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的故事具體是什麼?破釜沉舟的主人公是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歷史總是告誡我們很多道理和哲理,而中國人最喜歡以簡便的方式來陳述歷史,就像破釜沉舟這樣把一段歷史故事濃縮成一個四字成語,其中意義深遠。
破釜沉舟
想要了解破釜沉舟的故事還得先從這一成語的字面意思來理解,其中釜字在其中是鍋的意思,而舟就是船,那字面意思就是把盛飯的鍋打破,把渡江的船鑿沉。看似不符邏輯的字面意思卻確實就是這一成語背後的歷史故事。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短短數年,在秦朝末年間,全國各地的百姓身處水生火熱之中,各地紛紛爆發農民起義,其中最為人所知的除了陳勝吳廣,自然要數楚霸王項羽。而破釜沉舟講的就是他在率領起義軍與秦朝軍隊作戰時發生的故事。
據史料記載,當時項羽的部隊渡過一條叫做漳河的河流之後,下令讓士兵們把所有過河的渡船都鑿毀並沉沒河底,另外還命令把軍隊裡面所有盛飯盛菜的鍋都給打破,接著給所有計程車兵每人發了只夠三天的乾糧。項羽這樣的作戰策略讓士兵們都看不懂了,紛紛吵嚷,然而項羽的一句話瞬間鼓舞了士氣,項羽說這樣做確實是要亡了大家的退路,但是正因為我們軍隊已無退路,所以只能前進,只能勝利,堅決不能後退,更不能失敗。如此決心果然在後面九次激戰中大敗秦軍。
破釜沉舟背水一戰
自古以來,破釜沉舟與背水一戰作為歷史上兩場同是不留後路,向死而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戰爭,當下時常被視做近義成語而相提並論,那麼背水一戰講述的是怎樣的歷史戰爭故事呢?
背水一戰 漫畫
背水一戰出自史記,講述的是楚漢戰爭時期,韓信作為劉邦手下的軍事奇才,於公元前204年,帶領新軍穿過太行山,向東攻打項羽手中的趙國。此時趙王手中集合了二十萬兵力,佔據要塞井陘口準備迎戰。井陘口西面有一條長狹道,為漢軍必經之地,謀士建議趙軍應該正面避戰死守,悄悄繞到後面斷韓信糧道,將其困死在狹道中,結果趙王以不戰為恥不予接受。
韓信進軍後,首先迅速在狹道口紮營,半夜派騎兵前去趙國軍營後方埋伏,並告誡他們:“交戰時,如果我們一旦兵敗逃跑,趙軍一定會全軍追趕,你們就迅速衝進趙軍軍營中,以漢旗取代趙旗。”餘下的漢軍便全數向井陘口出發,渡水過後,背對著水排兵佈陣,引得趙兵笑話。
天亮後,韓信率兵出攻,敵軍帶領輕騎欲捉拿韓信,韓信假裝棄旗而逃,回到河邊陣營,此時趙軍全軍出動,直入漢軍陣地。此時的漢軍因為身後是水,無路可退,於是個個奮勇殺敵,經過激烈廝殺之後,終於打敗趙軍,大獲全勝,趙王被俘。
後來韓信在別人問起背水而戰時,表示這是兵法上的陷之死地而後生,沒有退路便能一心殺敵,越戰越勇。
破釜沉舟近義詞
破釜沉舟由項羽“皆沉船,破釜甑”的行為中衍生出來,成為如今老生常談的故事,表示做事情不留後路,不打勝仗不回頭、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毅精神,讚揚了下定決心後不顧一些去努力拼搏相信最終一定能取得成功的精神意志,此外它也有不少類似的近義詞。
破釜沉舟
比如時常被拿來與之相提並論的背水一戰,都是歷史上出名的打仗時不留退路的做法,一個是沉船砸鍋燒房只帶三天干糧表示沒有別的選擇只可勝利不可兵敗,而背水一戰講的是背對著水排兵佈陣,必須奮勇殺敵才能得到活路,不然唯有落水一死。兩個成語都含有決一死戰的意思,唯一的出路就是打敗敵軍,體現了要麼勝要麼死的決心。
此外,破釜沉舟的近義詞還有背城借一,出自左傳,也是指最後一戰的意思,表示背靠城牆,憑藉這最後一戰來決定存亡。
孤注一擲,出自宋史,指當時的寇準建議宋真宗親自帶兵出征的舉動就如同賭錢時把所有的錢都押作賭注一般,十分的不理智,不把皇上的安危當做一回事。這個成語流傳至今,表示在身處絕境時,一個人不惜拿出所有的力量,盡最後一搏,試圖力挽狂瀾。這個成語也與破釜沉舟的意思相近,表示不惜一切代價去改變失敗的局面,以取得成功。
如今這些詞語也用來鼓勵在學習、工作上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能夠不服輸地去克服。
項羽破釜沉舟殺了誰
楚懷王在接到趙王的求助後,派兵前去救援以解鉅鹿之困,宋義任上將,項羽為副將。結果在行軍途中項羽將上將宋義斬首殺害,自己取代其職率領部下攻破秦軍大獲全勝。項羽殺害宋義的舉動震驚全國,那麼為何他會有此舉呢?
項羽怒斬宋義
原來是宋義一到安陽就被秦軍強勢的氣焰所嚇倒,於是不敢出兵唯恐戰敗,便在此處整整駐紮了46天之久。而心機如焚的項羽屢次進言,認為應當加速渡河,與趙軍來個裡應外合,兩面夾擊,一舉拿下秦軍。可宋義完全不把他的話放在眼裡,非要堅持等兩方再激戰久一些,如果秦國勝利,那麼秦軍已憊便可趁機攻之;如果秦國未能勝利,他們就擊鼓帶軍西入,如此定能攻克。宋義堅持坐收漁翁之利的戰略,認為項羽謀略不如他,便不予採取,還下令凡是有違命者,格殺勿論。
此時,由於天氣嚴寒又常常下雨,加上軍糧不足,士兵們極寒相交,十分困苦。而宋義完全不體恤兵士的死活,大擺酒宴送兒子前去齊國就任,整日只管自己吃喝享樂,軍中矛盾加深,士氣日漸渙散。
終於項羽在多次進言無果後,實在忍無可忍,於是在某一日早上,衝進宋義的帳房中,取其首級,隨後項羽聲稱宋義叛國,此舉震驚了各方諸侯,無人不對他心生畏懼。此後,項羽任上將,帶領楚軍前去救援,終於攻破秦國,威震四方。
破釜沉舟出自
早在孫子兵法中就有“焚舟破釜”的記載,也表示誓死一戰的決心,但並未能形成過於廣泛的談論,直至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的“皆沉船,破釜甑”,講述了項羽在鉅鹿之戰中帶領士兵所做出的破釜沉舟的舉動,逐漸成為後世老生常談的經典故事。
項羽本紀
項羽本紀是西漢年間由司馬遷所著的《史記》第七卷,講了西楚霸王項羽的生平,記錄了秦朝末年項羽輝煌壯烈的一生。
《項羽本紀》透過描述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紛起與楚漢相爭的恢宏歷史景象,生動地刻畫了項羽十分悲壯與深刻的一生。項羽,既是一個力拔山河、驍勇無敵的英雄豪傑,又是一個生性暴戾、有勇乏謀、兒女情長的匹夫。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的描述,將他性格中所有矛盾點的每個側面都對比鮮明卻又和諧統一地在這篇鉅著中展現無遺,既有不少作者對於其人格上一些不足之處的評判,但更多的是對於一位英雄發自內心的同情與嘆息。史記中的所有本紀所描寫的都是帝王,然而項羽併為成為帝王,司馬遷卻將之寫入本紀歸為帝王之列則是表現了對項羽至高無上的敬意。
在項羽本紀中,對於破釜沉舟這一段的記載,說他殺了上帥宋義,威震全楚,名揚諸侯。起初派前鋒先赴鉅鹿救援,並不順利,得到再次請兵後,項羽親自帶領眾兵渡河,將船沉沒,將鍋砸破,將屋燒燬,只帶三天糧,以表示全軍帶著一顆必死的決心,絕不企圖苟活。項羽的這種表現,將他的豪氣決心、果敢堅毅都展露無遺。
破釜沉舟的決心
在經典故事破釜沉舟中,項羽下定決心誓死要大敗秦軍,以解救趙軍鉅鹿之圍,他只給自己一條路的選擇,並告訴將士們除非想要跳河而亡,否則除了打贏戰爭之外沒有其它的活路。
破釜沉舟
項羽的所作所為看似是抱有極大的把握的,於大多數人而言,沒有十足的把握定然不敢輕舉妄動,更何況是面對秦國這麼強勁的對手。然而實際上呢,楚軍對於秦軍來說,就如同雞蛋碰石頭一般,章邯在項梁戰死後,早就絲毫不把楚軍放在眼裡了,那麼如此懸殊的實力之差,又是什麼促使項羽的軍隊在最後取得成功呢?
沒錯,就是項羽誓死拼搏不打勝仗不回頭的決心,破釜沉舟表示了他為了達到目標不顧一切定要幹到底的決絕。項羽的心無旁騖使他的眼中只有一件事,就是戰勝敵人,除此之外沒有任何選擇和退路。他命令眾將士將船隻鑿穿沉入河底,將鍋打破而乾糧僅能維持三天,燒燬營房沒有住所可居住,這一系列的舉動不僅僅代表了項羽絲毫不畏懼的勇魄,更是他堅定目標一心向戰的決心。
項羽做出的選擇中是沒有退路的,甚至沒有第二選擇,在這場戰爭中,決心即力量,信心即勝仗。楚軍的勝利是帶有奇蹟性的,項羽更是因為戰勝了不可能打敗的敵人從而在諸侯中威名遠揚,佔據領袖地位。然而此次鉅鹿之戰的得勝表示了只要有決心就有動力,對目標越渴望就越有行動的力量。
破釜沉舟人物
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出自戰役鉅鹿之戰,該戰爭發生於秦朝末年,秦國大將章邯在大敗楚懷王項梁之後,便不再把楚國放在眼裡,於是聯同王離二十萬兵力將趙國圍困於鉅鹿,並由此引發了鉅鹿之戰。那麼能大敗趙軍使其受困不得動彈的章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呢?
章邯 畫像
章邯,秦朝末年著名將領,為上將。在秦二世皇帝在位時任秦朝少府,是支撐秦朝軍力的支柱力量,也是秦朝的最後一位傑出將領。公元前209年,章邯奉命帶領一些囚犯與奴家子弟來對抗陳勝的農民軍,結果逢戰必勝,正是他極其出色的軍事能力使得秦朝能在晚期得到喘息的機會,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秦王朝的覆滅。
此後,章邯又陸續率軍不斷攻擊田臧等起義軍,在屢屢將其擊退後,便於河南滎陽直擊陳勝,逼得他無奈之下只好逃走。後來章邯又率軍不斷抗擊各路起義軍,更是在定陶與當時的起義軍首領楚懷王交戰,得到了秦國全部兵力
援助後,拼死搏鬥,最終大敗楚軍,使項梁戰死,便不再把楚地放在眼裡。
此時,秦軍勢力極大,遍佈黃河以南關外各處。王離帶領二十萬邊防軍進攻黃河以北的趙國,此時秦國內部爭權大亂,於是章邯以滅諸侯為己任,北上與王離相匯合,進攻趙國。起初王離攻趙未破,章邯尋機擊敗趙軍,將其圍困於鉅鹿,後來在鉅鹿之戰中敗於項羽,於是投靠楚國,後來在兵敗劉邦後,拔劍自刎。
破釜沉舟的地點
破釜沉舟作為流傳兩千多年膾炙人口的以少勝多歷史典故,眾所周知是當年項羽帶領楚軍前去救援被圍困在鉅鹿的趙軍,最終大敗秦軍。那麼在到達鉅鹿前發生這個破釜沉舟事件的地點是在哪裡呢?
破釜沉舟 楚旺
由於歷史沒有明確的記錄,只知楚軍駐兵安陽,然而對於渡的是哪一條,大眾普遍認為是漳河,但是也有說法認為是黃河。首先,先確定安陽的位置,歷史上有一個楚旺鎮,曾為安陽舊城,明朝年間此處有秦故城的記載,也有關於秦軍將章邯圍困於鉅鹿的記錄,且此處的地理位置與鉅鹿的距離適中,還有宋義墓、楚王廟之類的遺蹟,因此楚軍的駐地安陽基本上可以確定就是楚旺了,或許這個鎮名也是由此典故得名而來。
至於項羽渡的是哪一條河,其實在確定了楚軍的駐紮之地以後也就不難解了,根據項羽本紀中的記載,可知楚軍是由安陽出發的。由於黃河位處安陽的南面,而項羽從楚國出發到安陽再到鉅鹿,中間並不會經過黃河,而此行軍途中唯一的大河就是漳河,因此項羽發生破釜沉舟事件的地點必然就是“漳河”了。
既然知道項羽自安陽出發,渡過漳河前赴楚旺,縱觀地圖再結合當時的戰況與項羽的急性子,我們不難發現,從漳河店的斥丘城渡河是兩地之間的最佳路線,也很符合歷史上的情況,然而至今我們也能在漳河店發現舊時斥丘城的一些故道痕跡。
破釜沉舟是哪次戰役
破釜沉舟的典故出自鉅鹿之戰,秦朝末年各地起義紛起抗擊秦暴政,當時由項羽率領的楚軍與秦朝名將章邯帶領的四十萬兵力在鉅鹿發生的一場重大戰役,也是歷史上少有的至今還常被世人所稱道的以弱勝強的一場著名戰役。
鉅鹿之戰
公元前208年,秦軍大將章邯殺死楚軍起義首領項梁後便不把楚軍放在眼裡,於是與王離率領的20萬援軍匯合後一同進攻趙國,趙軍難以抵抗,於是逃進了鉅鹿城,被秦軍團團圍住不得動彈。趙王無奈之下只好向楚國與各諸侯求救,由於秦軍過於強大,凡是前來試探的援兵均是全軍覆沒,於是各諸侯沒有願意送死的。
此時,楚懷王兵派兩路,一隊以宋義為主將,項羽為副將率軍北上以解鉅鹿之困;另一隊則是以劉邦為主帥,直攻關中,並且楚王許諾稱誰先拿下關中,誰就於關中稱王。
前去援趙的楚軍在進入安陽後,宋義由於畏懼秦軍兵力則按兵不動執意要等兩軍交戰多時後出兵收漁翁之利,項羽忍無可忍將其殺之,領軍渡過大河後鑿船摔鍋不留回頭路,指揮全軍奮勇殺敵,交戰多時最終大破秦軍,取得勝利。
此次一戰,楚軍打得秦軍就此隕落,再也沒能振興,從此名存實亡。在這場戰役中,項羽破釜沉舟的大無畏決心與魄力感染了眾諸侯在後期一同加入抗秦,也使項羽聲名大振,從此確立了在諸侯中的領袖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