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為什麼很多人只記住了宮崎駿 而不是吉卜力工作室?

  對於日本外特別是亞洲的影迷來說,真正認識宮崎駿多半是從《幽靈公主》風靡亞洲開始的。《幽靈公主》票房一路高歌,193 億日圓的總票房,1420 萬人次的觀影,最終獲得了當年日本的票房冠軍,並重新整理日本影史票房紀錄,同時斬獲諸多日本國內的重要獎項,如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電影、旬報十佳第二等。


 

   其實從這部動畫開始(《幽靈公主》在 1999 年有小範圍登陸北美院線,雖然反響一般),宮崎駿已經開始被西方世界所關注,被認為是東方的動畫大師,在 1998 年的美國安妮獎上亦獲頒終身成就獎 Winsor McCay Award。宮老的下一部作品《千與千尋》更是達到了全世界動畫片的頂峰,直接登頂柏林金熊獎(與保羅格林格拉斯的《血色星期天》一同拿下,評審團主席是印度女導演米拉奈爾),是至今為止唯一一部在歐洲三大電影節獲得最高獎的動畫長片。關鍵是在日本國內票房大爆,304 億日圓的總票房,再次重新整理日本影史票房紀錄,超越《泰坦尼克號》成為日本史上最賣座。

   次年登入北美,雖然亦是小規模上映,卻獲得評論界一片盛讚(美國首席影評人羅傑伊伯特亮出滿分),收穫紐約、洛杉磯兩大影評人協會最佳動畫長片,更不用說在業界的安妮獎一片橫掃,拿下最佳長片、導演、劇本、音樂獎,最終拿下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千與千尋》的橫空出世表明宮崎駿完全得到了世界的認可,不僅在亞洲成為神一般的存在,在北美亦被尊為日本動畫界的黑澤明(奧斯卡為美國最主流獎項)。

  而與之相比,吉卜力工作室的另一大咖高畑勲先生其實在日本之外是相當小眾的。幾部長片均未引發強烈反響,特別是夾在宮崎駿兩部重要作品《幽靈公主》與《千與千尋》之間的《我的鄰居山田君》,由於營銷策略的失敗,票房慘淡,更是沒能拿下當年的日本電影票房冠軍,這對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來說是難以想象的。之後的高畑勲就一直處於隱退狀態,未出新作。

  因此,在名聲上來說,宮崎駿遠遠超過了高畑導演,因此也成為了外界心中吉卜力工作室的真正代表。這也是為什麼《千與千尋》之後的吉卜力工作室的所有作品在國內的盜版市場統統打上宮崎駿的標籤(為了促進銷量),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國內不少觀眾都以為《貓的報恩》是《千與千尋》的續集,因為國內盜版商一般給《貓的報恩》打著的旗號是《千與千尋 2》。其實《貓的報恩》質素遠遠差於《千與千尋》,是吉卜力工作室扶植新人計劃推出的作品。

  再追根溯源,談談吉卜力工作室。事實上吉卜力工作室能夠成立也是因為宮崎駿的功勞。其實在《風之谷》之前,宮崎駿已經監督過一部《魯邦三世》的劇場版,不過並未取得巨大的成功。宮崎駿在擔任監督之前,多半任職作畫監督或者監督助理之類,在與高畑導演一同離開東映之後,希望能夠製作劇場動畫而非 TV 動畫。而在得到德間書店的總裁徳間康快(就是吉卜力工作室之前的作品前面都會出現的名字)的賞識後,宮崎駿開始了《風之谷》漫畫的創作(因為有了漫畫的基礎,相對來說改編成劇場動畫能被市場接受的機率也增加了)。沒想到《風之谷》甫一推出便受到漫迷的強烈歡迎,女主角娜烏西卡也連續數年被讀者評為最受歡迎的女主角。於是《風之谷》電影版的製作被提上日程。電影上映後,市場和口碑方面均取得了不錯的反饋。在這個前提之下,吉卜力工作室應運而生。而成立的主要目的便是為宮崎駿和高畑勲兩位監督製作劇場版動畫。吉卜力工作室的開山作《天空之城》也是由宮崎駿製作,如今成為經典,但當時票房及口碑只能算馬馬虎虎。緊隨而至的《龍貓》的票房成績實際上可以用慘淡來形容了,因為當時高畑勲導演的《再見螢火蟲》亦製作完成,為了促進票房,採取了捆綁上映的策略,卻由於《再見螢火蟲》太過悲情反而影響了《龍貓》的票房,導致吉卜力工作室一度陷入財政危機之中。幸好之後鈴木敏夫的“周邊”策略(推出龍貓的玩偶等周邊產品),一下子將吉卜力工作室從困境之中解救出來,因為龍貓實在是太!可!愛!了!)

  緊接著使得吉卜力被日本國內影迷認可的亦是宮崎駿導演。1989 年的《魔女宅急便》終於一雪之前作品市場表現的頹勢,獲得了當年度的日本國內票房冠軍。這次的成功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從《魔女宅急便》之後,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便開始真正走向大眾。連帶著高畑勲之後的《歲月的童話》《百變狸貓》以及宮崎駿自己的《紅豬》,均為當年的票房冠軍。可以說,有了這些群眾基礎,以及吉卜力工作室本身的高質量的保證,才有了 1997 年《幽靈公主》的大獲成功。真正讓吉卜力走向正軌的依然是宮崎駿導演。之前的吉卜力一直都是採取“做一部片,換一撥人”的製作模式,也就是說沒有固定員工,工資什麼的其實也沒有足夠的保證。而在《魔女宅急便》之後,宮崎駿採取招聘固定工作人員的工作模式,這樣也使得員工更有工作動力。除此之外,宮崎駿也是積極推動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圖書室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並親自設計場館。

  而吉卜力工作室除了兩大導演之外的其他作品,更是未能形成較大氣候。森田宏幸的《貓的報恩》質量一般,雖然也是當年的日本票房冠軍,但是隻有 64.6 億日圓的票房在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中顯得勢單力薄。而且這個票房資料其實是在《千與千尋》的餘溫之下所得。近藤喜文導演的《側耳傾聽》得到了諸多觀眾的喜愛,但是這是近藤導演從作畫監督轉向監督後的唯一一部作品,不幸英年早逝。宮崎吾郎的《地海戰記》一片罵名(但在吉卜力工作室的招牌下依然有 70 多億的票房!),《虞美人盛開的山坡》有進步,但表現依然不盡人意,票房也只有可憐的 44.6 億日圓(但是依然保持了日本國內的票房冠軍,主要是 2011 年的日本因為大地震的原因整個電影市場都比較疲軟。)。米林宏昌的《借東西的小人》似乎取得了不錯的反響,但是離真正的大師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由此可見,宮崎駿的聲譽過響,高畑勲的太過低調,導致了吉卜力工作室的最高代表必須是宮崎駿。另外宮崎駿本人亦擔任吉卜力的非執行董事,本身對於吉卜力的貢獻也比其他人大很多。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512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為什麼很多人只記住了宮崎駿 而不是吉卜力工作室?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