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清史:被列入清朝皇家管理範圍的三山萬壽山、玉泉山及香山之源流

清道光五年三月六日(1825年4月23日),道光皇帝諭旨,命宗室耆英兼總管內務府大臣,管三山事。為正二品。耆英時年39歲。

圖說清史:被列入清朝皇家管理範圍的三山萬壽山、玉泉山及香山之源流

▲道光皇帝畫像。

圖說清史:被列入清朝皇家管理範圍的三山萬壽山、玉泉山及香山之源流

▲宗室耆英畫像。

從“管三山事”一語中可知,“三山”已成為清朝官方用詞。這“三山”在當時指的就是北京西山一帶的三座山峰萬壽山、玉泉山及香山。

圖說清史:被列入清朝皇家管理範圍的三山萬壽山、玉泉山及香山之源流

▲清代三山五園與北京城位置示意圖。

據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何瑜教授研究,在北京的歷史上,“三山”一詞出現較早。如在明代天啟年間,就有了太僕寺少卿管“三山”事的記載,清初順治年間亦有提督三山員外郎一職。但此時的“三山”,並非道光皇帝所指的“三山”,而是指房山的馬鞍山、順義的牛欄山、懷柔的石徑山。

圖說清史:被列入清朝皇家管理範圍的三山萬壽山、玉泉山及香山之源流

▲清代光緒年間繪製的三山示意圖。

圖說清史:被列入清朝皇家管理範圍的三山萬壽山、玉泉山及香山之源流

▲三山位置衛星照片,都在紅色的西郊地鐵線附近。

當時道光皇帝命耆英管三山事中所指的“三山”,已經是本文中所介紹的北京西山範圍內的萬壽山、玉泉山和香山了。

道光年間所指的這三山中,香山、玉泉山兩山,得名歷史悠久,遠在在遼金時期,就已名揚四海。而萬壽山得名較晚,那是在乾隆十五年,改甕山為萬壽山後,三山並稱,才出現三山之名。

乾隆十八年,乾隆皇帝作有《鳳凰墩放舟自長河進宮》一詩,詩內有“四面波光動襟袖,三山煙靄護壺州”之句。乾隆三十六年,已有內務府大臣兼管萬壽山三山事務之職。

圖說清史:被列入清朝皇家管理範圍的三山萬壽山、玉泉山及香山之源流

▲乾隆皇帝畫像。

清代的萬壽山、玉泉山及香山並不是各自獨立的存在,而是各有一座園林共生。在萬壽山建有清漪園(光緒十四年改稱頤和園),在玉泉山建有靜明園,在香山建有靜宜園。

圖說清史:被列入清朝皇家管理範圍的三山萬壽山、玉泉山及香山之源流

▲萬壽山示意圖,光緒年間繪製。

圖說清史:被列入清朝皇家管理範圍的三山萬壽山、玉泉山及香山之源流

▲萬壽山衛星照片。

圖說清史:被列入清朝皇家管理範圍的三山萬壽山、玉泉山及香山之源流

▲萬壽山照片,拍攝於2019年12月間。

由此,在“三山”之名成習之後,隨著依託於“三山”而建的“三園”就走上了皇家園林榜,“三園”的稱謂也開始出現了。

順治十三年,清皇家在玉泉山所建的行宮被命名為澄心園,康熙三十一年改稱靜明園。乾隆十一年,香山行宮命名為靜宜園。乾隆十二年,萬壽山行宮命名為清漪園。

圖說清史:被列入清朝皇家管理範圍的三山萬壽山、玉泉山及香山之源流

▲玉泉山衛星照片。

圖說清史:被列入清朝皇家管理範圍的三山萬壽山、玉泉山及香山之源流

▲玉泉山照片,拍攝於2019年12月間。

圖說清史:被列入清朝皇家管理範圍的三山萬壽山、玉泉山及香山之源流

▲玉泉山妙高塔照片,拍攝於2020年1月初。

歷史的腳步行進到此時,“三山”與“三園”便因管理的需要,作為內務府管理下的官方名稱與相關官職,經常出現於官方文書與官員之口,成為一個固定的官方用詞了。而且“三山”與“三園”二詞是既可單獨使用也可一併使用的,如稱為萬壽山清漪園、玉泉山靜明園或香山靜宜園等。

圖說清史:被列入清朝皇家管理範圍的三山萬壽山、玉泉山及香山之源流

▲香山衛星照片。

圖說清史:被列入清朝皇家管理範圍的三山萬壽山、玉泉山及香山之源流

▲香山香爐峰照片,拍攝於2019年11月間。

有園林,自然要有大臣管理,否則就是荒山野嶺了,自然是無法前去遊覽的。因此,清代設有清漪園大臣,需要特簡(特簡是由皇帝來特別選拔的意思),無定額,兼管靜明園及靜宜園。下設有郎中、員外郎、苑承,苑副、筆帖式等70餘人,負責專職管理三園門禁及修繕等事務。

關於清代萬壽山、玉泉山和香山的歷史及相關皇家園林的情況,筆者將有另文介紹,敬請期待。

圖說清史:被列入清朝皇家管理範圍的三山萬壽山、玉泉山及香山之源流

歡迎關注,本號均為原創作品首發,歡迎轉發,謝絕轉載,引用時請註明出處。關注後,更多詳細考證內容和高畫質原版照片可自動獲得推送。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27 字。

轉載請註明: 圖說清史:被列入清朝皇家管理範圍的三山萬壽山、玉泉山及香山之源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