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開發商角度,講一下將來產生的影響:
1、拋棄大盤概念:現在哪個城市的開發商,動不動都是 40 萬方、100 萬方,實際上分期開發一次性有 10 萬方都很不錯了。很有扯虎皮做大旗的虛假繁榮。所以,以後的開發商都會逐步拋棄大盤的概念,主打個性化、主體化、精緻化小盤。很多三四線城市,就會少很多為圈地而圈地的行為;
2、樓盤底商增多:既然以後每個盤都限制開發地塊面積,那麼開發商就會用在住宅下面建設住宅底商或裙樓。賣不賣得掉不是關鍵,建設底商可以解決各位所考慮的治安問題,也能跟儘量把住戶往樓上提,增強住戶的體驗感;樓盤底商增多的話,那麼整個商鋪的價格也許就會拉低;
3、土地價格更高:大型開發商都集中、小塊拿地的話,有利於快速炒高地價,進一步拉高房價;
4、規避建設成本:各位所考慮的,誰來投資公共地塊上的路網開發與維護。這個事情,新拿地的開發商是肯定不會做這個事情的。所以,開發商會想盡一切辦法規避;
5、建築容積更高:開發商都只能小塊拿地的話,低密度無疑會極大的提高成本。因為,就算地價成本不變,管理成本、營銷成本等很多不能分攤。所以,開發商會想盡辦法使勁抬高容積率,
5、精簡營銷成本:以後,也許就不會為了那麼三五棟房子建一個高大上的營銷中心,房產電商類的網站估計會更受重視;
6、樓盤專案增多:大開發商想操作大盤的時候,會和當地官員苟合,把周邊多個地塊一起拿下來。那麼,為了規避小區道路拿出來作為市政設施,開發商必定會小塊拿地,且做成多個專案名稱。到時候,滿天都是眼花繚亂的地產案名;
7、物業服務貶值:一般來說,小盤的話物業服務通常不會太好。以後的物業公司,也許真的會消失,物業和業主之間的矛盾會更加增強。多樓盤的小區,物業可以透過多個渠道分攤成本,只有幾棟樓的小區,就靠著這些業主賺錢,如果幾個業主不交物業費的話,物業就可能虧損。物業沒有那麼強的抗風險能力,只能請一些老弱病殘來看大門,更加會惡化物業和業主的矛盾,降低物業服務品質;
8、治安管理困難:很多人都說到不會出現太多的治安問題,我只能呵呵了。集中管理的好處,確實能規避很多小偷小摸的事情。以後你想想,你的房子下面,就是早餐點、啤酒攤、燒烤攤,再加幾個拉著音響唱歌的流浪歌手,就知道有多舒服了。再加上沒有地方停靠的車輛往小區路上一擺,轉個身都不容易。現在,很多城市的新區回遷房不就是這樣嗎?路網不都很密佈嗎?但是,樓下各種店、三教九流之輩不就混雜嗎?
10、休息場所缺乏:沒有了大社群,小孩子、老年人的休憩場所確實會少很多。不要跟我講國外的太多大道理,這裡是中國。在電動車、摩托車、小車橫衝直撞的今天,就那麼幾千平米的小區綠化,你想讓我體驗出什麼感覺來?人不能一輩子憋在這個幾千平米的小小區裡吧?帶個孩子出去散散步,能不提防各種車輛嗎?
11、跨層結構出現:不排除一些開發商,會在多個地塊之間做跨層、跨小區的空中連廊或者廣場,連廊下面部分作為市政通行,連廊部分作為小區內的廣場,為業主提供休息娛樂場所。這樣的話,在現在的建築規劃情況下,會提升樓盤公攤,但能保障原來的業主所追求的那種大社群的獨立感。你地面不讓我連了,我就連空中嘛。
12、高樓層更暢銷:現有業主都喜歡低樓層、低密度的房子,未來隨著容積率提高,更多的人會為規避地上的影響而選擇高樓層,以後是樓層越高銷售價格也越高了(現在基本也這樣);
13、園林行業受損:以後的住宅要吸引客戶,不會再是以景觀的名義作為大賣點,應該會透過功能性來打造宜居場所。幾千平米的場地,能打造出什麼好看的園林?所以,園林景觀不會那麼受重視,更小的小區範圍內,開發商會考慮更多的複合型功能來取代。所以,對園林行業肯定是有影響的;
14、存量房快速去化:那些不適合開放(如有底商和車庫)小區的新房、二手房將會被熱捧,能加速現有房產的去化,提振二手房市場;
基本就想到這麼多。很多人在前面講了很多大道理,說實話我沒有那麼長遠的國際眼光。
在中國,一個分稅制就能帶來如今各地政府對土地財政的追捧,帶動房價瘋狂上漲。
拿著國外那套健全的法律體制下的東西搬到中國來,真是不會有那麼多的效果。
上有政策,下永遠有對策。雖然,對於政府而言這不是關鍵的一條,但絕對是影響到以後住宅和商業規劃很重要的一條。
正是如今政府對建築的管控體制,就如同廣電總局對電視、電影的管控,才導致如今所有城市的千城一面。
至於那麼什麼特色街區、融洽鄰里的概念,想想就得了,再過十年也不會有大變化。
我雖然不支援大社群的建設,但認為同樣的一刀切的密路網的佈局也是不對的。
到時候,有關係的繼續搞大社群,沒有關係的開發社群空間,基本就會形成雙軌制了。
想法總是美好的,事實卻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