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用人單位非211畢業生不用?高校、學生、用人單位都在偷懶

現在社會上很多用人單位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就是要看應聘者的第一學歷,非211不用。這個規定讓很多學生和家長苦不堪然,因此,很多雙非大學的學生,從大一就開始準備考研,爭取進入211大學,這也是考研人數逐年增加的原因之一。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很少有人做深入研究。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長時間,發現各方,包括高校,學生,用人單位都在偷懶。

985,211的內容

“211工程“是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左右所大學,簡稱211工程,1995年開始啟動,先後有112所大學入圍

“985工程”是1998年5月,在北大百年校慶時,國家提出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重點支援39所高校,包括清北,華東五校等。985也是211,相當於在211裡選出來的重點大學,但是,有大部分211不是985。

一般家長經常提及的大學都在985名單裡。非專業人士能知道的大學最多也就二、三十所,都是最有名的大學,幾乎都在985名單裡。還有更多的家長知道的大學不超過十所,知道清華,北大,人民大學等,不知道華東五校、C9的大有人在。

即使如此少的學校,他們也瞭解的不深,僅僅知道名字而已,還有清華比吉林大學好等,至於學校的歷史,專業特色,就業質量等,都不是很清楚。

211大學評選標準

為什麼用人單位非211畢業生不用?高校、學生、用人單位都在偷懶

我們知道211工程是國家為了重點支援一批高校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工程,所以必須要統籌規劃,全盤考慮,不可能只支援一個發達地區,比如只支援北京,勢必會有照顧性的名額。

在教育部所屬大學之外,一般要照顧行業和區域。

211大學的入圍標準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行業或省市只能有一個大學入選,因此我們會看到一種奇怪的現象,有的省市很強的大學沒有入選,而有的省市入選的大學並不強。

比如,北京的首都醫科大學,這所大學有多強?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它有16所附屬三甲醫院,名滿全國的北京同仁醫院,北京兒童醫院等都是它的附屬醫院,安貞醫院,朝陽醫院,隨便拿出一個三甲醫院都非常強大。但是它沒有入選211大學,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北京已經有一所市屬211大學----北京工業大學,這所大學現在發展的非常好,同理,首都師範大學也沒有入選。

反面的案例也有,比如石河子大學,延邊大學等都是211大學,這些學校的實力遠遠沒有首都醫科大學強大,但是屬於各自省內支援的大學。

211大學還有其它標準,比如師資,論文等內容,這裡不討論了。

從這個標準看,並不一定是211大學就比非211大學強。我們要深入瞭解大學的師資,歷史,專業才能對一所大學有正確的判斷。

211大學高考錄取線

為什麼用人單位非211畢業生不用?高校、學生、用人單位都在偷懶

重點來了,211大學的高考錄取線,一般來講都是比非211大學的要高。這是多方力量角逐最後平衡的結果。

校方宣傳211,採取錄取時把弱勢學科放到提前批、減少招生人數等方法提高錄取線,家長,學生對學校瞭解不深,最後大家預設為211的錄取線比非211大學的要高。

中學老師,校外機構等都在宣傳報志願要參考近三年的錄取分數,這樣大家就形成一種默契,這種默契的結果就是各大學對應相應的高考分數或排名,除非有極特殊情況,否則大學的排名很難有大幅度變化。

這種結果也是各方偷懶的理由,下面我們詳細分析一下。

高校,用人單位,學生各方情況分析

用人單位

現在用人單位,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幾乎都沒有一套有效的、完整的人才評價體系,就是說他們無法準確評價一個應聘者。

原因要從兩方面來看,一是大多數單位的人力崗位都是業務能力、年齡經驗、名校背景等維度相對比較弱的人員,很多小一些單位的人力崗位多為三本、大專生,才畢業的學生居多。這樣的崗位不可能準確地判斷應聘者的情況。二是幾輪面試的時間加在一起也就幾個小時,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來判斷一個人勉為其難。

這樣,幾乎所有單位的人力崗位產生了一個偷懶的方法,就是利用高考這個可靠的入口來判斷一個人。高考進入211大學的學生大機率要比進入普通學校的學生強,這樣就產生了不要非211大學畢業生的現象。

學生

我們看一下現在學生挑大學、選專業時是怎麼做的。

不管考試以前學生有什麼規劃,等成績出來後,他們都是根據成績選對應的學校,能去211,絕對不去普通高校。這就是一種偷懶的方法,把自己的分數和大學排名相對應,很少有人深入研究大學與專業,並與自己的特長興趣相結合。

既然社會上有現成的大學排行方法,很多學生就採取了以不浪費一分,最好是壓線進校的偷懶方法。大家想想,是不是周圍人幾乎都採取這種方法?但是他們有沒有想過,這種排名合理嗎?更別說是否適合自己了。

高校

在211這件事上,有人不承認高校在偷懶,我們還是看一下實際情況。

211本意是國家出錢,出政策,支援學校發展為世界一流強校。但是學校進入211名單後,基本上就靠帽子吃飯了,因為有211頭銜,不愁生源,不愁學生就業,不愁資金,不愁專案,可謂一帽定乾坤。很少學校在意自己能不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這本質上就是一種偷懶。

既然有211的名頭,大家就不必要費勁了,不用管學生的成績如何,也不用管課程是否與社會脫節,反正用人單位非211不要。

有人說211之間也有競爭的。但是,我們看一下,每年高考有多少人能上211,全國平均在5%左右,就是說有95%的大學畢業生不是211大學畢業生,因此競爭程度非常小。

措施

為什麼用人單位非211畢業生不用?高校、學生、用人單位都在偷懶

各方都在偷懶的弊端充分體現出來了,那麼各方都在採取措施來改變這種狀況。

國家已經確定了用雙一流來替代985與211

雙一流的特徵之一就是有進有出,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名單不是固定不變的,每五年重新評定一次。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偷懶現象。尤其是末端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如果不努力出成果的話,下一次評估就會被踢出名單。

用人單位

用人單位也不能用偷懶的方式來評定人才,因為高考入口變得不可靠了。比如一個一流學科,當年的錄取分數很高,但是五年後,被踢除名單,不是一流學科了,人力崗位這麼評價應聘者?或者反過來,一個應聘者當年上的專業不是一流專業,現在是一流專業了,又怎麼評價他?

這就需要企業領導,尤其是人力崗位要懂學校和專業的歷史,最好能建立自己的人才評價體系,採取偷懶的方法不太實用。

我們可以參考當年大學合併情況。幾十年前,長春地質大學,長春郵電學院,吉林工業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都不是985,後來都被吉大合併了。現在這些學生都說自己是吉大畢業的,但是這些學校當年入口的錄取分數比吉林大學低了好多。

學生

由於雙一流名單的變化,對學生填報志願的要求更高,不能偷懶。

首先,家長和學生需要有前瞻性,對學校和專業的變化有一定的預判能力。避免入學是雙一流,畢業後不是雙一流的尷尬。

其次,要提前對相關大學與專業進行研究,比如,明年參加高考的學生,現在就應該研究一些不是一流學科,但是它們有可能在下一次評比中進入雙一流的專業。這需要時間、精力和能力。

第三,明年很多地區採取專業 學校的志願填報方法,這也需要大家對專業進行預判。

我是@聊聊考試,研究大學與專業三十年,讓我們一起選一個好大學,挑一個好專業。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814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什麼用人單位非211畢業生不用?高校、學生、用人單位都在偷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