們在招聘市場常用的 RPO/ 獵頭服務商,可以將它定義為移動網際網路的職業社交平臺,有的是社群,比如一些論壇 / 貼吧 / 圈子,有的是類似領英,脈脈,赤兔這類職業社交圈子,有的是一個一個離散的精英圈子。加入進去,就能夠得到同行的支援與幫助(比如招聘兄弟會,高績效 HR 等等),往往無意間就能獲取非常不錯的簡歷以及很多潛在候選人的關注。
最後是 MAPPING ,獵頭常用的技巧,實際上,很多小企業都用高薪從獵頭公司挖來顧問,在甲方免費做獵頭,其實在小公司,MAPPING 一下競爭對手或者同類企業的人員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靈活機動,有些工作就可以自行完成,不需要假手獵頭來做。一個很好的招聘 HR 不說對對方公司瞭如指掌,但是對大牛心裡有數還是應該做的到的。
3、氛圍:文化定位、實踐、傳播
談到氛圍,我想讓大家看兩種型別的小公司:1、公司有零食,健身房,床,允許員工彈性工作,週末還給員工安排 TB 之類。2、公司每天早上有誓師大會,中午吃飯之前會集體打雞血,996 工作制。
大多數人可能會認為前者是員工理想的工作地點,很多回答也說過,小公司不要過分折騰員工,但實際上,這只是企業對文化的一種定位。
不管怎樣的企業,是鬆散,是獨裁,是精英遍地還是群狼戰術,這都是企業對文化的一種定位和選擇,大多數的企業是為了活下來,為了活下去,只要不違法違紀,企業如何定義自己的文化是老闆的事情。在定義文化之後,進行實踐,成功的文化實踐奉為圭臬,失敗的文化實踐被摒棄掉或者作為反面教材,最終形成一套能夠撼動員工,候選人以及市場的準則。
大家可以看一下華為基本法的實踐,不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很多任總的名言或者決策也不斷被修訂。馬雲也曾經對企業的戰略和文化下過一些定義,但是後來也跟隨市場的戰略和文化的改變而進行了調整。
不少的小企業,比如在知乎上很多活躍的企業就是這樣玩的,管理者為企業文化定下基調,這個調性在知乎這個社群上吸引的是對這個文化認同的程式設計師,那麼他們就不斷強化這種觀念,不斷的將員工的個性凸顯出來,這樣傳播就有效了。
而每天在門口誓師的小企業,一樣有他們的生存之道。他們的方式更加簡單粗暴,直接把真金白銀髮到朋友圈裡,放到同行圈子裡,讓僱員瞭解到,只要在公司拼命,就能賺錢。這種傳播也非常的直觀。
我的看法是,隨著社交網路的發展,企業的管理者需要更有公關意識,行動更敏捷,對於文化的觀念越發清晰,才能夠應對各種突如其來的影響和危機。
基本上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