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主張是什麼 孔子的身世

孔子的主張是什麼

孔子是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根基是以道德來規範人的一言一行,貫穿了兩千年的歲月,對世界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孔子主張仁和禮。仁就是與人為善,禮就是言行舉止等規範的總稱。在孔子以前,祭祖是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孔子強調要尊重祖先,祭祀活動的重要性進一步加強。

孔子畫像

孔子還主張妻子對丈夫,孩子對父親,晚輩對前輩,臣子對君主要絕對的尊敬和服從。這位聖人並不主張暴政。孔子的主張是國家為人民服務,不是人民為國家服務。人民的一切並不是因為國家的利益而存在。孔子主張君主應該要靠仁政而不是暴政來治理國家。孔子的主張比較保守,他相信黃金時代會再度降臨,極力勸說所有的人都能夠遵循美好的道德。孔子還主張中庸思想,這不僅要作為一種認知事物的方法來看待,還應該要把中庸融入到自己的品行中去。

可是孔子的主張沒有得到統治階級的接受,他只是一位非常具備創造力的改革家。孔子生活的時代是一個大混亂的時期,各國之間經常發生爭鬥。孔子在死後,他的主張普遍流傳開來。

在秦朝,孔子的學說遭遇了滅頂之災。秦始皇焚書坑儒,打倒了孔子學說。可是秦始皇的陰謀並沒有得逞。秦朝滅亡後,孔子的主張又在百姓中流傳。在漢代,孔子的學說被提高到百家學術之首的地位。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甚至成為了選撥官員的考試教材

思想家孔子對我們的影響有哪些

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而儒家思想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是深遠的,不僅對社會,對政治,對文化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孔子的儒家思想規範著人們的生活準則,為品德樹立標杆,可謂是深深的影響了人們的生活。

電影孔子劇照

一:誠信做人

孔子曾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話就是告訴人們如果沒有信譽,那麼還能幹什麼呢。孔子在教育的時候注重4面,文行忠信,就是文獻,品行,忠誠與誠信。孔子在教學的時候以身作則,認真教學,從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二:有教無類

在那個時代,孔子開創私人講學,認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在教育上打破傳統教育,認為人人都有學習的機會,教育無階層,無論貧富貴賤都能接受教育。這種早在千年的教育理念與現世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也被稱為是“萬世師表”。

三:仁愛

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仁政仁德,要學會愛人,人人之間多點愛,那麼整個社會就會更加的和諧,這種愛可以涵蓋到社會中,愛老人愛小孩,為世人樹立一個道德的標杆。在政治上施行仁政,愛百姓,這樣國家才能繁榮昌盛。

孔子對我們的影響不僅在於上面三點,他的思想涵蓋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我們後世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作為世界文明的的聖人--孔子,關於他的身世也只是一個不解之謎。自千百年來,對於這個問題的正真原因,引來不少人的關心。雖然歷史資料中有些記載,但大部分都是被神化或者是大概的描述,總之也給我們可留下了破解孔子身世之謎的依據。

孔子身世之謎

對孔子身世的記載,最為詳細的是在《孔子家語》一書中,在這本書中不僅詳細記載了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的家世,還對他如何向顏氏求婚,如何與顏徵在結合做了繪聲繪色的描述。但在司馬遷指書中就有一句“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至於其中的“野合”究竟是什麼意思,引來多數人的猜測。第一種說法就是,所謂“野合”,是指這位少女(顏徵在)在野外被老奴隸主叔梁紇強姦,迫使她懷孕而生下孔子”,這種說法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還在“批林批孔”運動中廣為流傳。第二種說法就是所謂的“野合”是指不合禮儀的交合。在唐代司馬貞的《史記索引》就是這麼認為的,又比如在《論語》中說:“野者,由也”,“先進於禮樂,野人也”,都說明了“野”是不合禮的。第三種說法是從這個詞的字面意思來說,“野合”就是在室外、野外交合,由於叔梁紇和顏氏女在尼山之上交合而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仲”是老二的意思,因為孔子還有一個哥哥。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野合”指孔子是有他的母親生在尼山野外的,那時顏氏女把他生在一個山洞裡,老虎把他銜出山洞,這個山洞就叫“夫子洞”或“坤靈洞”,現在還有遺蹟。那裡還有一口“扳倒井”,傳說顏氏女在生了孔子之後,曾扳倒此井飲水解渴,而且井水流出以後形成了所謂的“智源溪”。這些說法都有模有樣的,但至於哪種是真的就不得而知了。


孔子嫡孫是誰

距離孔子的出生,至今已經有2千多年了,並且之後的朝代對他的尊敬,可以說保證了他後代的繁衍。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孔子的後代已經遍佈於海內外,早已不侷限於我國,達到了了4百多萬的人數,而在曲阜居住下來的就有11萬,可見孔子的後世子孫數量是極其龐大的,而他的嫡孫已有80多代,也反映出我們對其的重視。

第77代嫡孫孔德成

在中國歷史上,孔子的嫡孫都是生活在曲阜的孔府,到了宋朝的時候,宋仁宗就下達了一個命令,將孔子嫡孫的封號改成衍聖公,並且世代沿襲下去。給衍聖公還造了一所屬於他們的府邸,這一封號是在第46代,然後傳到第77代,到了孔德成身上,傳承了31代,已經有了1千多年的歷史。

第76代嫡孫是孔令貽,他生下來就是個獨生子女,並且幼年喪父,年紀輕輕就繼承了衍聖公這個爵位。但是48歲的時候,就早早去世,幸好他育有三名子女,其中一名就是孔德成,而孔德成是在他的父親去世之後,他的母親早已懷有他,是一名遺腹子。他比他的父親還更早繼承爵位,在滿足百日之後就繼承爵位。孔德成自出生以來,就一直跟隨著自己的姐姐一直在孔府居住。

其實在孔子到第77代嫡孫,其中就有三代就離開了曲阜。例如第八代得知秦始皇要來曲阜,被嚇的,連夜逃跑,投奔到陳勝的帳下,做了陳勝的軍師,後因病逝。第二個是第48代,他奉了皇帝的旨意,就遷居到浙江衢州。

由於孔子的子孫眾多,但是隻要報上自己的名號,就能推斷出其的輩分,這也算是一種規劃。

聖人孔子三人行的故事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這是《論語》之中,家喻戶曉的一句話。完整的語句是:“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教育我們要虛心學習的一句至理名言。

孔子問禮於老子

這句話的完整意思就是:“幾個人在一起辦事學習,必定有能讓我學習的地方。我們要選擇其中好的對我們有用的地方來學習,看到別人的缺點,要反觀自己有沒有,如果有,就要及時改正。”

孔子這句話,總得來說,是一種虛心好學的精神,但他又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虛心好學,,一個是反省自己。虛心學習是集中在這句話的前半部分,“擇其善者而從之”這句話充分體現了一種虛心學習的好學精神。我們從孔子的求學經歷可以看出,他的一生也將這句話踐行到底。孔子的學問,都是從身邊的人身上學習而來的,他一生拜了很多老師,只要從別人身上能夠學到有用的東西,他都會虛心求教的。

第二個自我反省方面,是最後一句,對照別人的缺點,來找出自己的不足,從而改進自己。這句話表達的是一種自省精神。孔子也曾說過:“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我每天都會多次反省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人貴有自知之明”,一個人如果能夠清楚自己的缺點,那麼就肯定會想法去完善自己,改掉自己的缺點。

孔子“三人行”,表達的是一種學習精神,同時也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準則。

聖人孔子登山的故事

“孔子(名丘,春秋時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思想學派的創始人)登山”打一字謎:字謎解析,孔“丘”登上“山”之後,“山”被“丘”壓在下面,上“丘”下“山”,二者就組合成字“嶽”。

孔子曾登山的地方

“孔子登山”一詞來源於孟子的《孟子·盡心上》之<觀於海者難為水>,其原文和譯文如下: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不成章不達。”

譯文:孟子說:“孔子登上了東山之後就覺得魯國縮小了,登上了泰山之後又覺得天下縮小了。因此,對於看過大海的人,對於一般的水都不會輕易產生興趣,在聖人指導下學習受益的人也很難對其它學說感興趣。觀賞水也是有講究的,必須觀賞那波濤洶湧的壯闊。太陽和月亮都有耀眼的光輝,哪怕再細小的縫隙也能照射到。流水在地面上流是有規律的,不注滿低窪之處就不往前流,君子立志行道,事物不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能通達。”

這篇文言文深富哲理,啟示我們要樹立遠大的志向,要有博大的胸襟,同時也要注重紮實的基礎,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漸進,逐步通達。文章和字“嶽”也喻指了孔子的強大,他的志向、胸襟、智慧、成就非常人能及,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智者登一座山,哪怕是一座不知名的山,依舊可以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更何況是孔子。他胸懷天下,“一覽眾山小”,所說的話都是富有哲理的語言,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154 字。

轉載請註明: 孔子的主張是什麼 孔子的身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