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新學期姍姍來遲。
隨著校園疫情防控“常態化”,很多原本習以為常的學校常規事務也產生了諸多不確定:學生不能高度聚集了,學校活動怎麼辦?孩子網課學習效果參差不齊,重回課堂後教學進度怎麼辦?防疫壓力大,師生焦慮情緒頻發怎麼辦……
今天,我們聊聊其中一個“不確定”:外出學習受限了,學校師訓怎麼辦?
特殊時期,學校正在怎麼規劃和落實師訓?
人的“生命史”,就是一場“學習史”,對教師這一行來說尤其如此。持續提升專業能力是保持高水準教學的前提,而一位熱愛學習、擅長學習的老師也能潛移默化影響一批批學生。
往年,開學過渡期安頓妥當後,很多老師會按需篩選優質活動外出學習,或者學校邀請專家入校指導。但在校園封閉管理的情境下,這兩者都受到了限制。一些學校因此開啟了師訓工作的“新常態”應對。
活用校本資源,打造培訓“自主經營體”
案例學校:常州星河實驗小學教育集團
江蘇常州星河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的師訓負責人潘香君老師介紹,本學期,學校以“有光書院”為載體,重新設定了校本培訓方案,重點聚焦“專案化學習”、“自我領導力”兩大專案,開設人文課程、專業課程、專案課程、生活課程四大模組。這套方案的一大亮點是活用校本資源,打造培訓“自主經營體”。
在星河實驗小學,校本培訓計劃由教育科研部統一設定,但在落實過程中,強調各部門、各團體參與其中相互合作。
同時,學校注重挖掘本校專家資源,例如將往屆教海探航獲獎的老師組建成本校專家團隊,從不同角度分享寫作經驗,幫助老師們提升論文撰寫的技巧。
在“自主經營體”模式下,星河實驗小學的校本培訓為老師們搭建起分享交流的平臺,給更多老師創造了深度思考的機會,本土專家的專業成長過程,對年輕老師們來說也更有親近感。
目前,學校已經順利執行完前半段的課程內容。因為貼近實際需求,培訓活動中老師們積極性非常高,分享也很有質量。後期的課程內容還會根據老師們的需求變化不斷動態調整。
附:星河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本學期校本培訓課程安排
以主題教研撬動教師專業成長
案例學校:銀川市興慶區回民二小教育集團
作為學校師訓的重要載體,銀川市興慶區回民二小教育集團重點依託主題教研來貫穿本學期的師訓。
2月初學校接到了寧夏教育廳進行“空中課堂”教學資源研發的委託,“空中課堂”成為回民二小這學期教研的核心主題,學校原有的教研形態也做出了很大調整。
回民二小有五大校區,以往各校區相同年級相同學科的老師,每週會擁有一個同時段的半天無課日,以發起跨校區的學科連橫大教研。
因為疫情防控,2月初開始,學校教研工作全部轉移到線上,並鼓勵各教研組根據需要自主靈活發起研討。但集團每月會根據各校區的教學實際情況,組織一次跨校區的線上教研論壇。迄今集團層面的線上教研論壇已舉辦多次。
副校長姚雪晴介紹,第一次論壇恰逢空中課堂啟動一個月,學校做了一次線上教學的調查問卷,研討的幾大核心話題即來自調查結果,如“教育主體對線上學習的認知和接納程度”“影響線上教學實施效果的主要因素”。這次論壇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讓全體教師從空中課堂開始時的模糊應對狀態進入到科研思考、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教學狀態。
第二次論壇則關注育人,旨在提升教師教育認知水平。“經歷了兩個月的線上教學之後,平臺技術、教學方式已經熟練,必須提升老師對線上教學的認知高度,樹立‘把育人作為第一目標’的意識。”姚雪晴解釋。
第三次論壇安排在復課之前,是一次全校教師參與的“線上教學吐槽大會”。“吐槽大會”並非只有吐槽,還有“錦囊妙計”和“顛覆一刻”的環節設計,既釋放教師情緒,又把教師牽引到問題的聚焦點上,進行策略分享和理論闡釋,顛覆低階認知,幫助教師做好復學後革新教學的思想準備。
藉助這樣的教研機制,回民二小一步步化解了“空中課堂”推進過程中遇到的難點,也推動老師們對網際網路 教育的認識由淺至深。
化外部優質資源為私人訂製培訓
案例學校:重慶兩江新區行遠小學
重慶兩江新區行遠小學則在外部培訓資源的整合上做了創新。
5月20-21日,江蘇常州要舉辦一場“勞動教育的理性追問與實踐迴歸”雲論壇,校長鄒賢蓮看到這一資訊,立即決定納入當期的校本培訓計劃:“我們學校的勞動課程體系已經建立好了,但如何更好地實施,還需要多學習其他學校的好方法。”
鄒賢蓮介紹,因為學校新建不久,系統的校本培訓資源還沒能完善,因此學校會發動所有人積極推選平時看到的優質培訓資源,管理部門再結合學校計劃和重點工作篩選資源資訊,將其作為校本培訓內容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行遠小學並非簡單地組織老師們按時上線聽講座,而是希望真正變外部公益培訓為校本研習,因此,像“勞動教育的理性追問與實踐迴歸”雲論壇的學習,學校就委託了相關老師去策劃這次雲論壇的“行遠”版學習方案,以便大家有重點地抓取論壇中的有效資訊。
來點微創意!讓常規師訓模式煥發新生機
不管是星河實驗小學的課題研究、閱讀分享會,還是回民二小的主題教研,都是學校根據當下需求,對這些傳統師訓模式進行了個性化設計。還有哪些微創意可以促使經典師訓模式煥發出新生機,更好地服務於這個特殊學期呢?
1.閱讀會:以導讀任務驅動全程閱讀
閱讀會幾乎成為學校校本培訓的必選項。有些學校追求讀書氛圍的“舒適性”,安排在愜意輕鬆的環境裡組織老師邊品茶邊“聊書”;有些學校強調閱讀後的反思內化,每期都安排主講人帶領大家深入剖析書中肌理,尋找可資借鑑的理念與乾貨……從內容到形式、從規模到時長,閱讀會都可因需進行創意。
在此,分享一個智庫的閱讀會微創意:以導讀任務驅動全程閱讀。
在為某區域校長培訓專案組織閱讀會時,針對《學校變革關鍵詞》一書的共讀活動,我們邀請領讀導師特別設計了一份導讀任務,這些任務維度多樣,既有對全書的宏觀感知,也有細節觀察,幫助驅動學員更好地結合自身實際來消化書中精華內容,也讓後續的讀後研討會更聚焦、更高效。
附:《學校變革關鍵詞》導讀任務
一、近年來,一線校長出版自己的管理著作有很多,這就是其中一本。那麼,這本書與你以前看過的校長著作有什麼異、同呢?
二、書中所提出的那幾個關鍵詞作為“學校變革關鍵詞”,你認同嗎?為什麼?其中的邏輯關係是怎樣的?
三、你學校有課程圖譜嗎?對照B6“大課程”總圖譜相關內容,是否有可以值得改進的內容?
四、書中提到的“五動”方略是什麼?你認同嗎?如認同,請舉出你的例子來解釋“五動”;如覺得需要商榷或完善,請提出你的建議。
五、書中寫到了許多學校變革的具體措施:
1.哪些你校也做過或也正在做類似的變革?
2.哪些措施你特別認同?為什麼?
3.哪些變革措施你不太認同或需要追問的?
4.哪些措施觸發了你對學校未來的改進的新想法?
2.協同教研:以“工具”謀求深度和效度的解放
教研活動是教師成長的最肥沃的土壤,也是最現實的師訓平臺。如何讓教研活動深度發生?
湖北宜都創新實驗學校科研主任楊靜提供了一個建議:抓住每一個可能提高效能的工具來幫助老師們謀求教研深度和效度的更大可能。以他們團隊利用TIM工具進行協同教研為例:
建立一個TIM協同文件後,邀請教研組所有老師加入文件,老師們聽課的時候,即可在自己感觸最深的地方拍攝一張照片或錄一段影片,課後花5~8分鐘整理手機,打字或語音都可以,把在課堂上發現的想法輸入TIM協同文件。這樣一來,所有老師都能在TIM文件裡看到彼此的想法,多位老師的智慧以照片加文字描述的形式呈現,再加上授課老師的教案反思……一學期下來,教研組會有很多成果。
TIM協同文件也沒有壓力、沒有負擔,更沒有額外的工作量,不會造成懼怕教研的心理門檻,反倒能吸引新新老師們的興趣。此外,指導教學工作的專家也不用親自到學校裡,可以透過文件線上看老師說了什麼,做了什麼,也可以及時發言,做更具針對性的指導。
3.微課題:為專業研究先搭腳手架
課題研究在提高教師專業能力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但因為大型課題往往持續時間長,專業要求高,一些教師雖然主觀上有研究的意願,卻疲於教學而沒有精力,或者找不到方法和門道,甚至連選題思路都沒有。不妨先讓教師從“微課題”研究開始嘗試。
微課題研究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自下而上的、自主的“草根”研究,具有周期短、實用性強、見效快等特徵。
學校可以鼓勵老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學生的學習需要,申報相應的微課題,如“中英文分層微閱讀策略研究”“畢業班級常出現的20個問題及應對策略”等。這些話題因為是課堂教學、班級管理中容易出現的關鍵問題和痛難點,可以促使老師們在日常教學中尋找有效方法,總結經驗規律,並不斷進行驗證,從而改進教育教學,很好地滿足不同類別、不同層級教師的學習與發展需求。
與微課題成果釋出配套的是“微講壇”,學校可以利用校本培訓時間,安排每人每次15~20分鐘的“微講壇”分享,每次分享人數控制在2~3人為宜。分享結束後,可以設定點評、答疑環節,促進分享人持續反思,也驅動聽講教師積極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實踐運用。
線上培訓怎樣設計才能更有效、更高效?
隨著線上教學的全民普及,“線上化”校本培訓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相信在這個特殊學期,線上師訓會成為很多學校的選擇。
一個現實問題是:如何在“線上培訓中”吸引教師主動參加,又保證學習質量?推薦一些經驗供參考:
1.緊密結合“輸入”與“產出”
長期以來,教師培訓的網上學習是教師繼續教育學時的一部分,學分保障了教師繼續教育的穩定性,也一定程度上讓教師學習的動力與積分需求密切掛鉤。
學校不妨以“教師線上教師教育學分制”為引擎,發動教師彙總彼此發現的高品質培訓資源資訊,學校根據學期校本培訓內容整理成培訓課程清單,鼓勵教師自主開展線上學習,並透過教研沙龍或例會分享,推動線上學習的二度交流與思考,把“輸入”與“產出”緊密結合,幫助老師找到學習的樂趣,推動團隊共同成長的氛圍建設。
2.科學設計學習流線
網課期間,老師們有一個共同的感受:線上學習並非簡單將線下內容搬到線上這麼簡單,也不僅是觀看影片或線上直播。線上學習真正發生,需要經歷感覺、體驗、反省、內化、外顯等環節。
因此,要想讓線上師訓真正有效,學校也需要依據學習規律,科學設計學習流程、設定激勵制度等,讓學習更有吸引力,更能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以智庫推出的各類線上教師課程為例,有別於傳統線上課程的“直播 答疑”模式,課程設計師深入研究了大量腦科學前沿研究成果,在學習方式上進行了“主題深度學習 前置錄播學習 直播授課答疑 課後思考作業 社群同伴互助 團隊教學研討”的學習流線設計,讓教師經歷獨學內化、提出疑難、同伴互助、專家引領到實踐反思,幫助教師完成學習效果在課堂上的能量轉化。
3.藉助“雲”技術,拓展“展示”邊界
最好的反饋是展示,最好的激勵是榮譽,透過提供高規格的展示平臺,可以促使教師覆盤、凝練、升維自己的教育智慧。
2020年3月14日,深圳南科大教育集團第二實驗學校在公開平臺上進行了一次學術雲論壇,分享主角為學校的一線青年教師團隊,線上參與6000多人。
4月30日,常州武進星河小學教育集團在“雲端”發起了勞動教育專題論壇的分享,演講者大多為學校一線班主任、學科教師。雲端直播間共同學習者超一萬。
對於一個學校的學術活動來說,這樣的參與者規模在過去是不敢想象的。但藉助雲平臺,學校可以給與教師更廣闊的展示平臺,提供最強有力的榮譽加持。
4.跨校聯動教研
3月份,上海嘉定區開展了一場以“關注語文要素 組織高效互動 落實作業反饋”為主題的“雲教研”活動,全區600多位小語教師同時參與線上直播互動。
教研內容緊緊圍繞當時老師們在線上教學中遇到的最新痛點難題展開,比如“低年級學生網路操作不熟練,直播連麥有困難怎麼辦?”“中高年級課文難點多,互動效率不高怎麼辦?”“教材裡的訓練內容多而雜,老師難以取捨怎麼辦?”
每個問題都會有老師凝練分享自己的解決辦法。這樣的雲教研,嘉定區在疫情網課期間舉辦了多次,因為“乾貨滿滿”,老師們參與度非常高。
有條件的學校不妨借鑑這樣的模式,聯合友好學校或者區域聯盟,圍繞老師們的專業痛點組織雲教研。
當然,要保證雲教研的高效開展,需要完善的教研管理。比如嘉定總結的經驗是:
教研前,瞭解需求,找準教學“痛點”“盲點”,精心策劃,認真準備,力求每一次教研都能讓老師們不虛此行。
教研中,要設定研修簽到,快速瞭解參與情況,觀摩互動,及時收集現場觀點,動態釋出答疑解惑。
教研後,整理教師點評,蒐集遺留問題,確定下次教研主題……
這樣,一次教研形成一個問題解決的閉環,多次連環教研形成主題研究的有效路徑,基於網路管理的智慧教研讓現場互動暢通無阻。
每個困境的背後,都隱藏著破局的機會,聚焦到特殊時期的學校師訓,也需要我們主動迎接,而不是被動應對。貼著教師實際需求,承接傳統師訓的成熟做法,探索符合潮流的創新模式,校本培訓,一定可以煥發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