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此物很不起眼,卻成了遊牧民族入侵中原的神器,對中國影響深遠

由 華愛利 釋出於 經典

得知您沒有關注我,我的心像刀割般的疼,快點關注起來吧。
翻到這,請耽誤您兩分鐘,讓我給您帶來精彩,我是[名字],記得多多支援哦。
在進入火器時代前,戰場上最王牌的部隊毫無疑問就是騎兵了。如果交戰雙方兵力相差不是非常懸殊的情況下,步兵、弓兵在騎兵面前,那就完全是送人頭。當時騎兵的作用就好比如今的坦克,試想一下,現代步兵在對陣坦克的時候會是什麼結果呢?
在戰國以前,騎兵並非軍隊裡的標配。當時戰場上最犀利的部隊要屬戰車部隊了。那時的戰車其實結構非常簡單,就是由馬拉著一輛木板車,數名士兵拿著各種武器站在木板車上同敵人作戰。雖然如此,戰車的實力還是不容小覷。跟步兵、弓兵相比,戰車具有明顯的優勢。當時各諸侯國之間軍事實力的對比,往往就是看誰家擁有的戰車更多。
但是,戰車也有明顯的缺點,那就是不易操控,機動性差,部隊也不容易協同作戰。而這些缺點在騎兵身上卻完全不是問題。所以到了戰國時期,騎兵開始作為獨立兵種出現了,而且很快就成為了戰場上的主導力量。當時的騎兵主要武器為弓箭,作戰以騎射為主。騎兵有很強的機動性和衝擊力,為什麼那時候的騎兵不殺入敵陣橫衝直撞,而要用殺傷力相對較低的騎射呢?因為那時候有一個小東西還沒被髮明出來,這個小東西就是馬鐙。
馬鐙就是一對掛在馬鞍兩邊的腳踏,供騎馬人在上馬時和騎乘時用來踏腳的馬具。相信大家都見過這東西。在今天的人看來,馬鐙是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工具。可是,這個看似很不起眼的小東西在古代卻成了一個劃時代的發明。
在馬鐙出現以前,騎馬的人都要用兩腿將馬夾緊,以防從馬上摔下來。這就對騎手有很高的要求,只有很熟練的騎手,才能在馬上應付自如。同時,由於人在馬上沒有有效支撐,所以在作戰的時候騎手就要儘量避免同敵人短兵相接。因為一旦遭到大的撞擊,騎手很容易就會從馬上掉下來。而馬鐙出現後,騎手在馬上得到了支撐,使人與馬連線為一體。騎兵可以在戰馬上飛馳,也可以騎馬直接衝進敵陣之中砍殺。同時,馬鐙可以讓騎兵在馬背上保持穩定,騎射的精準度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此外,馬鐙讓騎兵不需要再費勁用雙腿把馬緊緊夾住,這為騎兵節省了大量體力,從而大大提高了騎行里程。
馬鐙出現後,原本就在戰場上起主導作用的騎兵更是如虎添翼,戰爭格局也就因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作為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的遊牧民族來說,馬鐙讓他們的戰鬥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一件很不起眼的小東西,卻成了增強遊牧民族實力的“神器”。
早在先秦時期,中原帝國就長期受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擾。但由於雙方實力相差太過懸殊,遊牧民族從來沒能對中原帝國產生過真正的威脅。這一情況到了西晉時期卻發生了徹底轉變。
西晉王朝在“八王之亂”的內訌下,使得國力衰弱。結果,北方遊牧民族乘機南下,攻佔了中原,從而拉開了中國歷史上長達三百年的混亂時期。雖然西晉王朝內耗是導致滅國的主要原因,但遊牧民族實力的增強也是不爭的事實。值得一提的是,馬鐙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才開始廣泛被使用的。
在此後中國的歷史上,以騎兵為主要作戰單位的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王朝的威脅就從未間斷,而且這種威脅稍不留神就會帶來致命的後果。比如北宋被金國所滅,南宋被蒙古所滅。明朝軍隊已經裝備了初級的火器,但還是敵不過滿清的鐵騎。在冷兵器時代,騎兵之所以能成為戰場的“大殺器”,小小的馬鐙可謂是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