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針
古代的勞動人民是勤勞且勇敢的,但是他們的生產生活條件也是相當惡劣的。在古代,百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是靠天吃飯,年景好的時候,糧食豐收,如果遇到天災與戰亂,就會造成糧食減產,嚴重的時候甚至顆粒無收。
在古代經常遇到的天災,一般以乾旱與澇災為主,除此之外,蝗災也佔據一個不小的比例。據相關文獻記載,在最近兩千年的記錄中,近2000年的歷史中,大規模蝗災就達到了800多次,大約合3年一次,這個頻率在當時來說是比較高的了。
“京中蝗蝻頗多,聞城西隅有田家粟止數畝,睹蝗至相顧而泣。”《續資治通鑑長編》
從記載可以看出,當時的百姓在面對大規模蝗災時顯得手足無措,他們只能夠互相望一下彼此,然後掩面而泣。這是無可奈何的眼淚。
古代百姓如何對抗蝗災,他們對蝗災是一個什麼態度
在中國古代,蝗蟲黑壓壓飛過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落在地裡,然後一走一過,地裡的莊稼基本上就已經吃光了。古代百姓面對蝗災基本上處於聽之任之的狀態,但是人就是這樣,當他無能為力的時候,他又不甘心什麼都不去做,因此,蝗災在當時被當成是上天給他們的懲罰。
於是當蝗災來臨,還是有很多災民去廟裡祈求上天的寬恕,在廟裡擺滿了祭祀用的貢品,可結果如你預見的那樣,並沒有什麼作用。
其實,他們是沒有能力來對抗黑壓壓的蝗蟲,主要他們不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人口稀少,沒有相應的工具
在古代,華夏大地的農耕人口並不很多,他們平時大都男耕女織,科技水平極其低下。如果是僅僅一小部分的蝗蟲,可以靠著驅趕解決,但是一旦形成規模,一個人在面對上萬只蝗蟲時,就顯得有點杯水車薪了。再說他們的手裡並沒有給力的武器,那麼僅僅憑藉一雙手加一根木棒,是不可能驅趕走蝗蟲的。
從心理上就認為蝗蟲不可戰勝
上文也講到,當時的百姓對於蝗蟲缺乏足夠的認識,他們從心理上認為是上天給予他們的懲罰,為了消除上天的怒火,他們除了採取焚香祭祀的做法之外,對於蝗蟲本身也沒有想過如何去限制。
蝗蟲動作太快,來不及反應
古代資訊不發達,無法及時得到相應的訊息,導致百姓應對蝗災比較倉促,等到蝗蟲到了之後,還沒怎麼來得及反應,就已經將莊稼吃光了。這也是他們沒有辦法有效對抗蝗災的一大原因。
蝗災過後百姓顆粒無收,他們為何不吃蝗蟲度日
現在人們的水平日益提高,人們吃正兒八經的飯吃的多了,就開始琢磨一些新的吃法。因此一些蟲類被當做高蛋白的食物被端上了餐桌,好多人就要問了,為何災民不吃蝗蟲度日呢?這玩意平時想吃都沒處去抓,今天小編要告訴大家,為何當時的百姓寧為何不捕捉蝗蟲度日:
他們對蝗蟲存在敬畏之心,他們不敢吃;
上文提到,當時的百姓認為蝗蟲是上天派來懲罰他們的,他們對於這些蝗蟲存在敬畏之心,因此從內心裡就牴觸這些蝗蟲,更別提吃了。
他們吃不起;
蝗蟲怎麼吃,總不能水煮著吃。這些昆蟲的體內都含有蟲卵或者一些其他寄生蟲,因此採用油炸等方式高溫殺菌食用比較安全。油炸完畢之後再放上些鹽粒,孜然粉之類的堪稱一道美食。可當時的百姓,窮的連鹽都要省著吃,他們去哪裡找那麼多的油來油炸螞蚱,這要是天天吃,光吃油也得將他們吃的傾家蕩產。
等他們想吃了已經沒得吃了;
蝗蟲來襲的時候是將莊稼的幼苗一掃而光,當時的莊稼還沒有收,而且百姓家裡還有存糧。因此他們當時並不會去嘗試著吃蝗蟲,但是由於本季莊稼顆粒無收,導致餘糧不足時,他們想要吃蝗蟲時,蝗蟲早已經飛得無影無蹤了。
當時的儲藏保鮮手段太差,沒有辦法大量儲存用來抵抗後續缺量危機;
排除不好捕捉的因素在裡面,就算是他們能夠捕捉一定數量的蝗蟲,但由於沒有相應的保鮮措施,這些蝗蟲依舊沒辦法儲存很長時間,依舊沒辦法解決後續的缺量危機。
由以上原因可得,吃蝗蟲來抵抗缺糧危機實則是一件非常雞肋的事情,因此當問到這個問題時,百姓的第一反應就是“
我不敢吃,而且我也吃不起。
”
討論
其實我覺得這幾個理由裡面,儲存是一個大問題,再者就是怎麼吃,連油與鹽都不能滿足,這蝗蟲的確是沒辦法入口,如果油鹽管夠,我相信這些蝗蟲就不會那麼幸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