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古羅馬千年史》羅馬共和國之馬其頓戰爭1

由 士振文 釋出於 經典

羅馬共和國之馬其頓戰爭1

(1)第一次馬其頓戰爭(公元前205年)

這時的馬其頓王國經過腓力二世、亞歷山大等幾代能征慣戰的國王的擴張,國勢發展相當迅速,到公元前4世紀中期,已控制了整個希臘地區。公元前239年,馬其頓國王安提柯?貢那特安提柯二世(安提哥拉斯哥拉塔斯)去世,德米特里二世(底米丟二世,?-前229年)成為馬其頓安提柯王朝(安條克王朝)的國王。

德米特里一世為馬其頓國王(貢那特的)安提柯二世之子。在其父仍在世時,他就已經是一名出色的將領了。前260年,德米特里在德爾迪亞打敗了伊庇魯斯國王亞歷山大二世的軍隊,從而拯救了整個馬其頓。

前239年安提柯二世去世後,德米特里二世登上馬其頓王位。他很快發現,在希臘世界他面對著兩個強大的敵人:埃託利亞同盟和亞該亞同盟,兩者都是由很多獨立城邦組成的軍事-政治集團。更為不妙的是,這兩個通常是敵對的同盟現在為了抗衡強大的馬其頓而聯合起來了。德米特里二世在與這個聯盟的鬥爭中取得了一些勝利(奪取希臘中心地帶彼奧提亞),但是後來在伊庇魯斯發生的革命大大削弱了他的地位。伊庇魯斯的君主政權(可謂是德米特里的天然同盟者)在革命中被推翻,代之以一個城邦共和國。


在北方,德米特里二世面臨著蠻族入侵的威脅。前229年,一支說印歐語系語言的蠻族部落達爾達尼亞人侵入馬其頓。德米特里二世在與他們的戰鬥中遭到慘敗,不久就去世了。在他死後,由於他的兒子腓力五世極其年幼,國家的政權實際上落入了他的堂弟安提柯三世的手裡。

安提柯三世是利比亞東部地區昔蘭尼加國王德米特里之子,馬其頓國王德米特里一世之孫。他在其堂兄德米特里二世去世後,以攝政的名義奪取了德米特里二世年幼的繼承人腓力五世的全部權力,實際上成為馬其頓的國王。

安提柯三世希望實現馬其頓獨霸希臘的圖謀,頻頻向希臘最有勢力的城邦聯盟亞該亞同盟伸出橄欖枝。與此同時,斯巴達在其銳意改革的國王克里昂米尼三世(克利奧蒙尼三世、克里昂米尼三世,克列奧麥涅斯三世;公元前237—前222年在位)的統治下,拒絕承認馬其頓對各城邦具有最高權力。這一做法可能反映了許多城邦的意願,但克里昂米尼三世的軍事活動也讓亞該亞同盟深感擔憂。克里昂米尼多次打敗亞該亞同盟;在這種情況下,亞該亞人完全倒向安提柯三世,為他插手希臘事務提供了機會。前222年,安提柯三世與亞該亞同盟的聯軍在塞拉西亞戰役中擊潰了斯巴達軍隊,迫使克里昂米尼三世逃亡埃及。

安提柯三世在佔領斯巴達後徹底廢除了一切改革。他讓被克里昂米尼推翻的監察官(所謂五人議事會)重新上臺。透過這次勝利,他使整個希臘——包括亞該亞同盟——再度臣服於馬其頓。

安提柯三世死於一次戰役,據說他在大聲指揮部隊時血管破裂。

公元前220年,17歲的腓力五世(腓力五世?安提柯、菲利普五世,公元前220年-公元前179年)繼承王位,次年便同埃託利亞同盟交戰。這便是歷史上的“社會戰爭”(又稱第二次聯誼戰爭、第二次同盟國戰爭、第二次伊利里亞戰爭)。這次戰爭最後以和約的方式結束。但它不是因為腓力沒有能力打贏這場戰爭,而是因為他的野心遠遠超出了打贏這場戰爭的目的。

早在第一次布匿戰爭(前264年到前241年之間)之後,羅馬便侵入伊裡利亞,開始向巴爾幹半島擴張,引起馬其頓王腓力五世的敵意。腓力五世密切注視布匿戰爭的進行,企圖借羅馬在戰爭中的失敗恢復自己對伊裡利亞的控制。

公元前217年,羅馬在與迦太基進行的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18年-前201年)中,遭到了特拉西美諾湖之戰的慘敗,士氣低落,國內形勢緊張。這使得腓力相信:一個絕好的插手地中海事務的機會到來了,因此,他匆匆結束了與埃託利亞同盟的戰爭,把侵略的目光投向了亞得里亞海方面。當年冬天,腓力建成一支快速艦隊,並於次年春天把它調到亞得里亞海(愛奧尼亞海),並且北上幾乎到達阿波羅尼亞,但剛一聽說羅馬人的戰船快到時便匆忙撤退回馬其頓。這一行動暴露了腓力要代替伊利里亞成為亞得里亞海霸主的意圖。對此,羅馬方面立即有所警惕,並加緊準備。一旦腓力威脅羅馬安全,就給他一個狠狠的打擊。

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為孤立羅馬,力圖組織反羅馬聯盟。公元前215年夏,馬其頓與漢尼拔結盟,腓力五世派使節到漢尼拔的營地,締結了同盟條約。規定馬其頓必須與迦太基結成聯盟對羅馬作戰,而迦太基則承認腓力五世對於伊裡利亞沿岸、科爾啟拉、阿波羅尼亞、埃披丹姆努斯和其他城市的權利。羅馬軍艦在凱拉比利亞海面攔截了馬其頓使節乘坐的船隻,搜查到尼拔和腓力準備締結條約的草案。這一事件使羅馬元老院大為震驚,它立即討論決定,派軍阻止馬其頓出兵援助迦太基,羅馬向阿普利亞增加由執政官拉維努斯(瑪爾庫斯?瓦列裡烏斯?列維努斯)指揮的戰艦30艘,,密切監視亞得里亞海,一旦腓力採取援助漢尼拔的行動,拉維努斯便率艦跨海,趕到馬其頓,盡力把腓力的軍隊牽制在那裡,使他與漢尼拔的合作不能實現。第一次馬其頓戰爭(前215-前205年)爆發了。

事實證明,羅馬元老院這個決策是正確的,它估計到了腓力可能帶來的危險。公元前214年春天,腓力率領一支由120艘小船組成的艦隊再次進入亞得里亞海水域,準備圍攻阿波羅尼亞,並迅速佔領了奧裡卡姆。奧裡卡姆在被佔之前向拉維努斯求援。遵照元老院的命令,拉維努斯率軍越過了亞得里亞海,併成功地堵截了腓力的小股部隊。腓力攻打阿波羅尼亞時,拉維努斯設計把他的一些部隊送進城內,裡應外合地給腓力以徹底的打擊,並切斷了腓力五世的海上退路。最後,腓力五世得不到迦太基方面的幫助,被迫燒掉了他在阿烏斯河口的新造船隻,從陸上撤退回到馬其頓內地。但是,他也沒有忘記為羅馬艦隊設定障礙,使他們長期滯留在伊裡利亞水域。

由於船隻被焚燒,腓力無法進行海上遠征,於是他轉而在陸地上發展自己的勢力。公元前213年,他越過品都斯山,試圖控制帕希尼、第烏魯姆和阿提塔娜斯,並且佔領了裡蘇斯堡。但這些只是表面上的成功,拉維努斯始終控制著亞得里亞海,寸步不讓。雙方的對峙持續一段時間以後,羅馬人開始尋找新的同盟者。他們很清楚,腓力在戰爭中成敗的關鍵,在於希臘各城邦的態度。從公元前4世紀中期,希臘地區即被馬其頓全部控制。在希臘人眼裡,馬其頓早就成了他們的宿敵,是他們謀求解放和獨立的真正敵人。所以,不單埃託利亞人對馬其頓十分仇視,甚至與馬其頓比較友好的亞該亞人,也對馬其頓的不斷強大持十分疑懼的態度。當然,他們仍不得不對腓力表現出幾分好感。拉維努斯首先把目光轉向了剛剛與腓力結束“社會戰爭”的埃託利亞同盟。

公元前212年,拉維努斯與埃托里亞的首腦秘密談判,共同的敵人使他們很快就結成了羅馬—埃托里亞聯盟。聯盟條約規定:埃託利亞人立即在陸地上展開對腓力的戰爭;與之相呼應,羅馬增強海上實力,提供25艘以上的戰艦;戰爭中所獲取的土地歸埃託利亞同盟,羅馬只求得到所掠奪的動產(其中包括人和牲畜);雙方不得單獨與腓力訂立和約。不久,聯盟中又增加了埃力斯、斯巴達和培爾伽門等國相繼加入聯盟,從而擴大了反馬其頓的力量。這樣一來,腓力五世反被巴爾幹半島上的敵人包圍,反馬其頓聯盟迅速擴大。腓力不但沒能把戰爭轉移到義大利半島,反而使自己引火上身,在巴爾幹本土陷入了四面受敵的困境。

第2年,反馬其頓聯盟取得了巨大戰果。首先,他們搶佔了奧尼阿達、那蘇斯和匝辛索斯等地;接著,在公元前210年,拉維努斯和他的繼承者也攻克了弗西斯的安提希拉和薩柔尼克海灣的阿吉娜等城。

在戰爭中,一些希臘城邦不斷被佔領,他們的人口被販賣,各城邦之間正常的交往被擾亂。他們嘗夠了戰爭的苦果。由於要保持希臘世界的權威不被顛覆,正常的商業能夠進行,並且害怕戰爭的火焰蔓延得越來越廣,許多中立國家開始探索促使雙方平息戰火的道路。

從公元前207年開始,局勢又開始有利於腓力。當埃託利亞同盟內部滋生厭戰情緒時,腓力再次發展了他的艦隊,奪回了匝辛索斯,並且直插到託利亞腹地,掠奪了該同盟在瑟木姆的至聖所。

此時,恰好漢尼拔的弟弟哈斯德路巴爾率軍突入義大利,給羅馬造成了相當大的壓力。漢尼拔與(馬其頓王)腓力五世雖然早就結盟,但由於羅馬的極力活動,開展外交攻勢,拖住了腓力五世,使其未能進兵義大利,漢尼拔也因此未能得到馬其頓的實際援助。因此,腓力五世與漢尼拔的聯盟已無意義。但同時由於羅馬被迫把全部力量集中在義大利,因而也沒有能力援助埃託利亞同盟。埃託利亞損失慘重,在得不到援助的情況下,開始考慮妥協。

由於失去了埃託利亞同盟,羅馬元老院沒有興趣也沒有能力獨自在巴爾幹半島作戰。迦太基的漢尼拔此時給予羅馬的壓力仍然很大,使羅馬不能對巴爾幹半島的戰爭承受過多的負擔。況且,到此時為止,羅馬進行此次戰爭的目的已經達到,它已使腓力未能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給漢尼拔帶來具體幫助。在這種情況下,羅馬與腓力之間也就於公元前205年結束戰爭而簽署了和約(弗尼斯和約)。羅馬保留伊裡利亞領地,腓力五世得到大陸上的部分土地。

第一次馬其頓戰爭在戰術上並沒有什麼特色,但是它卻擴大了羅馬人的眼界,也開拓了羅馬同希臘中部和小亞細亞一些城邦的聯絡,其意義遠遠超過了最初只為打擊腓力這一狹窄的目標。儘管羅馬人在和約裡把大陸上的部分土地讓給了腓力,但他們為自己儲存了最重要的伊利里亞領地。總之,在這一次戰爭中,雙方均未取得決定性勝利,而以大體上維持現狀的一紙和約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