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搞不定的蒙古,為何對大清馬首是瞻?
《蒙古帝國》中有載:“大蒙古國在鼎盛時期統治從東亞到中亞、西亞、東歐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帝國。蒙古帝國的建立加速了東西方的文化、技術交流,促進了多民族的文化交流。整個絲綢之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被只有一個國家控制,這使得東西方的商貿往來比其他分裂時期要容易得多。大蒙古國的驛站制度,形成了當今郵政的雛形。”
眾所周知,蒙古人有著一段極為輝煌的歷史時期。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鐵騎,在歐亞大陸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並建立起了強悍的蒙古帝國,後進入中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統王朝——元朝。
儘管後來朱元璋滅元建明,蒙古人被趕會了草原,但明朝也無法真正做到壓制蒙古。蒙古人更是時常騷擾明朝邊境城市;明英宗時期,蒙古人還曾率軍俘虜明英宗,一度兵臨北京城下,差點顛覆明朝江山。可見明朝對蒙古是無可奈何的。
然而隨著17世紀上半世紀以後,女真部落的強勢崛起,最終蒙古大汗額哲率部投降後金,這個持續了數百年的蒙古帝國滅亡了。
那麼為何在進入清朝以後,昔日這些榮耀加冕、不可一世的蒙古人卻甘願為滿清人所征服呢?
清朝如何征服明朝
明朝不可為,而清朝可為,自然就要看其實力對比了。
明末時期,滿族雖然只有幾十萬的人口,八旗的軍隊戰士更是區區不過六萬,然而滿族人卻最終征服了疆域遼闊的大明王朝。儘管滿人是在馬背上打的天下,士兵驍勇善戰,但若是真的只有6萬士兵,如何能踏平天下呢?
事實上,所謂的6萬八旗兵馬只是軍隊在最初成立時的數字,隨著滿清的強大,最終建立清朝時,八旗兵自然不只於此。
彼時的努爾哈赤在創立八旗制度時有規定:300壯丁為1牛錄,5牛錄為1甲喇,5甲喇1固山。而固山便是八旗中的一旗,因此每一旗有7500人,合八旗便是6萬人。
但努爾哈赤的八旗是在不斷壯大的,八旗兵的人數也一直在增加。再加上後來所謂的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滿清就一共有24旗,自然就遠遠不止6萬人了,並且兵強馬壯。
滿清的實力如此,而當時的明朝人口雖多,卻內憂外患嚴重。國內更是民不聊生,怨言四起,而士兵缺乏鍛鍊,戰鬥力下降,根本不是清軍的對手。
再者,明末時,朝廷內部爭鬥嚴重,沒有形成抗敵的合力,無可用之人。於是一盤散沙的大明王朝就這樣,被迅速崛起的清軍打得節節敗退,直至江山倒塌。
滿清對蒙古的三大政策
清朝之所以能夠讓蒙古臣服,一方面是實力,而另一方面也在於清朝所採取的政策。
滿清對蒙古有所謂的三大國策——南不封王,北不斷親、分封以制其力、崇釋以制其生。
南不封王,北不斷親
這個政策就是指不斷派遣宗室女子來與蒙古貴族和親,利用這些宗室女子和蒙古的貴族組成了所謂的滿蒙聯盟,以共同壓制漢人。
此外,清朝後宮中也有很多的蒙古女子。彼時努爾哈赤起兵時,女真族的勢力還是比較小的,於是為了對抗明朝,他便把與明朝不合的蒙古人拉攏了過來。努爾哈赤採取了最直接的辦法——聯姻。
如此一來,蒙古和滿清就成為了密不可分的姻親關係,等到清人入關,蒙古自然也就不會有那麼大的反抗情緒了。
分封以制其力
彼時的清朝統治者為了拉攏蒙古的貴族,於是大肆為其加官進爵,清朝的王公制度同樣適用於蒙古。並且清廷還會根據每個人的品級不同,給予相應的食碌和賞賜。於是在潛移默化之中,便達成了一種局面——滿清世代為天子,蒙古世代為王公。
在古代社會中,君為臣綱的思想可謂是根深蒂固,蒙古在久而久之之中已經有了臣子的思想,自然就不會去反抗滿清,而是甘願的臣服了。
崇釋以制其生
滿清時期還大力弘揚喇嘛黃教(亦稱中國藏傳佛教),對喇嘛給予了種種的優待。
清朝時期,統治者在蒙古各部之間大力推行黃教,還興建他大量的喇嘛寺廟,以便讓大量的蒙古男子去寺廟信奉黃教。
清朝甚至還有規定:每家只需留出一個男子傳宗接代,其他男子都要去寺廟信教、當喇嘛。
這樣一來,應該是軍隊主力的壯年男子都去信教當喇嘛了,便沒有心思造反。於是,蒙古昔日驍勇善戰的民風逐漸演變成了信教的風氣,沒有了殺傷力。
同時,滿清統治者還禁止蒙古人接觸先進漢文化,即便是蒙古王公,也不能夠聘請漢人書吏、學習漢語漢文,甚至於收藏漢文書籍。如此做,便是為了以愚民政策來穩定清朝統治。
被同化的文化,內部的分裂
首先,一個民族的根源在於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只有堅固本民族的文化,才能讓這個民族長久、穩固的發展。
但是在忽必烈將首都遷移到北京的時候,便已經表明蒙古人被同化的過程。
在遷都到北京之後,忽必烈不僅在漢族的宮殿中進行統治,更是舉行了複雜的儒教儀式,還建立孔廟。如此一來,忽必烈已然不可避免的成為了“中國式”的封建君主。
一個強大的國家和民族想要強盛,最基本的便在於人口,人口多才能夠促進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
而蒙古國的人數太少,再者他們的生活方式也過於原始。一個昔日在馬背上打天下的民族,雖然能夠在戰場上如魚得水,但在穩定安居的環境下,蒙古的遊牧文化就開始搖搖欲墜了。
再加上與漢族人口的大差距,蒙古就很容易被同化,這便是衰敗的開始。當蒙古人入主中原後,開始擺脫了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時,也開始被漢文化所影響,甚至是取代的過程。於是蒙古人逐漸不復當年驍勇善戰。
除卻文化被同化方面的原因之外,蒙古衰落的另一個原因便在於其內部的分裂。
蒙古帝國強盛時期國土佔地約3000多萬平方公里,如此廣闊的領土面積,很難以歷代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權形式來治理。於是蒙古帝國分成了4大汗國——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欽察汗國(金帳汗國)、伊利汗國。四國來共同管理蒙古帝國。
但隨著蒙哥大汗在釣魚城之戰中被擊殺,其他外出侵略的兵馬回國奪權。忽必烈與其兄弟為爭大汗之位開始了激烈餓競爭,並且持續了整整五年。
這五年的競爭導致的正是蒙古帝國的分裂,內部戰爭的不斷大幅度削弱了蒙古對外作戰的力量。因此,在不到百年間,元朝就被推翻了,而蒙古的力量也就無法再與強大的滿清相比了。
小結
縱觀明、清、蒙古的實力,可見清朝是後來居上,故而能夠勝利打敗明朝和蒙古。再者清朝之所以能夠做到明朝對付蒙古所做不到的成就,有一個十分明顯的原因——選擇征服的方式不同。
當時的明朝選擇的是在外部以武力征服和打垮蒙古,但蒙古實力不可小覷,於是互不佔好。清朝人選擇的則是互相滲透的方式,藉此來讓蒙古人掉以輕心,再進行同化,這是內部的根源上的征服。這也是為何明朝在百年間都無法征服蒙古,而清朝卻能夠輕而易舉拿下蒙古的原因所載。
參考資料:《蒙古帝國》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