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5年4月至9月,英美盟軍陸續在德國境內建造了19個大型戰俘營,這些營地沿著萊茵河西岸坐落在350公里的範圍內,統稱為“萊茵大營”。萊茵大營設施簡陋、環境惡劣,不少德國戰俘因疾病和飢餓死在這裡,因各種因素干擾,具體的死亡人數至今仍是一本糊塗賬,這篇文章就根據各方面的資料為大家介紹一下萊茵大營的來龍去脈。
沒有戰俘的戰俘營
1945年初,西線盟軍收押的德國戰俘基本上是英國與美國各自關押一半,這些戰俘大都被關在正規的營地裡,按照《日內瓦公約》提供相應的待遇,這些戰俘算是比較幸運的。但是,阿登反擊戰後有25萬德軍被俘,魯爾區崩潰後又增加了35萬德軍俘虜,越來越多的戰俘讓英國人再也無法應對,於是英國決定停止接受新增的德軍俘虜,這就迫使美國人必須儘快建立更多的大型戰俘營來接收源源不斷投降的德軍,萊茵大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緊急修建的。
要修建規範的戰俘營是比較繁瑣的,安保、後勤、生活、醫療等問題都必須面面俱到,但美國人既沒有精力也沒有必要搞得如此正規,因為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在1945年3月把投降的德軍定性為“放下武器的敵人”,也就是說盟軍不承認這些投降的德軍是“戰俘”,他們依然是“敵軍”,既然這樣,那麼國際公約所規定的福利肯定就不會出現在這些投降的德軍身上了。
萊茵大營的建造快速且簡單,找一塊靠近交通線的農田,四周用鐵絲網一圍就建成一個類似於圈牲口的營地,先後建立了19個這樣的營地,每個營地計劃容納5千至1萬人,附近的房舍成為營地管理人員的辦公室、廚房等。至於被關在鐵絲網裡的“敵軍”,既沒有住房,也沒有食堂,甚至連廁所都沒有,就一個超大的露天廣場。交出了所有裝備的俘虜們,除了少數人有簡易帳篷外,大多數人沒有毯子,還有很多人連外套都沒有,只能睡在又冷又溼的泥地上,有的人不得不用手或罐頭盒在地上挖洞棲身,遇到下雨塌方被活埋的情況也發生過。儘管如此,能夠讓俘虜容身的地方也越來越小,每個營地都超員關押俘虜,例如設計容量為容納10萬人的雷馬根大營,最終塞進了18萬人,所有的營地都擁擠不堪、人山人海、屎尿遍地、苦不堪言。美國人也沒有料到戰俘的人數會遠遠超出他們的預估,所以食物和水的供應嚴重短缺,有時候連續幾天都沒有發放食物和水,戰俘們只能喝自己的尿保命,醫療條件更是無從談起,有的戰俘還用青草熬湯喝以補充“營養”,萊茵大營戰俘主要是死於飢餓、脫水和疾病,這種狀況在後期有所緩解。
萊茵大營的管理
由於戰俘數量太多,美國人也無法抽調足夠的管理人員,於是乾脆來個“以德制德”,把戰俘營內部的管理許可權交給德國俘虜自行處理,醫生、廚師、工人等都由德國人擔任,就連戰俘營的警衛部隊,也由以前的德軍戰地憲兵“鏈狗”負責,當然“鏈狗”們的待遇比戰俘要好得多,直到1946年6月,戰地憲兵才最後交出武器。
萊茵大營關押的俘虜並非一直固定,據資料顯示,最多時關押了約340萬人,而非網路廣傳的500萬,俘虜營建立一個月後,就開始分批釋放在押人員,首先釋放的是希特勒青年團的小孩和國防軍的女性輔助人員,隨後又釋放了許多擁有專業技術的人員,如司機、農民、建築工人和礦工等,德國基礎設施的重建工作急需這些人參與。到1945年6月底,雷馬根、布林伊格諾海姆和佈德裡奇的幾座營地幾乎被騰空。
但是從7月份開始,所有釋放俘虜的工作被全部停止,其原因來自法國的戴高樂將軍向同盟國提出了一個要求,他需要175萬德國戰俘前去法國充當免費勞工,以彌補德國在戰爭時期給法國造成的損失。靠近法國邊境的幾座戰俘營被移交給法國管理,最後大約有60萬多符合條件的德國俘虜被送到法國服苦役,剩餘的俘虜陸續被釋放,在法國做苦役期間德國戰俘同樣飽受虐待,有多少德國戰俘死亡,沒有具體數字,到1949年在法國的戰俘才全部返回德國。1945年9月底,一半以上的萊茵大營都騰空了,營地也陸續關閉,萊茵大營最“鼎盛”的時期實際上只有半年左右。布列塔尼姆營和巴德克魯日納奇營作為從法國釋放回來的德國戰俘中轉站,一直持續到1948年底才最後關閉。
萊茵大營究竟死亡了多少人
在1945年的整個夏天,盟軍方面都嚴禁國際紅十字會探訪萊茵大營,直到9月份很多營地關閉後,盟軍才允許紅會前往英國和法國控制的營地,1946年2月,紅會才被允許探訪美軍控制的營地。紅十字會的代表探訪萊茵大營時,俘虜數量已明顯減少,然而他們依然對營地惡劣的環境表示吃驚,並對盟軍提出改善俘虜生活條件的要求,這些要求部分得到滿足。
美國官方統計出萊茵大營的死亡人數是3千人,德國給出的數字有整有零為4537人,美國學者魯梅爾認為死亡人數為6千人,但是,加拿大作家詹姆斯·巴切克在1989年出版的《其他損失》一書中認為,萊茵大營德國俘虜的死亡人數應該在75萬甚至達到100萬人,他的說法遭到其他歷史學家的反對,軍事歷史學家麥肯齊認為:毋庸置疑,雖然德國戰俘在戰後的幾個月裡遭到了非人待遇,然而,巴切克的論點和結論都是不準確的。
網上東抄西轉的大量文章都毫無根據的認為萊茵大營死亡超過了75萬人,可能最初的資料就是來自巴切克這本書,我認為這是不正確的,萊茵大營只存在了半年,總共關押了340萬人,如果死亡人數達到75萬,那就幾乎達到總人數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比例,半年內弄死這麼多人,可能嗎?如果真的達到這個數字,那幾十萬死者的屍體在哪裡?有資料說在德國埋葬了1萬名戰俘的屍體,還有10萬具屍體被轉運到比利時的森林裡埋葬,還有很多屍體被扒光衣服送到了集中營冒充猶太人的屍體。
如果上述說法成立,為何這麼多年來不僅美國、德國官方及民間沒有拿出確切證據,連冷戰時期的蘇聯對此也毫無反應,這或許就已經說明了問題,那就是,死亡幾十上百萬人的說法純屬危言聳聽,要掩蓋上百萬的死亡是很困難的。
美國國家檔案館至今仍儲存著一份1945年9月8日的報告,報告顯示當時依然還有105萬戰俘被關在萊茵大營裡,在那一週內死亡人數為13051人,約佔關押人數的1.3%,考慮到此時的食物供應和醫療條件已經得到相對改善的情況,依然達到如此高的死亡率,那麼在前期更惡劣的環境下,死亡率應該更高一些,有學者估計最初的死亡率可能高達10%左右。所以美國、德國官方公佈的死亡人數肯定有所隱瞞,但巴切克提供的數字顯然又太大,不符合客觀的歷史事實。
沒有結論的結論
1969年,美國陸軍中將倫德納·希頓為美國陸軍醫學部提供了一份詳細報告,闡述了在安置德國戰俘中存在的問題,其中提到了關押人數超過計劃、供應戰俘的食物和水嚴重短缺、戰俘營養不良疾病流行等問題,但他沒有統計出死亡人數。
2003年,歷史學家理查德·威克斯指出,盟軍拒絕向敵方的平民及戰俘提供援助的做法違反了國際法,直接或間接造成了大量德國人死亡,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對德國人實施報復,不過他也沒有拿出萊茵大營的具體死亡人數。
德國戰俘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匱乏,但這種狀況並不是由於糧食短缺造成的,1945年8月,美軍主管後勤的利特爾約翰將軍在寫給艾森豪威爾的報告中已經說明,歐洲盟軍的糧食庫存增長了39%,所以可以肯定,萊茵大營的德國戰俘大量餓死是盟軍故意為之,這就是對德國人的報復行為。
戰後是學歷對萊茵大營進行了長時間的調查研究,不過令人遺憾的是,美軍在拆除營地時,已經把所有的原始資料悉數銷燬,至今美德兩國對萊茵大營的問題諱莫如深、閉口不談,而民間流傳的資料大都來自親歷者的口述,作為被關押或看守某一個營地的個體,他們的所見所聞無法縱觀全域性,有以偏概全之嫌。
時至今日,沒有人知道萊茵大營究竟死亡了多少德國戰俘,史學界有人認為死亡人數在10%左右,那麼死亡人數可能達到40萬人左右,但這個資料也僅僅是推測,西方學術界也有人認為數字是12-20萬人。
詭異的是,從德國投降一直到2013年,美國、德國、法國政府都禁止挖掘當時萊茵大營所在的區域,也沒有人試圖去挖掘這片區域地下的秘密,歷史學家們渴望尋找的答案,可能就埋藏在這一大片廣袤的原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