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蕭何幫呂后誅殺韓信後,為何冒死救其子

由 敖學農 釋出於 經典

一提起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我們便會想到了兩個經典的詞語。第一個是10個字: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第二個是8個字: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其中“生死一知己”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是指同一個人,都是是指蕭何。
眾所周知,蕭何原本是沛縣的父母官,是曾當泗水亭亭長的劉邦的“老上司”,劉邦起義後,蕭何是最早的追隨者,後來一直不離不棄,誓死效忠。蕭何的功勞是後勤管理,他坐鎮劉邦的後方老巢,把關中漢中治理得井井有條,及時補給劉邦糧草,輸送士兵,為劉邦最終逆襲戰勝強大的項羽立下了汗馬功勞。
蕭何不但自己立下大功,而且還有推薦之功。尤其是他向劉邦推薦了一個牛的不能再牛的人,最終劉邦靠此人的鼎力相助而得天下。
這個牛人便是韓信。
韓信從小父母雙亡,過著無依無靠的生活,甚至連溫飽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史書記載,他每天靠在淮水河畔釣魚充飢,很多時候沒釣到魚,便餓得奄奄一息。而這時一個“漂母”可憐他而經常施捨一些饅頭給他充飢,讓他渡過難關活下來了。“存亡兩婦人”中的“存”婦人便是指“漂母”。因為沒有漂母的救助,韓信很可能小小年紀便餓死了,更不會有長大後的出人頭地了。
再後來韓信學習兵法,仗劍走天下。甚至可以為了大志,寧肯遭受“胯下之辱”。出山後,他選擇的第一任主子是項梁,結果項梁沒有重用他。項梁死後,項羽依然沒有重用他,堂堂的帥才豈能當“盾牌手”,心灰意冷之下他毅然選擇了跳槽——劉邦。結果劉邦同樣沒有發現這位曠世奇才。
連線懷才不遇,韓信開始自暴自棄,一次犯了罪被送上了斷頭臺。結果監斬官是劉邦的“貼身保鏢”和心腹夏侯嬰。劊子手舉刀的關鍵時刻,突然意識到“生命誠可貴”的韓信抬起頭對著夏侯嬰大聲喊了一句話,12個字:主上想得天下,怎能亂殺壯士?
就是這句一句頂萬句的話,韓信又活了,夏侯嬰和他一交談之下,覺得他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蕭何進行了推薦。
蕭何很快也發現了韓信的不世之才,於是馬上向劉邦進行了推薦。劉邦當時還沒有高度重視,於是徹底絕望的韓信選擇了離開。蕭何聽聞後上演了“月夜追韓信”的經典故事。再後來,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劉邦破革提拔韓信為大將軍,掌控漢軍的兵權。
而這時的韓信年權25歲,完全離不開蕭何的幫助和支援,他這才有一展軍事才能的機會。再後來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了,韓信憑藉非凡的才能,他暗度陳倉、背水一戰、四面楚歌,最後幫助劉邦最終在垓下打敗了項羽,逼死項羽於烏江。
有著“兵仙”美譽的韓信一路飛雲直上的仕途和閃亮功績當然離不開蕭何的大力推薦和提攜之恩了。因此,才有了這4個字的來緣:成也蕭何。
而韓信軍事才能冠絕天下,但政治才能卻顯得稚嫩了些,一是韓信攻佔齊國之後,自認立下奇功,於是向劉邦上書,請封自己為齊“假王”。
劉邦先是大怒,後來在張良的暗示下直接封韓信為齊王。韓信雖然達成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但其威逼的做法卻為其悲劇的人生埋下了伏筆。
後來張良曾勸告韓信,說了6個字:滿招損、謙受益。但韓信卻不放在心上。
而此時的項羽已日暮窮途,派使者勸說韓信自立王,三分天下。他手下謀士剻通也勸韓信“自立門戶”,理由是,一方面將軍已是功高震主,另一方面漢王非共富貴之人。
但韓信猶豫之後,還是拒絕了。
果然,劉邦平定天下後,把韓信列為“頭號政敵”。要知道韓信一方面能力太強,另一方面功勞太大。劉邦此後百般打壓,先是一貶再貶他的職務。再後來,劉邦出征匈奴後,呂后召蕭何“問計”,結果蕭何親召韓信入宮,韓信那裡防知己害自己,一進長樂宮便被呂后所斬殺。隨後呂后還夷其三族。這便是“敗也蕭何”的由來。
而呂后也是“存亡兩婦人”中的“亡”婦人。
考慮到韓信死時年僅36歲,夷三族後,自然也就斷子絕孫了。然而在民間卻流傳一種說法,韓信非但沒有絕後,而且他的後代還枝繁葉茂。
為什麼這麼說呢?:據京兆堂《韋氏族譜》記載,韓信被滅三族時,膝下一個幼子韓瑩才三歲,被蒯通藏了起來倖免於難,後來託付給蕭何。蕭何修書一封讓人帶幼子到南越,叮囑南越王趙佗收養。去韓姓一半改為韋,此後韓信後人在桂地得以延存並開枝散葉,今廣西壯族多韋姓者。
無獨有偶,明朝來元成《樵書》也有這樣的記錄:“廣南有韋土官者,韓信之後也!
蒯通又名蒯徹,垓下之戰前他曾力勸韓信擁兵自立,三分天下,雖然韓信不聽,但蒯通對韓信還是極為忠心。原來,韓信死後,蒯通偷偷將韓信的幼子韓瑩送給蕭何,請其幫忙“照顧”。而蕭何因為被逼無奈之下才幫忙呂后害死了韓信,心懷愧疚,因此,他決定冒死保住韓信的唯一骨肉,便偷偷將這個孩子送給南越王趙佗收養。
當時的南越也就是現如今的廣東和廣西還處於荒蠻之地,擁有山高皇帝遠的特權。南越王趙佗感懷於蕭何的“真情實意”,又素敬韓信的“真才實料”, 於是“接納”了韓瀠,為了保護他,還把他的“韓”姓左邊去掉了一半,改成了“韋”字,從此韓瀠便叫“韋瀠”。
後來,南越南雖然經過一系列歷史改朝換代和歷史變遷,但韓信的後裔卻在這裡開枝散葉,後來竟然遍佈廣東和廣西地區,相傳到了宋朝末年時,韋氏還趁亂在廣西廣東地區建立其一個國家。到元朝時,韋氏則成為管理當地的土司。而在明清時期,整個廣東和廣西包括貴州的一部分都由“韋氏”管理,韓信的的後裔稱霸“兩廣”。之後還有很多韋姓百姓還紛紛改回韓姓,並認祖歸宗。
韋氏京兆堂是韋氏中的大支,據說因為祖先起於首都長安,所以以“京兆”作為家族堂口,這個也側面印證韋氏是韓信後裔的說法。
當然,目前還是眾說紛紜,真偽難說,期待不久的將來,能徹底揭開這個歷史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