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有言:“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詩句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人只有在不斷的學習的過程當中才能不斷的進步,思想才能夠有所提升,智慧才永遠不會枯竭,永遠處於一個有生機的狀態。其實確實如此,尤其是總是能夠在老一輩的人嘴中聽到一句話,就是知識改變命運。
人們是不能夠決定自己出生在什麼樣的環境當中,但是在後續的學習當中,卻能選擇自己走什麼樣的命運。但是現如今的社會當中,有很多的家庭條件都是一般的,可是即使如此的父母,也希望孩子能夠好好的學習,透過知識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同時也將家庭帶向另一種程度。
高考一直以來都是被關注的話題,之所以會受到關注,是因為生在這社會上是沒有任何事情,是絕對公平的。但是高考卻是一個例外,這對於一個孩子一個家庭來講,都是一個公平的機會,同時也是一個考驗。是孩子人生當中第1個轉折點,對未來的影響也將是很大的。
所以家長對於高考是非常重視的,希望孩子能夠順利的跨過這道門,改寫自己的命運。在1977年,我們國家廢除了10年的高考制度,恢復以後出現了第1位高考女狀元劉學紅,這樣的訊息是很振奮人心的,同時也給當時的人帶來了新的希望。那一屆的高考狀元讓人們印象深刻,同時也讓全國人民銘記,現如今已經過去40多年了,她過得又怎樣呢?
高考廢除的十年之間,對於讀書的人來講是一個痛苦又漫長的過程,因為這10年間是有些看不到希望,心情也一直都是低落的。劉學紅從小到大都是在學習當中的佼佼者,人努力又用功,所以每次考試都是名列前茅,她在1975年的時候中學畢業。
就在畢業之後,與很多的同學都直接被分配到鄉下進行勞改,她所分配的地方是北京密雲縣。其實在此之前她是沒有做過任何農活的,但是憑藉著自己學習快的這種特點,很快的適應了農村的生活,在這裡生活,她並沒有自暴自棄,也沒有怨天尤人,而是依然用認真的態度去對待自己所做的事情。
可是都知道做農活是需要力氣的,她本來長得就比較嬌氣,好乾農活的時候是沒有任何優勢的。她的學識只有在學校能夠用上,所以她一直在心裡期盼著,希望有一天能夠重新回到學校,秉承著這種信念,她也一直沒有放棄過自己考大學的理想。
但是當時那種情況是要滿足條件的,在插隊的時候要達到兩年以上,同時有生產隊長,還有領導的推薦,才能夠真正的上大學。在恢復高考的時候,就彷彿是有一道光照進了她的生活當中,她覺得自己一定不能夠錯過這個好的機會。可是已經兩年沒有看書吧的淡忘了,它本身就很焦急,又要做農活,所以她有很大的壓力。
但是她也依然沒有放棄,正所謂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她高考的那年語文卷子拿下了99分,當年語文卷子的滿分是100分。其實每一個人在求學的過程當中都會經歷一些苦難,而有些人經歷的苦就如同劉學紅一樣,但是她在那種艱苦的環境下依然沒有選擇放棄,因為她們知道知識能夠改變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