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有幾個老婆 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雉介紹
劉邦的皇后
高祖劉邦建立大漢,冊立呂雉為皇后,作為帝王女人的她註定了一生的傳奇色彩。
呂雉劇照
呂雉,其姓氏淵遠可追溯到炎帝時期,其父呂公有些神叨偏好相面。雉,羽毛華麗漂亮異常,可肉卻有毒不可食用。不知道當初呂公為女兒取名一個雉字,是因為提前看出了呂雉輝煌的一生,還是看到了這天下最毒不過婦人的狠心,也許兩者兼有。
呂公的相面也算是精準,當初看了劉邦一眼,就瞧出了劉邦的帝王之相,將女兒呂雉嫁與劉邦,而在外人看來當時的劉邦不過是個不學無術地痞流氓。嫁給劉邦後,呂雉可以說是賢妻良母,在劉邦四處散遊不務正業時,一人支撐著家庭。後來劉邦私放勞役,被連累入獄,遭受虐待,若不是有個劉邦的朋友也是獄卒恐怕後果更慘。之後劉邦發家起兵,反抗暴秦,與項羽爭奪天下時,又被俘虜。前半生的呂雉可以說是飽嘗人間艱辛,嫁與帝王又如何?
楚漢之爭以劉邦的勝利告終,可是前半生的呂雉經歷太多苦難,入獄和俘虜的經歷使她變得狠辣,陰毒。
在幫助劉邦平定叛亂的過程中,她與蕭何設計殺了已經被俘的韓信,騙回已被流放的彭越,並再次誣告彭越謀反,誅滅其三族。待劉邦死後,將劉邦的愛妃做成“人彘”,生不如死,間接嚇死自己的親生兒子。劉邦的八個兒子被她直接殺了三個,間接殺了一個。這最毒婦人心呂雉完全當得起。
劉邦的皇后呂雉並非一無是處,執政期間依然採取漢初休養生息的政策,任用蕭何陳平等賢能之士,交好匈奴,為中原復興作出貢獻。
劉邦有幾個老婆
劉邦被認為是個好色的人,又是皇帝,女人自然少不了,不過他的老婆有記載的其實就那幾位,包括外婦曹氏、原配呂雉、愛妾戚夫人、漢文帝生母薄姬、淮南王生母趙姬、管夫人、石奮的姐姐、趙子兒。
劉邦老婆呂雉
呂雉是劉邦的正妻,漢惠帝的生母。呂雉早年為了避禍跟隨父親呂公來到沛縣,在喬遷宴會上,呂公看中了劉邦,就把女兒嫁給了他,當時的劉邦年紀已經很大了。劉邦起兵後,呂雉長年跟著他征戰,同甘共苦,為他生下了劉盈和劉樂,在劉邦誅殺異性王時,也出了力。劉邦死後,呂雉把持朝政,漢朝由他開始助長了外戚勢力。
戚夫人是劉邦最愛的老婆,長相貌美,擅長瑟、築等樂器,能歌善舞,生有一子劉如意。戚夫人就仗著劉邦的恩寵逐漸起了政治野心,想謀奪太子之位,時常在劉邦面前要求改立太子,為此,劉邦還曾作《鴻鵠歌》寬慰她。因為戚夫人謀儲,陷害呂雉的子女,企圖殺掉劉盈、劉樂,招來了呂雉的痛恨,最終被呂雉做成人彘,其子劉如意也被毒殺。
薄姬算是劉邦的老婆中最幸運的了,原本只是魏豹的小妾,韓信打敗魏豹後,她被送入宮中,一開始都見不到劉邦,因為兩位好姐妹在劉邦面前提起了她,所以得到寵幸,並生下了劉恆。劉恆封王后,薄姬跟著去了代國當了王太后,呂雉一黨被滅,劉恆繼位,她就成了太后。
劉邦最愛的女人
劉邦貪圖美色眾所周知,加之後來又當上了皇帝,一生中有過的女人自然不會少,不過要說到哪個是他的最愛,就不好說了。劉邦年輕時與曹氏相愛過,但是沒有娶她,後來正式娶了呂雉,呂雉也算是糟糠之妻了,可當他遇到戚夫人後,又對戚夫人特別寵愛。
劉邦和戚夫人
有人說,劉邦只有對呂雉和戚夫人這兩個女人會比較偏愛,面對戚夫人的苦惱,劉邦心生憐憫,乃至提出另立儲君的想法,面對早年會撒嬌的呂雉,也會對她呵護備至。此外,還有人說劉邦最愛的是曹氏,當年落魄的他愛上的女人才是真愛。
我們先來說說呂雉,她嫁給劉邦是由父親做主的,當時的劉邦在沛縣當亭長,但是依然沒錢沒勢,而呂雉的家世應該比劉邦要好,不知道劉邦娶她是否別有用心。呂雉嫁給劉邦後不辭辛苦地照顧家庭,在家務農,劉邦也勤於公務,日子艱辛,不過兩人應該是相愛的。後來劉邦四處征戰,呂雉也陪著他,還被項羽俘虜了兩年,兩人共患難過。劉邦對呂雉不可能沒有愛,只是呂雉後來的行為以及外戚壯大不得不讓劉邦忌憚。
稱戚夫人劉邦最愛的女人是大多數人認可的,劉邦後期最寵的女人就是她了。戚夫人也因此傻到與呂雉爭鬥,想讓劉邦立自己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劉邦雖然有改立的意向,但終究拗不過時局的趨勢和人心所向,只能用一首《鴻鵠歌》表心意。呂雉對她可是深惡痛絕,以“人彘”為報復。
劉邦身邊的人
劉邦能夠戰勝項羽,並不是因為他自己的能力是多麼的強,是因為他順應了歷史的潮流和懂得運用身邊人的才華,並且能夠做到虛心納諫。幫助劉邦爭霸天下的大功臣有三個,他們分別為韓信、張良、蕭何,沒有這三人,劉邦想要得到天下,無異於痴人說夢。
劉邦身邊的人
韓信,漢初名將,秦末農民起義之時,投軍於項梁大軍之中,項梁死後,又繼續追隨項羽,但沒有受到什麼重用。由於項羽多次否定自己的建議,韓信獨自出走,投奔劉邦的漢軍。來到劉邦手下,劉邦對這個背叛自己主公的降將沒有多好的觀感,也只是安排了一個小的官職給他。感覺前途渺茫的韓信在一個夜裡獨自騎馬出漢軍大營,準備投奔別處,後被蕭何追回,這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由來。後來劉邦在蕭何的勸說下,開始重視韓信,韓信的才能也得到很好的發揮,沒過幾年就被劉邦拜為大將軍。
張良,一個能忍的人才,面對著國仇家恨,他能夠隱忍下來,沒有坐那荊軻,而是選擇了做那伊尹。劉邦之所以能夠屢敗屢戰,這和張良在其中的勸阻時分不開的。
蕭何,劉邦最早的謀士,也是因為他,劉邦這才能夠得到韓信這個不世帥才。劉邦爭霸天下的時候,總是很放心的將自己的後方據點交給蕭何去打理,而蕭何也沒有讓劉邦失望過。
韓信、蕭何、張良三個人都是古來少有的大才,古來有才之人都是有些脾氣的,而劉邦能夠忍受這些人的脾氣,這就是一種才華。上位者,勞別人,劉邦就做到了,所以劉邦才能在身邊人的幫助下,建立四百年江山的大漢帝國。
劉邦建立漢朝
劉邦,又名劉季,西漢王朝的建立者,在建立西漢之前,劉邦曾當過四年的漢王,後來在帝位八年,於討伐叛逆英布的戰鬥中受傷,最後傷病復發身亡,享年55歲,被後世稱為漢高祖。
劉邦登基
公元前206年,項羽違反和楚懷王“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封先入關中的劉邦為漢王,封地在環境惡劣的巴蜀之地。項羽自稱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項羽分封之後,諸侯動亂,劉邦又乘機佔領了關中等地,與項羽分庭抗禮,進行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
公元前202年,項羽被劉邦困於垓下,在烏江自刎而死,楚漢之爭以劉邦的勝利而結束。同年二月,劉邦在汜水登基稱帝,建立大漢帝國,史稱西漢,定都洛陽,後來又遷到長安。劉邦建立西漢之後,開始論功行賞,分封了大量的異性王侯。但是,後來這些異性王侯中叛亂者居多,其中最出名的是大將英布和彭越的叛亂,劉邦就是在討伐的英布的時候受傷的,後來因為創傷復發去世的。
消除了大部分的異性王侯之後,劉邦分封了大量的同姓王侯,用來鞏固自己的集權統治。劉邦在位期間,實行重農抑商的,與民休息的政策,注重普通民眾的生活。政府號召那些因為戰事躲進深山的人,返回自己的家鄉,進行相關的生產活動,有爵位和田產的返鄉者全部恢復之前的爵位和田產。戰爭期間,被迫賣身為奴的,全部削除奴籍。另外,戰爭時期參加軍隊計程車兵,可以選擇去留,離去計程車兵給予田產和撫卹金。劉邦還任命朝臣修改《秦律》,制定新的《漢律》法典。
漢朝統治初期,社會安寧,國家處於一個穩步發展的過程之中,雖然飽受少數民族的侵略,但是由於漢朝政策得當,整個大漢帝國的發展沒有受到多少影響。
真實的劉邦
劉邦,大漢帝國的建立者,後世對他的評價分為兩個極端,有黑他到底的,也有捧他上天,有說他是流氓的,也有說他是英雄的,有說他能當上皇帝是一個偶然,也有人說他當上皇帝是歷史的必然。
劉邦(陳道明飾)
真實的劉邦是怎樣的呢?我們沒有生活在他那個時代,我們不知道真實的他是怎樣的。但是隻要我們不帶自己的偏見去看劉邦的一生,也許我們可以慢慢了解這個人。
在見到巡遊天下的秦始皇的時候,劉邦和項羽都說了一句話。項羽的話是“彼可取而代之”這句話盡顯楚霸王的無雙霸氣,劉邦說的是“大丈夫生當如此”充滿了對秦始皇的羨慕,這句話的大意其實和項羽那句意思差不多,但是表達的更加隱晦,這時真實的劉邦是一個將野心深藏心中的人。
每次遇到投奔他的人才,劉邦都能做到禮賢下士,對於這些賢才的那些小脾氣他都能忍受。蕭何在月光之下追回了不得志的韓信,劉邦能夠放下自己的身段,誠懇的向韓通道歉。然後,二人促膝長談,劉邦被韓信的軍事才能所折服,開始重用韓信,沒幾年就拜韓信為大將軍。此時的他在人們的眼中,是一個禮賢下士,尊賢重才的開明主公。
劉邦和項羽兩軍對壘之際,項羽將劉邦的老父親押至軍前,要將他活活煮死,劉邦卻對項羽說:“你我曾以兄弟相稱,你煮死了我的父親就相當於煮死了你的父親,請到時候分我一杯肉羹”。此時的他,又是一個為了目的不折手段的無恥厚臉皮之人。
劉邦之所以能成功,除了知人善用之外吧,還有就是他能很快的適應自己的身份,什麼身份做什麼事情,這才引起後世多他這個人的評價相差巨大。其實,真實的劉邦就是一個普通的人,和我們沒有什麼不同。
劉邦寫的詩
劉邦一生所留詩作極少,在後世流傳最廣的就是一首名為《大風歌》的詩歌,這首詩歌是嚴格意義上來說不能算是一首完整的詩詞,它只是劉邦衣錦還鄉的時候,在宴會之上吟唱出來的,被人記錄成詩。
大風歌
詩歌全文如下: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詩歌的第一句是起興之句,象徵意味非常的明確,這是對劉邦一生的高度概括。風起雲湧,雲捲雲舒,人生的變化也是如此。劉邦從一個小小的亭長,到後來成為建立大漢帝國的漢高祖,中間掃除群雄,建功立業的過程,就像這風雲之勢一樣,變幻之快。
第二句是言志之句,這是劉邦言自己的志向。自從那一次看到出巡的秦始皇的時候,劉邦就將一統天下作為自己的人生志向,他的人生志向已經實現。回想自己白蛇起義之時,是那樣的弱小,在自己身邊人的幫助之下,開始逐步的發展壯大起來,兵圍項羽於垓下,最後取得楚漢爭霸的勝利,建立了不世之功。自己的人生志向得到了實現,如今衣錦還鄉,好不暢快。
第三局是對人生的感悟和體驗,雖然自己已經平定四方,一統這天下了。但是昔日一起戰鬥的袍澤,反叛的反叛,戰死的戰死,我該從什麼地方去找尋優秀的將領來給我鎮守四方呢?這是一種感悟和警示,這表明劉邦並沒有滿足於自己所取的成就,他意識到了守業要比創業難。
劉邦的這首《大風歌》是除了有對自己人生的總結,還有對後世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