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烏臺詩案蘇軾
元豐二年,一代文豪被人誣陷說在他的文章中有誹謗朝廷,藐視皇帝的詩句,被關進牢獄達一百多天,因為當時是御史臺審理此案,御史臺又被稱為烏臺,所以這件事被稱為“烏臺詩案”。
蘇軾畫像
蘇軾對於自己被關進牢房莫名其妙,他平時恣意妄為,豪爽不羈,文章傳誦天下,從來沒有聽說有什麼對朝廷不敬的意思,蘇軾明白其實他寫了什麼東西根本沒人注意,他不過是朝廷激烈的黨爭的犧牲品,是有人想置她於死地,所以才編出這個理由,想到這裡蘇軾竟然慢慢平靜下來,他想著如果有人故意害他,如何他怎麼申辯也是於事無補,不如靜觀其變,自己別亂了分寸才好。
就在蘇軾被關押在牢房準備接受審判的時候,朝廷上下因為這件事吵得沸沸揚揚,蘇軾的政敵巴不得將他處死,而王安石等人卻主張對蘇軾網開一面,皇帝拿不定主意,不過他欣賞蘇軾的文采,不想把蘇軾處死,這時候太皇太后病重,她對皇帝說,蘇軾是大才子是為國為民的好官,不能殺掉蘇軾。蘇軾這才撿回一條命,但是他的家人卻受到驚嚇,他們把蘇軾寫的文章全都燒掉了,以免後患。
後來蘇軾被貶到偏遠的黃州做了一個不起眼的小官,這件事對蘇軾的打擊很大,讓他看清楚一些事,這件事也成為蘇軾一生的轉折點,不過後來蘇軾在黃州寫下很多膾炙人口的錦繡文章,對於中國文壇來說卻是一大幸事。
烏臺詩案對蘇軾有哪些影響
烏臺詩案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件極其著名的事件,它之所以如此出名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此案件中涉及一個極其有名之人,那個人便是蘇軾。蘇軾被捲入烏臺詩案完全是身不由己,烏臺詩案整個案件持續時間較長,涉及官員也較多,對於蘇軾的人生來說可謂是一個轉折。那麼烏臺詩案對蘇軾有哪些影響呢,烏臺詩案對蘇軾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呢?烏臺詩案對蘇軾的人生產生了哪些影響,烏臺詩案前後他的人生髮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蘇軾
首先,從仕途方面來看烏臺詩案對蘇軾的影響。在烏臺詩案前,蘇軾的仕途才剛剛起步,對於政治生涯,蘇軾是充滿了憧憬和希望的,作為政治家,他十分憂國憂民,希望能夠儘自己所有的力量貢獻於國家,奉獻於社稷,從他詩詞中就能深刻的反應。但在烏臺詩案之後,蘇軾的仕途經歷了轉折點,註定了難在仕途上再有所大的建樹,這時的蘇軾將滿心的為國家分憂轉換到更為寬廣人文情懷上。
其次,從文學作品來看烏臺詩案對蘇軾的影響,具體反映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題材的轉變。烏臺詩案前因蘇軾對於仕途是充滿信心的,前期的題材著重點還是放在朝廷上、國家大事之上,經歷了烏臺詩案後,蘇軾的題材有了明顯的轉變,百姓疾苦成為了新的主要題材。
第二、風格的轉變。前期蘇軾的風格以豪邁、氣勢磅礴著稱,歷經了烏臺詩案,蘇軾的風格有了一絲婉約的味道。
蘇軾陽關曲
陽關曲•中秋月: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軾畫像
《陽關曲·中秋月》敘述的是蘇軾與弟弟蘇轍中秋重逢,共同賞月的情景。這首詞產生於蘇軾兄弟二人暌別七年首次相聚並共度中秋這一背景,前兩句寫景後兩句寫情,抒發了蘇軾對親人相聚後又要分開的哀傷與感慨。
《陽關曲·中秋月》沒有直接寫圓月,而是先從遮住月亮的雲開寫,撥雲見月才更顯月亮的光明與清幽,詞句中並未出現月光等字樣,卻讓人可以感覺到想象出月華如水的神韻。月朗星稀宇宙空闊整個銀河顯得非常悠遠,中秋時節月亮顯得格外明亮圓潤,猶如玉盤掛在天上。以玉盤做比喻寫出了月亮的冰清玉潔,此情此景賞心悅目,完全是從一個賞月人的角度出發。
結合創作背景,中秋節正值兄弟二人團聚,蘇軾自然是心中愉悅,讚歎此夜之好。但是蘇軾感嘆的是“此生此夜不長好”,大有佳期難得理應盡興,只有這樣才能不辜負當空明月的意思。但是月有盈虧人也如此,兄弟二人分別已久,好不容易相聚又要分開,蘇軾又感慨時間之短,引出離別之情,“明月明年何處看”是他的感慨,身不由己相逢無期啊,同時也是對自己的嘆息,朝局不定自己漂泊不已。“此生此夜”對“明月明年”疊字唱答佳句天成。
蘇軾的這首《陽關曲·中秋月》從月團圓寫到人團圓,從今朝想到明朝,再歸結到離別情,有情有景讓讀者回味無窮。
蘇軾抄書
這個故事可以當作是一個名人軼事來讀,也可以當作是教育孩子的勵志故事。
蘇軾畫像
話說那個時候蘇東坡被貶到黃州並不認識當時的司農朱公,有一天蘇軾家中來客人,吟誦了一首詩:“官閒無一事,蝴蝶飛上階”,蘇軾當時就是眼前一亮連番稱讚,贊其有境界,得知是朱司農所作,便生出了結交之心。其實朱司農對他也是神交已久。二人終於在一個適當的日子認識了,一來二去成為了至交好友。
一天,朱司農去蘇軾那裡串門,下人都通告過了,結果等了老半天也不見蘇軾出來,他想接著等吧,可等這麼長時間也不見人,在客廳裡乾坐著太無聊,這要是走吧,都已經通報主人家了,沒見到主人就走也太不禮貌了。好在正在朱司農掙扎走還是留的時候蘇軾出來了,連忙向朱司農道歉,解釋說自己正在做日常的功課,沒能及時出來接待,還讓人等這麼久太不好意思了。
這朱司農也好奇啊,做功課能耽擱這麼久啊還連客人都忙的沒時間見。蘇軾解釋說了,他在抄書。朱司農就問了,抄的什麼書啊,讓您這樣的人這麼刻苦。蘇軾很淡然的告訴他是《漢書》。《漢書》是很入門的書啊,這下朱司農更好奇了,這樣的大學問家還用得著抄它嗎?像蘇軾這樣的天才,看書那是過目不忘,哪裡還用得著抄啊。
看出了朱司農的疑問,蘇軾便笑著解釋說:他讀《漢書》已經經過三次手抄了。最開始的時候一個紀事自己要抄三個字做標題以示提醒,後來要抄兩個字做標題,到現在只需要一個字做標題就可以了。朱司農不由得肅然起敬,忙站起身來懇請蘇軾將他抄過的書讓自己參看,蘇軾就讓身邊的老兵從桌上隨意拿來一冊自己抄好的書交給朱司農,朱司農反覆翻閱就是看不懂蘇軾抄的是什麼。
於是蘇軾就讓朱司農隨意點出冊子中的一個字,朱司農照著做了,結果蘇軾應聲就背誦了一段幾百字的話,一字不差。朱司農來了興致,有接連指了幾個字,結果蘇軾背的都是一字不差。朱司農震驚了,挑起大拇哥讚歎蘇軾真乃是仙人下凡啊文曲星降世啊人才啊。
回去後,朱司農把今天的經歷講給自己的兒子朱新仲,告誡他,向蘇軾這樣的天才都勤奮學習,向我們這樣智力中等且平庸的人有什麼理由不刻苦勤奮學習啊。朱新仲又把這個故事講給自己的兒子朱輅聽,於是這個故事就一輩一輩的流傳了下來,成了朱家激勵孩子勤奮讀書的榜樣。
蘇軾的愛國詩
北宋的大文豪蘇軾不僅是才華橫溢的大文豪,同時因為受傳統的儒家文化教育,蘇軾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愛國詩人。
愛國詩人蘇軾
蘇軾寫過不少有名的愛國詩篇,比如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獵》,還有《赤壁懷古》,以及前後赤壁賦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千古佳作。不過蘇軾畢竟性格要灑脫一些,他不像唐代杜甫那些時時刻刻耳提面命,少年老成,他寫不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樣痛心疾首的詩句,反而他的很多詩歌都表現的比較隱晦,比如他說“西北望,射天狼”,這其實是暗指當時北宋與西夏的戰事,這種情緒是因為當時人心死定,朝廷重文輕武的局面的反映,但是在蘇軾看似放蕩不羈的詩作中,還是能感受到他為民擔憂,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的,不過這種情緒要隱藏的深一些,外人不易察覺而已。
蘇軾即使是被貶謫到黃州,過著艱苦的日子之時,也是時時刻刻注意朝廷的局勢的,他並沒有像外表那樣無拘無束,也沒有想著他一個罪臣要如何避嫌,他在與朋友的書信中,還談到朝廷對西夏戰事的看法,蘇軾其實是主戰的,他甚至想上書請命,企圖用戴罪之身上戰場殺敵,來將功折罪。不過因為當時殘酷的黨爭,蘇軾的這一願望沒有實現,但是蘇軾的一顆愛國之心沒有沒熄滅,即使自己身處逆境,也從不忘自己的擔當和使命,這大概就是蘇軾能夠穿越千年的人格魅力所在吧。
蘇軾策論
開宗明義,策論,在古代主要指議論目前政治問題,發展局勢,向朝廷建言獻策的文章作品。清朝末代科舉廢八股文,用策論代替。策論的主要特點是以論點為寫文的中心。那麼蘇軾策論又是什麼水平的呢?
蘇軾畫像
歷史上北宋文學家蘇軾在策論上也有著作。1057年,蘇軾參加禮部進士考試,當時他參加的策論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其實在當時的局勢下,這並非僅僅是一個考題,一場考試,而是一個引發深刻討論的話題。剛開始看起來,的確很枯燥,但是考生卻做得有聲有色。蘇軾策論,獨特之處在於它自由自在的想象魅力。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在文中,蘇軾寫到:“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
當時,歐陽修作為主考官,他曾經問過蘇軾此事出處在哪裡?蘇軾回答說:何須出處。這種感覺給人一種不尊重的感覺。並且當時歐陽修的觀點是“言必有出處”。在當時那種大環境下,捏造證據一直都為我國文人為人所不齒。但是,蘇軾卻胡亂杜撰了一個典故來佐證自己的觀點,是後世那些戰戰兢兢的文人所不能及的。
“刑賞忠厚之至論”,策論,只是規定了內容,並沒有強求一定贊成或否決,這是一個非常高深的討論國家制度的問題。而蘇軾策論全憑本意,並沒有因為權威或者主考官的個人思想專制而改變自己的言論,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