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的邊塞詩
岑參是唐朝邊塞詩人代表之一,和高適並稱為“高岑”。長達六七年的邊塞生活讓岑參的邊塞詩充滿著邊塞異域雄偉的氣勢,而岑參本身的個人經歷和坎坷身世又使得他的邊塞詩極其賦有感情而又充滿著對命運的嗟嘆和感懷。其代表作有《玉門關蓋將軍歌》、《磧中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逢入京使》、《輪臺歌》等。
邊塞
岑參的邊塞詩主要可具體概括為“壯”、“奇”。
“壯”是說岑參的邊塞詩具有壯大的報國志向和壯偉的邊塞異域景象,如火山雲,瀚海,飛沙走石,黃沙漫天,地凍天寒等等。
“奇”主要表現在岑參的邊塞詩寫作手法獨特,想象奇異,詩歌中運用的修辭奇特。邊塞的壯闊之景讓岑參的想象也變得寬宏起來。如《春夢》之中“洞房昨夜春風起”大為後人稱讚。
又如《白雪歌送武判官》中的千古絕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運用比喻和誇張的手法,把突如其來的紛紛大雪比作是潔白的梨花,給人以新奇而又歡快之感,想象奇妙之外又形神兼具,讓讀者覺得冬季的寒冷一掃而空反而洋溢著欣喜。我們可以看出即使是在環境惡劣的塞外,岑參還是積極樂觀。
岑參的邊塞詩的浪漫主義色彩也頗為豐富,岑參仕途坎坷,但是他依然滿懷報國之志兩次入塞,希望可以建立功業。所以岑參的邊塞詩色彩明麗,悲壯中又樂觀積極,加上長期的邊塞生活更是奠定了其作品的浪漫主義基調。
岑參的詩
岑參是中國唐朝典型的邊塞詩人代表,和同朝的高適並稱為“高岑”。岑參約生於開元三年(即公元715年),出生地是河南仙洲(今在河南許昌附近),其代表作很多,如《岑嘉州集》、《輪臺歌》、《逢入京使》等。
岑參作品集
其父早逝,家道漸漸衰落,岑參幼年過得孤苦,五歲跟隨其兄長讀書,天資聰穎的他九歲便能吟詩作賦,二十歲及第,後曾兩度滿懷報國之情前往邊塞,在邊塞六七年的生活對岑參的詩歌風格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岑參早期的詩歌涉獵很廣,贈答,山水,感嘆身世和坎坷經歷等等,他到塞外之前的山水詩風格和謝兆、何遜很是相似,但是岑參的山水詩想象更為大膽和奇特,想象力很是豐富,如《暮秋山行》中的“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又如《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中的“長風吹長茅,野火燒枯桑”等等,都是意境造奇的詩句。
天寶八年,岑參初次入塞,天寶十三年,二次入塞。六七年的邊塞生活讓岑參零距離地感受到邊塞的廣袤雄奇風光,如火山雲,狂風和瀚海。更是真實感受到了邊關戰士的軍旅鄉愁。岑參將這些感情全都融入到自己的邊塞作品中,如描寫邊塞奇特景象的《火山雲歌送別》、《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岑參在這段時期完成大量傑出的邊塞詩,這些邊塞詩境界開闊非凡,極其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如廣為稱讚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和《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岑參晚年趕上安史之亂爆發,所以其晚年的詩歌大多感懷戰爭的傷亂,漸漸趨向消沉。
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岑參第二次前往邊塞做得一首送別詩。詩名中的武判官是當時封常清幕府中的一個判官。(判官是唐代節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節大使,因為可以委任幕僚協助判處公事,所以被稱作判官)。
岑參
詩歌原文是: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整首詩以一天雪景的變化為線索來記敘送別武判官的過程。結構非常緊湊,思路很開闊。
北風席捲大地吹折百草,才八月裡胡地就已經大雪紛紛。一夜過去外面的樹木就像是春風吹來,開了千萬樹梨花。雪花打溼羅幕,胡裘錦被都顯得單薄。將軍手凍得拉不開弓箭,鐵甲冰冷得讓人無法穿上。沙漠結冰,萬里長空愁雲慘淡。主帥帳門中擺酒送行,胡琴琵琶合奏。傍晚轅門前大雪紛紛揚揚,紅旗凍僵了根本拉不直。岑參在輪臺東門送武判官回京,大雪蓋滿了天山路,武判官的身影被曲折的山路覆蓋,只在雪地上留下一行馬蹄的腳印。
詩中以雪景為背景,融送別之情於瑰麗的雪景,透過軍帳中各個物品如羅衾,鐵甲,弓箭,旗子等更加直觀形象地勾勒一幅天寒地凍的邊塞圖。別離,送行,目送,大雪飛揚,,情真意切,十分動人。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更是讓人拍案叫絕。
春夢岑參
《春夢》是唐代詩人岑參的一首透過寫夢境表達思念之情的詩歌。詩歌原文有兩個版本,分別是:(一)洞房昨夜春風起,故人尚隔湘江水。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裡。(二)洞房昨夜春風起,遙憶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裡。
春夢-岑參
譯文:昨夜春風忽然吹進了幽深的寢室,讓我想起了我和我的心上人還隔著一江茫茫湘江水。輾轉之際我在枕頭上迷迷糊糊地睡著了,夢中我似乎已經走完了到江南去的千萬里路程。
這是首手法獨特想象大膽的詩歌,春風吹進洞房,夢中行走千萬裡和心上人相聚。所以作者首先便用“洞房”、“春風”營造出溫馨而又略帶曖昧的氛圍,為下文思念佳人埋下伏筆。詩中把美人和湘江水聯絡起來,讓讀者會不自覺地想起湘水女神的形象,繼而湘水岸邊的旖旎風光也油然而生,為全詩染上一股唯美的意蘊。從而增加詩人思念的深度。既然現實中見不到,只能夢中相會了,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詩中的入夢,然後一瞬間穿越千萬裡,最終能見到佳人,以解自己的思念之苦。詩人借入夢時間短,時空轉變快從側面來突出自己思念之深,盼望相聚的急切。
岑參大膽的想象讓讀者深刻體會到作者急切的思念之情。一改之前邊塞詩的恢弘大氣,瑰麗雄奇。這首詩言語溫馨,感情真摯,另人動容。
冬夕 岑參
《冬夕》是著名唐代邊塞詩人岑參的一首描寫塞外寒冬景象的詩歌。全詩基調很是淒涼,充分體現了冬季的嚴寒。岑參的《冬夕》原詩是:浩汗霜風颳天地,溫泉火井無生意。澤國龍蛇凍不伸,南山瘦柏消殘翠。
冬夕
譯文:天寒地凍,北風呼呼夾雜著雪霜一起肆虐地遊走在天地的每一個角落。平時總是熱氣騰騰人群湧動的溫泉火井旁都變得冷清,毫無生氣。河海中的龍蛇也因為河水太冰冷凍得不願意伸開手腳,岸上四季常青的松柏都褪去了綠色,使得整個天地間一片肅殺。
這首看似是用樸實無華的文字描寫冬季寒風的凜冽,但是在這烈烈寒風中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岑參身在邊塞,孤苦無依,寒冬之際不由地思念起家鄉的親人們。不知道他們在這寒冬裡有沒有吃好穿暖,家裡有沒有禦寒的衣服和食物。岑參身邊的邊關戰士也都和岑參一樣,深深思念著家裡的親人。
《冬夕》是岑參眾多邊塞作品中的傑出之作,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大致看出岑參的邊塞作品的特色,氣勢恢宏,想象豐富,簡單的言語卻能讓讀者感受到岑參思鄉,寂寥等多種複雜的感情。六七年的邊塞生活,讓岑參近距離地接觸到邊關戰士的生活環境和感情世界,岑參把這些感受全都寄託在了自己的邊塞作品上,使他自己的創作在那個時期達到了巔峰。後人將岑參和唐代著名的另一位邊塞詩人高適併成為“高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