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武昌起義領導人
1911年10月10日晚,著名的武昌起義成功打響了新中國的第一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武昌起義更像是中國革命歷史上的一座令人矚目的里程碑,翻開了民主共和的新篇章。作為武昌起義領導人的孫武,蔣翊武等人,冒著生命危險籌備策劃武昌起義,最終使武昌起義得以圓滿成功。
武昌起義示意圖
這場發生在湖北省武昌市的兵變,本著推翻清政府統治的目的,試圖透過武裝改奪政權,進而改變中國政治格局的分佈。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開端,它拉開了新中國民主共和的序幕,為中國的進一步改革創新奠定了思想基礎和政治基礎。
來自文學社和共進會的蔣翊武、黎元洪和孫武等人都是武昌起義領導人。兩個革命團體共編一處,在武昌起義中,所要面對的共同敵人則是清政府。原本,武昌起義領導人另有他人。統一起義領導機關,決定聯合反清的文學社和共進會決定請黃興、或譚人鳳來指揮起義,主持大局。然而還沒等到指揮人趕到湖北,起義軍就因緊急情況不得不提前開始起義行動。
辛亥革命前期,中國各地都湧現出大批接受新文化新思想薰陶的,擁有愛國之情的熱血青年。作為號召更多人投入革命事業,聚集革命人士和傳播革命訊息的兩大組織,文學社和共進會這兩個革命團體活躍於湖北省新軍團中,試圖從新軍中發展革命力量。為了共同的理想,文學社和共進會最終走在了一起。為了準備起義活動,兩個團體的代表暗中見面秘談,就起義組織的編制進行了商討。最後,決定兩個革命團體合二為一,以文學社的機關作為臨時總司令部,由文學社的社長蔣翊武擔任革命軍的臨時總司令,共進會的孫武則擔任參謀長。
武昌起義第一槍
武昌起義是都不陌生的大事件,普遍認為武昌起義是打響了武裝反動清政府統治第一槍的。接下來,本文會從武昌起義第一槍的背景、過程、結果來闡述事件。
武昌起義雕像
武昌起義第一槍的背景是非常混亂的。清的統治末期,各地的農民紛紛起義,把上層權貴們忙得焦頭爛額,派遣軍隊對各地進行鎮壓。軍隊內部一向腐朽,藉此搜刮民脂民膏,百姓怨言日盛。此時的國民黨,見和平改造中國之方案不可得,於是便在暗中策劃進行武裝反動。
於是,武昌起義第一槍便在此時打響了。因為知道清朝軍隊對革命黨是格殺勿論的,所以當槍聲響起來的時候,所有人為了自己的未來有一條活路,都奮力拼殺,浴血奮戰。這樣的戰鬥力是驚人的,所以最終武昌起義以勝利結束。武昌起義第一槍之後通電全國,引起了全國的震動。各地人們紛紛站出來,反對清的統治,清朝自此走上末路。
武昌起義第一槍的結果眾所周知,也正是如此,人們才說武昌起義是一次很偉大的起義。自它之後,全國的起義紛紛開展起來,最終打倒了清王朝。但是同時,武昌起義也有它自身的不足之處,比如說革命軍辛辛苦苦的果實總是會被封建勢力的投機派所奪取。前有黎元洪,後有袁世凱。黎元洪做了武昌起義之後的大都督,袁世凱做了民國的臨時大總統。
武昌起義導火線
武昌起義導火線是大名鼎鼎的保路運動,保路運動首先在四川開始,20世紀初的中國依舊受清政府統治,屆時的清政府已經成為列強控制中國的傀儡。清政府以鐵路均歸國家所有為藉口,將鐵路出賣給英國、法國等列強國家。
武昌起義雕像
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中國人民已經飽含革命意識,對於清政府的行為難以忍受,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因而開始,也成為了武昌起義導火線。保路運動中,中國人民遭受到了嚴重的阻擊,被槍殺,劫掠者數不勝數。四川省的保路運動尤其激烈,雖然建立了保路同志會,但是遭到清政府的鎮壓,數百名請願者被槍殺,清政府還下令要解散保路同志會,這就激起了四川人民愈加強烈的反抗,他們搗毀電線與鐵路,斷絕與官府的文書往來,容縣甚至宣佈獨立,成為第一個脫離清政府的政權。
保路運動時期的清政府已經人心喪盡,出賣鐵路的行為已經令人民忍無可忍,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晚,起義軍打響了武昌起義第一槍,迅速佔領楚望臺機械所,為戰鬥準備了充分的彈藥,此時守衛武漢的清朝總督嚇得抱頭鼠竄,在居住府邸的後牆挖洞逃跑了,全然顧不上體面,革命黨人經過一整晚的激烈鬥爭,佔領了武漢三鎮,這也就是辛亥革命。四川保路運動的風潮點燃了人民心中的革命理念,最終成為武昌起義導火線。
武昌起義成功的原因
武昌起義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當時革命軍領導的文學社等團體早早的做下了鋪墊,點通了人們的思想,在新軍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起義最終能夠取得勝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武昌起義紀念館
其次,武漢起義成功的原因也可以從清政府內部追尋,保路運動時期,受列強鉗制的清政府已經空前孤立,已經沒有任何民心可言,時機已然成熟,武漢起義的爆發也是全國保路風潮下革命發展的必然趨勢。長時間裡全國各地的革命黨人各處宣傳、組織,高強度的工作與宣傳,為武昌起義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當時的中國存在多種階級,除了有封建大地主大買辦階級之外,還有資產階級維新派,然而寄希望於清政府自我改良的願望最終落空,在發現自己被欺騙之後,維新派開始了微妙的分化,有的人依舊固執的以清政府的自我改良為寄託,而有的人已經轉變成了革命派,維新派在南方各地是享有盛譽的,這就為武昌起義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階級基礎。
而武昌起義成功的原因中有一個不容小覷的因素就是四川的保路運動,保路運動中,清政府的軍隊去四川維持秩序了,武漢空虛,這就為武昌起義創造了一個極佳的起義機會。
歷史課本中都學過張之洞,他出任湖廣總督期間,不僅創辦了漢陽鐵廠,還創辦了兩湖書院,推動了近代工商業的發展與文化教育的傳播,形成了新的階級和新的知識階層,這也是武昌起義成功的原因。
武昌起義的指導思想
革命秘密意外洩露,情急無奈之下,第二天晚上湖北新軍革命黨人帶頭起義,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就此爆發。而作為武昌起義的主力,湖北新軍卻是清朝戰敗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為了鞏固政權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培養起來的,是因為在學習西方文以及文學社和共進會的革命宣傳中,他們的革命思想逐漸強烈繼而爆發了革命。
武昌起義畫像
雖然武昌起義運動和同盟會並沒有直接關係,但武昌起義革命的指導思想脫離不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參加武昌起義的人有不少是同盟會的領導人、重要骨幹和一般成員。起義後革命政府的建立說明了武昌起義的指導思想正是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以反封建反侵略、擁護民主平等政治和耕者有其田為中心內容的思想讓新軍、文學社以及共進會等革命團體與同盟會不謀而合,符合了遭受封建主義毒害的民眾心聲,響應革命的民情沸騰,引爆了全國各地推翻清朝政權的革命運動,革命得以延續發展,各地革命人紛紛勇敢站起來反封建反帝國,成功保障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推翻清政府,建立起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
武昌起義的指導思想沿用直至後來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以及資產階級民族革命屢屢受挫,孫中山結合實際情況和革命教訓對“三民主義”作出了修正,由此演變出新三民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