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頭部是武則天48歲時的容貌

大家好,我們的鵬舉說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頭部是武則天48歲時的容貌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龍門石窟與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釐米,今存有窟龕2345個。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頭部是武則天48歲時的容貌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因為它隸屬於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稱“奉先寺”。此窟建開鑿於唐高宗初,鹹享三年皇后武則天贊助脂粉錢兩萬貫,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畢,長寬各30餘米,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頭部是武則天48歲時的容貌
奉先寺主佛蓮座北側的題記稱之為“大盧舍那像龕”,這裡共有九軀大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大佛,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便是這裡高達17.14米的最大佛像了。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發紋,雙眉彎如新月,附著一雙秀目,微微凝視著下方。雙耳長且略向下垂,露出祥和的笑意。衣紋簡樸無華,安詳自在,令人敬而不懼。
盧舍那大佛開鑿於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 672年 ),也許這是唐高宗為給武則天獻禮而專門開鑿的。時為昭儀,為盧舍那大佛的開鑿,48歲的武則天一人就捐錢兩萬貫,這裡不能說唐高宗和武則天之間沒有達成一種默契。佛像一鑿就是3年9個月,直到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才告完工。這座高高的盧舍那大佛就是則天皇后的形象與儀表及容姿,大佛的頭部就是武則天48歲時容貌的再現,大有母儀天下的威嚴與風度。可是,則天皇后卻是在盧舍那大佛這座則天皇后報身像建成後近十年(公元684年)才臨朝稱制國。在這期間,則天皇后在弘道元年(公元684年)廢中宗(李顯)立睿宗(李旦)又廢睿宗,親理朝政,改元光宅。到公元690年,則天皇后直接自稱聖神皇帝,國號為周。改元天授。此時的武則天除唐高祖(李淵)外,已經歷了大唐四帝,成為封建社會和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以千古一女帝的氣魄、睿智、才華和堅毅,納諫用賢,協助高宗,扶助中宗、睿宗和親自治理國家50年。是武周皇帝開創了殿試的先河,親自考試貢士;是武周皇帝允許九品小官和百姓自行薦舉;是武周皇帝改官制,規定五品官可升入士流;是武周皇帝減賦稅、輕徭役;是武周皇帝督修了《 姓氏錄 》。這些都是大唐國度開明、開放,公平、公正,社會穩定繁榮向上的延續和體現。直到武周皇帝死後近50年唐玄宗(李隆基)後期,才出現了安史之亂,大唐盛世的光環才略顯暗淡。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頭部是武則天48歲時的容貌
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賓陽”意為迎接出生的太陽。賓陽三洞開鑿於北魏時期,是北魏的宣武帝為他父親孝文帝做功德而建。賓陽中洞內為馬蹄形平面,穹窿頂,中央雕刻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是八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天人。與唐朝不同,北魏時期以瘦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藝術風格。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頭部是武則天48歲時的容貌
龍門石窟還有古陽洞、蓮花洞、萬佛洞、藥方洞等等,其中藥方洞因窟門刻有諸多唐代藥方而得名。洞門兩側刻有藥方150多種,所用藥物多是植物、動物和礦物藥,涉及內科、外科、小兒科、五官科等,藥材在民間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藥方,對研究中國醫藥學起重要的作用。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頭部是武則天48歲時的容貌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碑刻最多的一處,有古碑林之稱,共有碑刻題記2860多塊,其中久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闕佛龕之碑,分別是魏碑體和唐楷的典範。龍門二十品是後代碑拓鑑賞家從龍門石窟眾多的石刻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書法極品,這些碑刻不僅記錄了發願人造像的動機、目的,還為石窟考古分期斷代提供了依據。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頭部是武則天48歲時的容貌
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00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18中國黃河旅遊大會上被評為“中國黃河50景”。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頭部是武則天48歲時的容貌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36 字。

轉載請註明: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頭部是武則天48歲時的容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