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劇《義大利製造》一播出,就被拿來和《穿Prada的女魔頭》相比。
它們有著相似的故事構架:一個未諳世事的女學生,誤打誤撞進入了時尚雜誌,成為業內知名女魔頭的助理,從此遊走繁華,體味著這個行業的絢爛和嚴酷。
但義大利式聚焦,與美國式惶惑和脆弱不同,它關注的,是時尚業風雲激盪、天才輩出的年代裡,那些時尚人的初心。
《穿Prada的女魔頭》裡,安妮海瑟薇扮演的安德麗婭入行伊始,每天都要靈魂拷問三連擊:“時尚的意義是什麼?時尚不是嚴肅的新聞!時尚的考究到底是不是無聊做作?”
但在有希臘羅馬美學傳統留存的義大利,他們不會在實用和美、嚴肅與精緻之間建一座現代便宜生活之牆。美是內涵豐富的至高境界,談論時不必羞怯。
《義大利製造》裡,女主角伊蓮妮進入著名的《引尚》雜誌,雖懵懂,但滿心好奇與熱情。
另一位女主角麗塔原型是義大利《Vogue》傳奇主編弗蘭卡索薩妮,她有著女魔頭的嚴格、果斷、挑剔,也有著女性的溫柔與扶持。
《義大利製造》劇中人物麗塔
義大利《Vogue》傳奇主編弗蘭卡索薩妮
麗塔帶著伊蓮妮走訪設計師、給伊蓮妮表達意見的空間,在她出錯時替她承擔。透過一件曾被用在電影裡的皮衣告訴她:“維斯康蒂善於用平實的語言講述美,他的文字和畫面足以打動所有觀眾,不只是有文化的人,明白嗎?這也是我們在努力的方向。”
而伊蓮妮,也比美國甜心獨立自信得多,因為不滿教授的陳腐觀念在論文答辯時離席;在種族歧視還很嚴重的年代,大膽啟用黑人女服務員做大片模特,展示衣裳之美;因不想陷入家庭主婦生活,與渴望步入婚姻的男友分手。
最後一集裡,老員工鬩牆,雜誌陷入危機,她獨自一人飛去紐約,去街頭尋找平民化的時尚未來,請年輕攝影師在屋頂天台、街道拍攝大片,如今掛在各品牌嘴邊的“場景化”,當時已被她用來力挽狂瀾。
1975年的義大利,街頭正爆發著一場又一場的平民運動。二戰後,義大利經濟有過一段騰飛,七十年代因為石油能源問題陷入疲軟。勞資糾紛、暴力運動,政治經濟危機不斷爆發。此時的時尚圈關鍵詞是:新女性、民族產業、平民化。
女性渴望當家庭主婦之外更好的出路。義大利本地時尚業也想在法國的重壓下抬頭。怎樣發展義大利時尚業?如何聯通設計師與普通大眾的生活?新女性的美核心是什麼?時尚人需要作答。
《引尚》雜誌內有保守與革新兩派,聽到未來驚雷的麗塔和伊蓮妮等人堅持:時尚應當反應社會的變革,應當更廣泛地與平民發生聯絡,應當將注意力放到有才華的設計師身上,尤其是是義大利的設計師。但保守派認為,用美麗的服飾拍出動人的畫面,換取廣告版面就夠。在時間驗證之前,新與舊總有一段激戰。
《義大利製造》不是義大利版《穿Prada的女魔頭》。相反,它用它的考究與深入,對其他時尚劇進行了嘲諷,嘲諷它們的輕浮與短視,被浮華障目,不見深情。
時尚的底色是對生活、對人、對不斷髮展著的社會的深情、熱愛與嘲諷。設計師用印染、圖案、針織、色彩、線條構築它們,攝影師、編輯、排版時用圖片與文字營造深情燃燒時的絢爛意境。於是,都市人有了觸手可及的美的指引與鱗甲。
《義大利製造》的主演是模特賴求華,在這部劇之前她以阿瑪尼的代言人聞名。據說,這部劇的團隊,出身是時尚圈,為營造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美學氛圍,他們四處蒐羅當時的古著、家飾。
劇中海量華服,都是如假包換的70年代製品,華麗、桀驁。萬里迢迢從海外尋來,為還原彼時義大利風貌。劇中有一場Krizia大秀,沒有影像資料留存,團隊找來當時觀看者的秀場筆記,全球搜尋那些引發轟動的作品,格紋熱褲、繡著猛獸的上衣等,許多都是從日本空運回米蘭。
復原當年的女性個性宣言的熱力,與劇中人物對時尚的態度——“我認識一大群人,他們試著用創造力,用美的事物、熱情來改變世界”——毫無二致。
對喜歡時尚的觀眾而言,這部劇就像是一個vintage秀場,鏡頭裡隨意一盞落地燈,都可能是當年某位名設計師的作品。每一集都有大師的科普,譬如被譽為成衣之父的Walter Albini,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Armani和Versace等等。
年輕的Armani對伊蓮妮說:“你們女人總是被嘲弄,總是過於光芒四射,負擔得太多,好像你們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被人抱上床。優雅不是要惹人注目,而是被人銘記。”
時尚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在消費主義幾乎到了危機的如今,被濫用的“時尚”這個詞幾乎和速朽、膚淺、網紅式模仿畫上等號,但它的本質並不是如此。
劇中幾個段落,或許能說明這一點。
劇中伊蓮妮剛進雜誌社不久時,收到攝影師送的一條美麗的絲巾。她經常使用它,用它細心地搭配各式紅色、寶藍色外套。藏在領口的那點小裝飾,是年輕自我在跳躍。
伊蓮妮的爸爸要在工會發言,妻子為他定製了一套西裝。平日粗聲大氣的他,上臺前小心翼翼地穿上它,那是對自身所處位置的審視與尊重。
童裝大片需要模特,編輯找來門房的女兒,讓一群小朋友在典雅的古堡邊跟著音樂敲著杯盤玩耍。自由天性綻放時,便是美本身。
時尚背後是人的態度,它無規則、無邊界,但永遠真誠。
喜歡時尚的人,不妨藉著這部劇觀照本心,而對時尚無感的人,或許可以在其中找到重新打量這一方錦繡天地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