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們在被冤枉的時候選擇忍受?也許是因為父母
01.
當孩子獨自面對委屈時,父母卻什麼也看不見,這對孩子來說是種什麼體驗?
案例:玲玲是一名高中生。由於高中課程緊,她父母為她僱了一名家庭教師。一開始,玲玲非常配合老師,他認真地學習每一節課。但最近,玲玲突然對他的父母說:“我不想補課。”他的父母什麼也沒問玲玲,只是責罵她玩。玲玲的忍者淚流滿面地說:“我可以有家教,但我不想讓這個老師教我。”當他的父母聽到這句話時,他們突然生氣,對玲玲說:“這是個不好僱的家教。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外面等著。你想換個老師。你不想參加高考嗎?”玲玲擦乾眼淚,回到自己的房間。雖然玲玲上過高中,但她的性格很弱,從小就對父母很聽話。後來,父母知道玲玲不想補課是有原因的。這位家教經常遷就玲玲。玲玲一次又一次地向父母求助,但沒有得到回應,這使這位老師更加大膽。但當玲玲的父母發現的時候,已經太晚了。 透過這個案例,家長一定要知道,當孩子提出訴求的瞬間,就是他渴望父母關愛的時候。如果孩子的訴求不被重視,甚至不被相信,那他們只能選擇隱忍,任由傷害繼續。 其實,最糟的親子關係不是彼此憎恨,而是一方忽視,一方隱忍。而最好的親子關係是,孩子敢向父母暴露他的脆弱,家長也允許孩子釋放他的委屈。 02. 父母的固執己見,會讓孩子變得沉默。 案例:今年上初中的文文,因為不滿媽媽在公共場合批評自己,實在忍不了了,就對媽媽說:“我希望你不要不分場合的批評我,我希望你尊重我,有什麼事回家說,好嗎?”媽媽根本不顧及文文的感受,說:“那請問長輩,還是你是呢?”文文撇了撇嘴,過了好久一會才說:“我只是希望你能尊重我,為什麼你不能尊重我呢?”沒想到文文這麼一說,媽媽倒指責起來:“那我就想問問你,上次咱們出去玩,你啥也不做,特別懶,如果我不發脾氣那才怪了。”文文一時不知道說什麼,就沉默了。 透過這個案例,讓我們看到了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想法時,太固執己見。父母總希望孩子能敞開心扉,對自己說心裡話,但孩子提出請求時,父母卻無法消化,抗拒孩子的表達。即使對孩子有所回應,也是帶著嫌棄、批判的負面回應。比如:孩子想買玩具,家長斥責孩子:“快點走,不要跟我耍賴。”孩子害怕黑暗,不想關燈,家長卻果斷地關掉。孩子害怕打針,家長卻不耐煩的說:“你怎麼這麼膽小,打針都害怕,你還能做什麼?”正是因為這樣,孩子慢慢明白了,自己的委屈還是別跟家長說,說了也沒用。所以,家長千萬不要將溝通轉化成責罵、諷刺。 03.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有他自己的“座標體系”。 親人間的理解之所以很難,就是在於,大家都習慣從自己的“座標體系”出發,去推測、揣摩、評價另一個人,卻完全忘了,對方也有自己的“座標體系”。因此,親子關係要想和諧,家長就要放下自己的“座標體系”,然後進入對方的“座標體系”。 如果孩子敢跟家長展現自己的脆弱,這是良好親子關係的前提。家長要讓孩子活出真實的自己,而不是受了委屈自己扛,自己隱忍一切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