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董仲舒簡介,為什麼說董仲舒是罪人。董仲舒,生於公元前179年,廣川郡即現在的河北衡水景縣廣川鎮大董古莊人,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著作《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在儒家經典學說的基礎上融入了陰陽五行為框架的道家學說,建立了一個具有神學傾向的新派儒學思想體系。但是相信我們很多人對他的印象都應該是來自於他對漢武帝劉徹所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主張。
董仲舒畫像
董仲舒的出生並不平凡,他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家裡面還有非常豐富的藏書,這就為他以後從事儒學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學習基礎。在他三十歲的時候,他開始招收大量學生,講授儒學。隨著他招收的學生越來越多,他的學識和名氣也越來越大。之後到了漢景帝年間,他被任命為博士,專門講授經學。在漢武帝繼位之後,他出任江都國的國相,主要透過研究《公羊》等著作,推究陰陽執行的規律來預測颳風下雨。
在漢武帝元光元年即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徵求治理國家的方法和策略。於是董仲舒就在他的《舉賢良對策》一文中,提出了“天人感性”、“大一統”等學說。董仲舒還認為“天”是一切的根本,無論是自然還是人命都由天來控制,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思想都應該是統一的。他的這一建議最終能夠被漢武帝所採納,促進了當時社會穩定和經濟的發展。
董仲舒病逝於前104年,享年七十六歲。死後被葬在了當時京師長安的郊外。
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事件介紹
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中國的歷史上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西漢政權剛剛建立的時候,國家因為多年戰亂而十分貧困,於是統治者都崇拜道家的“清靜無為”思想。這樣就是想讓老百姓安於現狀,不要急於有所作為。
董仲舒畫像
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國力強盛,又想要平定匈奴,實現“大一統”。那麼道家這種“清靜無為、小國寡民”的思想是無法滿足漢武帝時期漢朝的需求的。這時候,漢武帝就特別需要一種新的思想體系。這種思想既要符合統一的局面,又要為皇權專制做一個理論支援。於是,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這樣誕生了。
董仲舒提出的這個政策,正好符合漢武帝的需求。於是漢武帝就採取了董仲舒的建議,獨尊儒術。儒家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正式取代道家成為中國“正統”的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是非常受統治階級歡迎的。因為它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又神化了專制王權,對統治者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自從提出了這個以後,日後凡是入宮為官的人,都要懂得儒家的學說,法律問題上還要用儒家的思想來解釋,總之儒家思想充斥著整個官場。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開始實行之後,漢朝開創了兩個新政策。第一舉任賢才、廣納儒生,這個曾經在劉邦時期也有人提出過,但是劉邦並沒有採納,直到漢武帝時期,儒生才終於得到重用。第二實行教化,興太學。這個政策的實施,使得教育可以全面化,讓更多人接觸儒學,學習儒學。
董仲舒的人性論講了什麼
董仲舒關於天和人的關係是這樣闡述的:他認為宇宙的變化和執行是有一個目標的,在宇宙中的每一個事物的生長也有一個目的就是為宇宙執行的目標所服務。他認為宇宙這個總的目標就是孕育出人類和建立封建社會。他還認為,人是天的附屬,是整個宇宙的一個縮影,因此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宇宙的精華所在,是凌駕於其他事物的最高存在。
董仲舒雕像
在心理方面,董仲舒認為人是有自己的個性和情感的,就好像天也是有陰有陽一樣。一方面,情感和個性是一個人從出生就具備的東西,但是情和性的關係又是相互對立的,這就與天有陰陽的對立是相同的道理。另外,董仲舒也肯定人天生就有良善的一面,這點還是戰國時期孟子的思想。按照董仲舒的思想來說就是:在陰陽這兩個對立獨立面之中,陽是佔據主導地位的,而陰則是不佔優勢地位的。聯絡到人的話,就是個性是主要的,感情則是次要的,因此人的特質顯現出來就是善的部分。
但是在另一方面,董仲舒雖然承認人有善良的特質,但是他並肯定人生下來就是善良的。上面已經說到過,人是有性有情,既有貪念也有仁愛,,因此不能簡單地把人有良善的部分當成是人生來就是善良的。這裡面的關係要注意進行辨別和區分。
總得來說,董仲舒的人性論既繼承了先秦儒學關於人性的思想,但是同時又有所創新和突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一種關於人性的思想主張。
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四條建議
《天人三策》是由董仲舒在漢武帝繼位時期所提出的三篇策論的統稱,因為董仲舒的第一篇策論講的是“天人關係”,因此後世之人被把這三篇文章叫做“天人三策”。這三篇文章的由來是在建元六年,當時的太皇太后竇氏駕崩之後,漢武帝劉徹質感是否可以完全掌握權力。而在建元元年被廢除的新政得以繼續實施。在元光元年,漢武帝向董仲舒詢問治國的良策,於是董仲舒便承上了三篇策論來回答漢武帝,這就是“天人三策”產生的背景。
董仲舒畫像
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主要提出了四條建議分別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春秋大一統,尊王攘夷和建立太學。先來看第一條,董仲舒認為組成人類社會的要素是三個:天、地、人。天和地解決的是人在精神方面和物質方面的需要。而人則是由天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創造出來的,因此人的外形和內在反映的都是天的意志。因此天是最高的統領和主宰,人的行為都應該按照天的意願來行事。而天並不能人直接交流,這就需要一個兩者之間的紐帶,來讓天和人可以溝通。這個紐帶就是君主,君主是天的意志的執行者,因此所有人都必須對君主恭敬。這一點就從理論上確立了君主的權威和至高無上。
而第二點則讓儒家正式在當時佔據了主導的地位。儒家可以透過天人感應論來要求皇帝,對他的言行進行監視,因為儒家是可以感知到“天意”的。這就使得儒家比其他的思想流派要更加神聖和不可侵犯。
而第三點和第四點則在思想上加強了對人們的控制,同時也促進了當時教育事業的發展。這四條建議不僅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且也成為了之後封建社會維護統治的主要理論來源。
漢代思想家董仲舒的思想主張介紹
在中國古代近千年的歷史程序中,曾經出現了許多閃爍著耀眼光芒的學者和思想家,他們依據當時社會和時代的變化及變遷,提出了許多適應當時社會需要和發展的思想主張,這些主張不僅有利於鞏固統治者的地位,而且對後世也產生了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在西漢時期,就有這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就是學識淵博和治學嚴謹的著名學者董仲舒。
董仲舒雕像
董仲舒最重要也是對後世影響最深刻的便是針對當時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主張。董仲舒的這一主張的主要理論來源是戰國時的陰陽家鄒衍,他認為歷史中朝代和政權的更替是由五德執行來決定的。當時董仲舒對這一理論進行了修改,他認為朝代的更替是依據“三統”,即黑統、白統和赤統來依循的。
他的第二個思想主張是提出了朱莫甘娜的“君權神授”理論。在漢朝以前的歷史中,所有君王的君位都是從祖先那裡繼承來的。當時西漢的開創者是一個平民,他要君臨天下不僅需要軍事和政治上的支撐,更需要一種理論來加以強化他的帝位。董仲舒就因時制宜提出了這樣一個理論,他認為一個國君的統治不僅來自於祖先聚成,更重要的是來自上天的旨意,這就為君權神授統治權奠定了理論上的基礎。
第三點就是為人處世方面,提出了“三綱五常”。其中“三綱”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和夫為妻綱,“五常”則是指“仁、義、禮、智和信”。這一理論一直被後世所沿用和繼承,成為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基本道德和規矩。
從當時的情況來說,董仲舒所提出的這些理論無疑是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但是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些理論都是錯誤和嚴重壓抑人的個性的東西。
董仲舒有哪些故事
西漢思想家董仲舒不僅僅是著名的思想家,他還是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以儒家學說為基礎思想,建立起了一個具有神學傾向的新儒學思想體系。因此董仲舒被譽為公羊大師、儒家大儒。那麼在他的生平中董仲舒的故事又有哪些呢?
董仲舒人物圖
關於董仲舒的故事,據相關歷史資料的顯示中,董仲舒的生平有兩件軼事:“三年不窺園”、“有客老狸”,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兩個故事吧。
第一個故事:“三年不窺園”。
董仲舒在很小的時候就很聰明,在年少的時候就非常的喜歡讀書學習,還常常學習起來忘記吃飯和睡覺。而他的父親董太公卻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為了能讓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好的作息,他決定要在宅子後面建造一個花園,這樣孩子在空餘時間可以來花園溜達溜達,休息一下。在第一年的時候,他的父親則一邊派人去南方學習如何建造花園,另一邊則著手準備磚瓦等修建花園的材料。初建成時花園裡陽光明媚,他的姐姐曾多次叫他來花園玩,他依然手拿書籍,專心看書。在第二年的時候,花園裡建造了假山,旁邊的孩子紛紛爬上假山上玩。唯獨他頭也不動的書寫文章。在第三年的時候,花園完工,好友前來觀看,可他依舊埋頭於書本中。
第二個故事:“有客老狸”
有一次,董仲舒正在講課,有一位客人前來拜訪,董仲舒一看就知道他不是一個普通人。客人說:“快要下雨了。”誰知董仲舒跟他開玩笑說:“住在巢裡的知道外面在颳風,住在洞裡的知道在下雨。您如果不是狐狸,那就是鼷鼠。”於是客人就變成了一隻老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