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妻張良娣
李亨經歷了這兩次大案,兩次婚變,身心都遭受重創。
有一次, 李亨入宮向玄宗行禮時,玄宗發現,李亨的髮際線脫得老高,頭髮也有一些花白,人看著也有些老氣橫秋的。其實李亨時年只有三十五、六歲,正當盛年,又是太子,生活優裕,按說不應該出現這種早衰的症狀。玄宗想起了自己做太子的時候,雖然處境也艱難,但是那時候他是多麼地意氣風發啊。玄宗也知道,李亨這些年過得實在是太憋屈了。雖然皇家父子之間親情淡薄,但畢竟血濃於水,看到李亨這個樣子,玄宗也有些良心發現,自己對這個親兒子,是不是太刻薄了些?
玄宗的大太監高力士很同情李亨,他經常在玄宗面前讚譽李亨的仁孝與謹慎,說李亨很識大體,顧大局。
唐玄宗與大太監高力士
玄宗也覺得,李亨在這一系列的事件中,表現得很能忍辱負重,他也儘量自己解決問題,沒有讓自己這個父皇為難,這說明李亨還是一個懂事聽話的好孩子,是可以託付大事的。玄宗覺得,自己已經把這個兒子盤了這麼多年,盤得他服服貼貼的,一點稜角都沒有了,也差不多了,畢竟也不是真的想要把他盤殘了。大唐的天下,將來還得有人撐起來呢。
玄宗決定,要用實際行動來撫慰李亨,李亨不是丟了兩個老婆嗎,那就給他再娶一房好老婆。
人選很快就確定了,就是玄宗的姨母鄧國夫人竇氏的孫女,張氏。隨即,張氏被冊封為良娣,入侍東宮。
玄宗李隆基還在幼年的時候,一個奴婢誣告他的母親竇妃行巫詛詛咒武則天,竇妃被武則天召入宮中,從此生不見人,死不見屍,而他的父親李旦,卻連一個字也不敢問武則天。李隆基失去母親後,李旦就把竇妃的妹妹竇氏召來,撫養李隆基長大。因而李隆基跟竇氏這位姨母有著深厚的感情,即位後就把她封做鄧國夫人,她的兒子們也都得到了封賞。
因為張良娣的背景,使人們普遍地認為,玄宗對太子李亨是支援的,李亨的太子之位,也還是穩固的。
張良娣出身名門 ,美貌動人,又正值妙齡,年紀大約只比李亨的長子李俶大不了多少,李亨當時是三十多接近四十歲,因此這一對夫妻,可算是大叔和蘿莉的組合。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霸道總裁愛上我“、”承包漁塘“的甜蜜橋段就要上演了。
張良娣(演員年紀偏大,張良娣嫁給李亨時不過20歲左右)
然而張良娣卻發現,童話故事都是騙人的。她的大叔丈夫經常悶聲不語,低著頭,揹著手,走走來,走走去,活像個愁苦的小老頭似的,哪有多少心思去討她這個小嬌妻的歡心啊。不過張良娣並沒有像一般的女人那樣去抱怨丈夫,去自怨自艾。張良娣從小聰穎過人,又加之出身於皇親國戚,訊息靈通,因此,她對於李亨的處境,也是有相當瞭解的。張良娣經常想辦法逗李亨開心,她性情開朗,愛說愛笑,非常善解人意,像一個快樂的精靈一樣,帶給了李亨不一樣的感受。
李亨身為太子,身邊有過不少女人,那些女人,大都是溫婉柔順的,像小草一樣,攀附在李亨的身上。張良娣雖然年紀不大,卻很健談,她有一種一般女子少有的爽利和果敢,表現出相當的見識和主見,每每能令李亨心悅誠服。而李亨本身性情就有些柔懦,有些優柔寡斷,因此李亨對她,竟漸漸依賴了起來。這兩個人,一靜一動,一柔一剛,相得益彰,兩人的感情漸漸生溫,很快,張良娣便成了李亨的專寵。張良娣對於李亨來說,也漸漸成為一棵和他並肩站立的、可以互相依靠的小樹。
有一次,玄宗偶然造訪東宮,看見東宮的樂器都蒙了灰,服侍的宮人也很少,李亨和張良娣都穿戴平常,生活也很簡樸,玄宗對他們頓生好感。原來李亨因為害怕落人口實,一直生活得比較簡樸,並沒有過著人們想象中豪華的太子生活。李亨自從娶了張良娣以後,也依然小心翼翼地過日子。而張良娣雖然出身大家,卻也守得貧,耐得苦,和李亨一起簡樸度日,並沒有什麼怨言。李亨對她心生愧疚,這是多麼賢惠的妻子啊!看張良娣這出眾的品行,將來妥妥地是第二個長孫皇后啊!等將來登了基,一定要好好地補償她!
大家看這一對夫妻,想起了誰?有沒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半個世紀之前的李唐皇室,李亨的叔爺爺李顯被武則天廢掉皇帝位,貶居偏遠的均州和房州多年。李顯生性膽小、懦弱,受不得苦,受不得驚,一有風吹草動就要尋死,而他的妻子韋氏卻剛強堅定,給了李顯非常大的支援和鼓勵,也給了他繼續活下去的勇氣。不過,李顯和韋氏這一對,是以善始,以惡終的。那麼,李亨和張良娣這一對,將來又會是何種結局呢?
王忠嗣之死
按說李林甫連續發起了這麼幾輪瘋狂的攻擊,也沒有撼動李亨的太子之位,應該就此收手了吧?李林甫可不那麼想,他認為,他與李亨的已是結下了八輩子的冤仇,李亨要是登基做了皇帝,還不得誅他李林甫九族?開弓沒有回頭箭!只有繼續全力以赴,一干到底!堅決乾死李亨!
接下來的幾年中,李林甫連同他的得力干將,其中就有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繼續打擊太子李亨。李林甫也總結出來了,有人“欲謀立太子”是玄宗的死穴,玄宗一聽就緊張得汗毛倒豎,就會任由李林甫去查,去殺。而李林甫只要以此為名,就能狐假虎威地對李亨發動瘋狂攻擊,即使不能把李亨打倒,也能有力地削弱李亨的勢力。這一招屢試不爽,真是“一招鮮,吃遍天”啊!
李亨的心中只有悲慼,他孃的,這老小子整本宮還整上癮了?我忍!—— 我躲!—— 試看你能奈我何?
天寶六年(747年),李林甫又指使大將董延光,誣告李亨的好兄弟王忠嗣“欲謀立太子”。玄宗雷霆大怒,急召王忠嗣回京,令三司嚴審,王忠嗣幾乎被陷害致死。最後還是因為大將哥舒翰拼死相保,才留下王忠嗣一命。天寶八年(749年),王忠嗣鬱鬱而終,年僅四十五歲。
李亨百口莫辯,自身都難保,也不敢為王忠嗣辯白求情,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好兄弟冤死。
王忠嗣是玄宗的養子,玄宗對他有養育之恩,與他也有父子之情。王忠嗣成年後盡忠報效,為國家立下了赫赫戰功,成為大唐的一代戰神(名將哥舒翰、郭子儀、李光弼等人都曾經是王忠嗣的部下,也都得到過他的提攜,王忠嗣有多牛,可以想見吧)。這對義父和養子的故事,本應該成為一段千古佳話,卻因為奸人的誣告和玄宗的多疑,而黯然收場,陡留一聲長嘆。玄宗這輩子,信女人,信奸臣,後來又深信半路跑出來的乾兒子,卻唯獨不信自己養大的親兒子,養子,也是十分地令人不解。
王忠嗣
這期間,張良娣都與李亨一起共同面對,她經常和李亨一起分析局勢,為李亨出謀劃策。張良娣還經常出入宮禁,盡力彌合玄宗與李亨之間的父子關係。可以說,對於李亨來說,張良娣不僅是是一位出色的賢妻,也是有著深厚革命情誼的革命戰友。
天寶十年(751年),張良娣為李亨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李佋。李佋的出生,給李亨苦悶的生活,帶來了難得的欣喜。
李林甫病死
天寶十一年(752年),宰相李林甫病死。
這對李亨來說,不啻為天大的喜事。李林甫這個老王八犢子,不僅弄權誤國,這些年還把李亨的親戚朋友殺了一個遍,把李亨坑得幾度死去活來。李亨對他,真是恨不得啖其肉,食其骨啊。現在,李林甫終於翹辮子了。李亨心說,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啊!我鬥不過你,可是我活得過你啊!哈哈,終於可以睡一個安穩覺了。
楊國忠禍國
不久,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拜相。
李亨才發現,剛去了一隻猛虎,又來了一匹豺狼啊!李林甫活著的時候,楊國忠跟著李林甫一起整李亨,李林甫死了,楊國忠繼續整李亨!似乎是整李亨整上癮了呢。唉,啥也不說了,說多了都是淚啊!
如果說,李林甫是一個奸惡的政治家,楊國忠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鬼扯的政治流氓。李林甫大奸大惡,也有大才。而楊國忠"不顧天下成敗",只顧循私誤國,他公行賄賂,嫉賢妒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弄權禍國比李林甫有過之而無不及。
楊國忠出身弘農楊氏,是楊貴妃的遠房堂兄。他本是個不務正業的市井無賴,好不容易才混上了一個小官。後因楊貴妃得寵,楊國忠從蜀中來到長安,刻意接近、討好楊貴妃,也藉此經常在玄宗面前刷存在感,投其所好,漸漸為玄宗所寵信。楊國忠又千方百計巴結李林甫,李林甫因他是楊貴妃的親戚,也盡力拉攏。因此楊國忠步步高昇,一年不到就身兼15餘職,一躍成為朝廷的重臣。
楊國忠
李林甫每次陷害太子李亨時,楊國忠仗著玄宗的寵信和楊貴妃的得寵,每次總是由他首先向李亨發難。杜有鄰一案,最初就是由李林甫命楊國忠主審的,楊國忠在此案中,充當李林甫的馬前卒,向李亨發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衝鋒。楊國忠與李亨的樑子,也越結越深。
起初,李林甫與楊國忠一唱一和,互相利用。後來,楊國忠的地位越來越高,兩人便因利益問題產生了矛盾,漸漸分崩離析。楊國忠的野心越來越大,他漸漸盯上了李林甫宰相的位子。因為楊國忠的離間,玄宗也漸漸疏遠了李林甫。李林甫與楊國忠的矛盾,也趨於白熱化。
李林甫權傾朝野,玄宗對他也是有所忌憚的,扶持楊國忠,正好可以牽制李林甫。再說李林甫已垂垂老矣,幹不了幾年了,也需要找人接替他的位置。玄宗覺得,楊國忠又忠心,又能幹,還是楊貴妃的堂兄,提拔他,於公於私,都是有利的。
天寶十二年(753年),楊國忠與安祿山合謀,誣告李林甫謀反,併成功使李林甫獲罪。李林甫被削去官爵,抄沒家產,子孫被流放。玄宗還命人劈開李林甫的棺木,挖出口內含珠,剝下金紫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禮安葬。
李林甫弄權誤國,惡貫滿盈,卻得以壽終正寢,也實在是老天不長眼。但他卻在死後,以這樣一種弔詭的方式,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可以說,楊國忠為一己私怨而誣告李林甫,也算是一種變相的為民除害了。其實說來也可笑,李林甫生前動不動就誣告別人謀反,有些也沒成功,他死後,卻被別人誣告謀反,還誣告成功了!真是應了那句話: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啊!
其實說起來,李亨的生母楊貴嬪,也出自於弘農楊氏,和楊國忠、楊貴妃都是同宗,論起來,楊國忠和楊貴妃都要叫楊貴嬪一聲姐姐的。李亨本是個好好先生,楊貴妃又非常受玄宗寵愛,因此,李亨本來是千不想萬不想跟楊家結仇的。但無奈,楊國忠為爭權奪利,選擇了站在了李亨的對立面。
楊國忠當上宰相後,與李亨的關係並沒有什麼改善。這不明擺著的嗎?在之前的權力鬥爭中,楊國忠跟李亨早已成為勢不兩立的死對頭,絕不可能化敵為友。楊國忠也和李林甫一樣,覺得等李亨登了基,絕沒有自己的好果子吃,而且楊國忠現在又大權在握,志驕意得,覺得只能趁著現在玄宗還春秋正旺,一鼓作氣,把李亨這個看起來軟趴趴、不堪一擊的太子趕下臺。
玄宗也不是不知道李亨和楊國忠的不合和矛盾,但他一如既往地採取和稀泥的態度,任由雙方你來我往,互相牽制,鬧得實在不像樣了,才出面喊停。
李亨與楊家,卻也結了幾門親事。李亨的長子廣平王李俶,娶了楊貴妃的姐姐韓國夫人的女兒崔氏為正妃。李亨的一個女兒(就是後來的郜國公主),嫁給了楊貴妃的另一個姐姐虢國夫人的兒子裴徽。
不過這些聯姻,並沒有使李亨和楊國忠的關係得到本質上的改變。李亨依然在楊國忠的明槍暗箭中,繼續著他憋屈的太子生涯。而張良娣,也跟著李亨繼續擔驚受怕。
安祿山的發跡
天寶十一年(752年),李林甫為了鞏固自己的相權,杜絕漢人大臣”出將入相“的根源,向玄宗建議重用蕃將,得到了玄宗的採納。蕃將安祿山就是得益於這一政策,而迅速發跡的。
安祿山本是突厥人,幼年喪父。成年後投身行伍,因做戰勇猛,還特別善於巴結逢迎,又搭上了李林甫“重用蕃將”的快車,而升遷迅速。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安祿山已經出任平盧兵馬使。安祿山又不惜用厚禮賄賂往來官員,讓他們在朝廷為他多說好話,使得玄宗更加信任喜愛他。
安祿山本身精明狡黠,但是每每在玄宗面前,卻表現得非常憨厚忠實。
有一次,玄宗讓安祿山去拜見太子,安祿山卻瞪著牛眼反問:太子是誰?要說這話實在假得不像話,一個封疆大吏,安能不知太子是誰?但是玄宗聽了卻很高興,哎呀,這小子心中只知有朕,不知有太子,對朕簡直是忠心之致啊!
安祿山是個三百多斤的大胖子,肚子大得不得了。玄宗笑問“胡兒肚子這麼大,裡面裝的是什麼",安祿山非常認真地說”裡面全都是對陛下的赤膽忠心!“ 這一通彩虹屁,簡直把玄宗電暈了!可見,”千穿萬穿,馬屁不穿“ 絕對是真理啊。
安祿山
安祿山見玄宗非常寵愛楊貴妃,便不顧自己比楊貴妃大了差不多20歲,厚著臉皮拜楊貴妃為乾孃。他每次見了玄宗和楊貴妃,都先拜楊貴妃,再拜玄宗,稱“胡人先拜母再拜父”,嘴巴像抹了蜜似的,哄得楊貴妃開心得不得了。玄宗從來沒有見過別人這樣,反倒覺得安祿山的行為體現出了少數民族人特有的憨厚忠實,從此更加喜歡他了。
此後,因為玄宗的寵信,安祿山一身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進朝奏請沒有不答應的。
安祿山和楊國忠,起初也有過合作,但是後來,特別是李林甫死後,楊國忠不滿玄宗對安祿山的過度寵信,安祿山也瞧不上楊國忠,覺得他不過是靠著裙帶關係往上爬,並沒有什麼真本事。這兩個人為了爭權奪利,鬥爭漸趨白熱化。
楊國忠多次向玄宗進言安祿山兵多權重,必然要造反,也有其他很多人如此提醒玄宗,但是玄宗就是不相信。有一次,玄宗實在拗不過楊國忠,便按他說的召安祿山進京來試探他,結果安祿山不僅大大方方地來了,還在玄宗面前痛陳忠心,把玄宗感動得要死要活的。此後,再有人說安祿山要謀反,玄宗就直接把人綁了送給安祿山處置。
說來也奇怪,玄宗動不動就疑心他的親兒子要奪他的皇位,不惜痛下殺手,殺出一片血雨腥風。而對於安祿山這個半路冒出來的乾兒子,卻相信得不得了。估計太子李亨背地裡都要妒嫉死安祿山這個幹兄弟了,唉,只恨沒有人家那樣的好演技啊!
安史之亂爆發
當時安祿山身兼三鎮節度使,手上兵力有十幾萬之多,他數次出入長安,見唐朝內部兵力空虛,而常備軍都駐紮在邊境,確實生出了反意。現在,楊國忠步步緊逼,他也實在裝不下去了,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反他孃的!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和部下史思明,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
當時唐朝承平已久,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各州縣又沒有什麼常備軍。因此,叛軍一路並沒有遇到什麼有效地抵抗,很快就佔領河北全境,直向唐朝的東都洛陽撲去。
叛亂開始後,玄宗還只當是謠言。直到6天后,玄宗才終於相信,他的胡兒安祿山,真的反了!玄宗憤怒異常!
但當時唐朝內部並沒有多少兵力,玄宗便命大將封常清和高仙芝在長安和洛陽臨時募兵,防守東都洛陽。但是這些臨時招募的、沒有經過正規訓練計程車兵,哪裡抵擋得住安祿山那勇猛善戰的正規軍?洛陽很快失陷。
天寶十五年(756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
退守潼關的封常清和高仙芝採取守勢,堅守潼關不出。
與此同時,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河東節度副使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叛將史思明,打了幾個大勝仗,進展十分順利。因此封常清和高仙芝認為潼關只宜堅守,不可輕出,二人主張引朔方軍北取范陽,覆叛軍巢穴,促使叛軍內部潰散。
可是玄宗聽了監軍宦官邊令誠的誣告,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了封常清、高仙芝。
玄宗又令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令其率軍20萬(其中有6萬邊境趕回來的常備軍),鎮守潼關。潼關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哥舒翰與封常清和高仙芝的想法一致,他帶兵進駐潼關後,立即加固城防,深溝高壘,閉關固守。
哥舒翰
但楊國忠卻懷疑哥舒翰意在謀己,便對唐玄宗說,哥舒翰按兵不動,會坐失良機。玄宗輕信讒言,便連續派遣中使催哥舒翰出戰。
六月九日,哥舒翰流著眼淚被迫出戰,卻正中了安祿山的埋伏,唐軍大敗。哥舒翰也被部下綁著投降了安祿山。
玄宗棄長安出逃
自安祿山叛亂開始起,作為長安屏障的潼關,每天晚上都會點起報平安的烽火。
六月九日晚上,玄宗翹首東望潼關方向,卻遲遲都沒有見到報平安的烽火燃起,心下暗叫:完了完了!潼關失守了!一切都完了!
第二天,上朝的官員不過一兩個人。楊國忠是先痛心疾首地埋怨玄宗不聽自己勸告,把自己的責任推了個一乾二淨,然後建議玄宗先到蜀中暫避。因蜀地多山,易守難攻,楊國忠又一直擔任劍南節度使,那裡是他的勢力範圍,蜀中物資充足,且又有3萬多駐軍,據蜀道之險,守他個幾年,應該不成問題。
玄宗心下慘然,唉,一敗塗地,一敗塗地啊!可憐他辛苦一生,造就的煌煌大唐,眼看就將毀於一旦!就如做夢一般,他真希望這只是一場噩夢,只想馬上從這場噩夢中醒來。怎麼辦?怎麼辦?如果再早它20年,他一定要親自披掛上陣,再做一回”拼命三郞“!但是如今,他已垂垂老矣,連走路都要拄著柺杖了,拉不開弓,射不得箭,實在是有心無力啊!
十二日,玄宗下令要御駕親征,並且把各宮門的鑰匙都交給了太監邊令誠掌管。
下午,玄宗的禁軍儀仗遷到了大明宮。傍晚,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編六軍,多賞賜錢財,又從馬廄裡挑出九百匹馬,外面對此都一無所知。
十三日凌晨,玄宗帶著楊貴妃姐妹、皇子、皇孫、公主、妃子、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和近侍從延秋門出逃。可憐還矇在鼓裡的其它李唐宗室、文武百官,還有千千萬萬的平民百姓,等待他們的,將是一場空前的劫難!
馬嵬驛之變
一路風餐露宿,狼狽不堪。十四日中午,一行人到達了興平縣的馬嵬驛。因一路飲食缺乏,又拼命趕路,負責護衛的禁軍將士們已是又累又餓,且他們為了保護皇帝出逃,拋下了家中的妻兒老小,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家,一時間,怨聲四起。
大將軍陳玄禮聽到將士們的鼓譟,非常擔心,素日威風凜凜的禁軍們,如今又累又餓,連口吃的都沒有!再這樣下去,怕是要生出亂子來了,怎麼辦?必須給他們排解情緒啊!怎麼排解情緒呢?陳玄禮立刻想到了楊國忠,不禁咬牙切齒,楊國忠這個狗賊!若不是他弄權禍國,大唐怎麼會淪落到今天這步田地?將士們又怎麼會拋妻棄子,亡命天涯?對了,安祿山造反不是打著討伐楊國忠的旗號嗎?不如殺了這狗賊!既為將士們出了氣,也算是為國除害!還有那個狐媚惑主的妖孽楊貴妃,要不是她,英明神武的皇帝又怎麼會變得昏聵不明?今日務必將她一併誅殺,以絕後患!
可是,要殺楊國忠,皇帝肯定不會同意,得有別的大人物支援啊。陳玄禮想到了太子李亨,沒錯,李亨和楊國忠可是勢不兩立的死對頭,而且李亨現在負責殿後,手中有飛龍禁軍2000人,比走在前面的皇帝的禁軍還多一千人。這可真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啊!
陳玄禮
陳玄禮立刻透過太監李靜忠,找到了太子李亨,並說明來意。李亨聽了,很吃驚,也有些躊躇。他一向謹慎過頭,今見要做這樣的大事,一時猶豫不決。張良娣雖為一介女流,卻很贊同陳玄禮的想法,太監李靜忠,還有李亨的兩個兒子李俶和李倓,也都力勸李亨答應。
李亨也想過,如果繼續這樣走下去,等進入蜀中,蜀中可是楊國忠的地盤,楊國忠在那裡經營多年,根基深厚。皇帝老爹又昏庸多疑,愛聽楊貴妃的枕頭風,到了那裡,自己豈不是會更加受制於楊國忠嗎?說不定還會被他弄死呢!不如趁此天賜良機,一舉除掉楊家兄妹!為天下、為百姓、也是為自己除害!多少年了,李亨曾經無數次想過怎樣把楊國忠碎屍萬段,又怎樣重振朝綱。如今,身處荒郊野外,他那偉大不可一世的皇帝老爹,也已是虎落平陽,有心無力。而禁軍將士們群情激奮,可以加以利用。現在,有禁軍統領陳玄禮的支援,自己手中又有2000禁軍,何愁不能誅殺楊家兄妹?甚至掌握大權,甚至登上皇位?終於,他重重地點了點頭。
將士們只等一聲令下,頓時殺聲四起,先是亂刀砍死了楊國忠。接著,楊家的其他人也都被誅殺。他們又圍住了玄宗居住的驛站,鼓譟聲四起。
玄宗被驚動了,左右報給他說,楊國忠謀反,已經被禁軍將士誅殺了。玄宗大吃一驚,然而也無可奈何。
陳玄禮又說,楊國忠已經伏法,請陛下將貴妃正法,以安將士之心。玄宗直氣得哆哆嗦嗦,差點沒背過氣去!蒼天啊!大地啊!想我李隆基也算是一代英豪!今日卻如何落到了這般田地?!弄丟了大唐的江山不說,更連自己的女人,都保不住了!嗚呼哀哉啊!
眾人見玄宗不決,紛紛勸說,如今眾怒難犯,唯有賜死貴妃,才能令將士們安心,才能保陛下平安西行。玄宗也知道,若是再遲疑不決,憤怒計程車兵們恐怕連他這個皇帝也不認了,說不定今天就是他的忌日!再說,李唐皇室僅存的有生力量都在這裡,若是再僵持下去,等到叛軍追上來,把他們一鍋端了。大唐,就真的要亡在他李隆基的手上了!
玄宗強忍悲痛,令高力士將楊貴妃引至佛堂縊殺。可憐一代美人楊貴妃,就這樣”宛轉娥眉馬前死“了。
楊貴妃被賜死
很多人說玄宗虛偽,並不是真的那麼愛楊貴妃,才會把她丟擲來頂罪。其實在那種情形下,楊貴妃的性命是肯定保不住了的。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倚仗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才得以身居高位,弄權禍國,引發”安史之亂“,天下人對他恨不得人人殺之而後快!而楊貴妃,雖然並沒有直接干預朝政,但也絕不是什麼賢妃,楊國忠能躍居高位,禍亂國家,楊家人橫行無忌,連李唐宗室都被他們欺負得嗷嗷叫,令天下人側目,要說這裡面沒有楊貴妃的縱容和支援,誰信?因此 ,這裡所有的人,禁軍、陳玄禮、太子李亨、李唐皇室,都想要楊貴妃死!玄宗若是不答應,就是與這些人為敵,與這些人為敵,玄宗就徹底成了光桿司令,孤家寡人!說不定連性命都保不住了!問題是玄宗惜命,他也不想當孤家寡人。
楊貴妃死後,其屍體由陳玄禮等人驗明正身。隨後,陳玄禮立刻脫去甲冑,跪下向玄宗請罪。玄宗的一顆心,這才放回肚子裡。
本來按一般政變的套路來講,政變功臣陳玄禮,接下來,不是應該趁機擁立李亨這個新君登基嗎?李亨有這種期待,玄宗也有這種猜測。但是,陳玄禮對玄宗的耿耿忠心,令李亨,甚至是玄宗,都始料未及。馬嵬驛之變,至此結束。
李亨出走靈武
現在擺在李亨面前的問題是:接下來應該怎麼辦?到蜀中,重建小朝廷,偏安一隅?李亨與張良娣,兒子李俶李倓,太監李靜忠,大家一合計,都覺得這樣不行。到了蜀中,玄宗還是皇帝,李亨還有一大幫兄弟,僧多粥少,免不了爭奪傾軋。而且,等安祿山一路攻到了蜀中,那時,就退無可退了。現在,長安雖然已經失陷,但大唐尚有大片的國土未失於敵手,還有一批能征善戰的將軍和兵士,正在同叛軍英勇做戰,也需要有人統籌排程和指揮。唯今之勢,進,則有希望,退,則最後必定死無葬身之地!但如果不去蜀中,又能去哪裡呢?
對了,離這裡最近的駐軍是靈武的朔方軍,李亨曾經遙領朔方節度使,在朔方軍軍中有一定威信。而現在的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正在前線與叛軍作戰。對,去靈武,找郭子儀,然後再整合天下兵馬,發起反攻,一舉平定叛亂!
第二天,正巧有當地百姓攔住玄宗,請求他留下來主持大局,抵抗叛軍。於是,李亨與張良娣,還有幾個兒子,齊齊地跪在玄宗面前,請求允許他們分兵靈武,去找郭子儀,領導平叛,發起反攻。
玄宗心下也知道,李亨八成也參與了馬嵬驛之變,這小子做小伏低了這麼多年,現在終於要掙脫牢籠了,必是不肯與他一起去蜀中的。現在的重中之重是平叛,也的確需要有人來領導主持,李亨是大唐未來的皇帝,也到了讓他建立功勳的時候了!於是,玄宗拍著李亨的肩膀,握著李亨的手,對他一番勉勵,去吧,去建功立業吧,大唐的天下,就全託付給你了!
張良娣當時正懷著身孕,大著肚子,按理說應該跟隨玄宗去蜀中,以保母子平安。但是她卻不聽勸告,執意要跟隨李亨去靈武,讓李亨既感動又心疼。
當天,李亨帶著張良娣,兒子李俶和李倓,太監李靜忠,還有少量兵馬,出發了。
李亨時年已經45歲,他終於第一次走出了那殘酷傾軋的汙濁朝堂,脫離了他那強勢又多疑的偉大父皇的如來手掌,可以去建功立業,一展抱負了!他第一次感覺到,連呼吸都是那麼地自由、順暢。同時,他心中又湧起無限的悲壯之情,國難至此,前路茫茫,不知何日才能光復大唐啊!
一路上,因為戰亂,天下不太平,時有賊寇滋事,可謂艱險異常,幸得兩個兒子李俶李倓和太監李靜忠的忠心護佑,才得以平安。正值戰亂,沿途官吏和百姓紛紛逃亡,李亨一行人一路上風餐露宿,飲食無著是常事,到了晚上,有間房住就不錯了,也講究不得什麼。
每到晚上住宿的時候,張良娣總是將房間隔成前後兩間,讓李亨住在裡間,而自己則住在外間,以防不測。李亨勸她說:“禦寇並不是女人的事,你懷著身孕,趕路又勞累,還是到裡間睡吧。”張良娣說:”現在局勢混亂,隨時可能出現突發情況,現在殿下的護衛太少,如果遇到倉猝之變,我在前屋還可以阻擋一下,殿下可以有時間從後屋撤走。“李亨長這麼大,還從來沒有見過哪個女人能如此地捨己護他,他一把抱住張良娣,流下了感動的熱淚。真是孃親,爹親,都不如老婆親啊!我李亨得如此賢妻,夫復何求?同時李亨也在心中暗暗發誓,將來,一定要與張良娣共享他所有的一切。
肅宗李亨與張皇后的故事共分三集:
肅宗李亨與張皇后(一):憋屈的太子生涯
肅宗李亨與張皇后(二):患難中的賢妻
肅宗李亨與張皇后(三):耿耿賢妻,如何變成了禍國的妖后?
接下來請看大結局:
肅宗李亨與張皇后(三):耿耿賢妻,如何變成了禍國的妖后?
故事起越到後面越引人入勝,精彩不容錯過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