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回應:中小學減負為何越減越累?

全國兩會召開在即,教育部再發“減負令”——義務教育超標超前培訓負面清單(試行),中小學減負再度成為熱點話題。中小學減負為何越減越累?怎樣能真正減下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近日接受採訪時,回應了這些問題。

該位負責人稱,“減負”在去年兩會引起廣泛關注,成為一個熱詞和焦點。從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視“減負”問題,先後出臺多項政策措施,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問題:一是一刀切的量化規定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地區、校際之間的現實差距。二是校內減負校外增負,老師減負家長增負現象依然存在,各類校外輔導班、培優班遍佈大街小巷,課業負擔不減反增,各方對減負的獲得感不強,造成“學生痛恨、家長無奈、機構賺錢”的困境。

不存在沒有壓力的學習

那麼如何解決上述問題?該位負責人認為,首先,要釐清“減負”的概念,需要減輕的課業負擔指的是違背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超出教學大綱額外增加的部分,即通常所說的“課業負擔”。當然,“減負”問題不能被過分誇大,不存在沒有壓力的學習,適當的課業是學生成長成才必須要承受的。

“其次,要找到課業負擔重的源頭”,該位負責人說,課業負擔重,一是優質教育資源供不應求;二是基礎教育承載了很多“基礎”之外的內容。三是家長的焦慮心理。“如今的中小學家長很多受過高等教育,他們從零開始,透過艱苦的學業競爭獲得了向上流動的機會,自然會對子女教育抱有很高的期待與要求”。

“輿論的反對之聲是一次很好的提醒”

該位負責人強調,要做到精準“減負”,“一是學校‘減負’,加強科學管理,最佳化教學環節,避免‘減負’措施一刀切、簡單化。二是校外‘減負’,規範教學秩序,整頓治理各類超前教學、超綱教學以及違規辦學、無資質辦學的培訓機構。三是考試評價‘減負’,改變評價方式,完善學業考試辦法,建立素質綜合評價制度,切斷各類考試、評價、競賽成績和招生的聯絡。四是老師教學‘減負’,按照大綱足額授課,不得課上不講課下講,課上少講課後講。五是跨越‘減負’陷阱,必須釐清政府、家庭、學校、教師的主體責任,並建立相應的問責機制”。

該位負責人說,2018年,教育部等四部委印發《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加快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過重問題。“減負的大方向沒有錯,應該堅持下去。但社會輿論對減負的一些反對之聲,是一次很好地提醒,需要區別化對待、精準化減負。每名學生的學業負擔狀況各不相同,教師可透過大資料收集與剖析,瞭解學生成長閱歷、常識根底、認知特性,從而進行個性化指導和精準助學。這樣才能贏得老百姓的贊同和支援”。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70 字。

轉載請註明: 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回應:中小學減負為何越減越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