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特殊的形勢,今年的高考推遲一個月。高三時候,堪稱我們人生知識最豐富的時期,能背誦化學元素表,能背誦《滕王閣序》《蜀道難》,知道全球洋流系統,可以輕鬆的寫出800字的議論文,然而現在知識都基本還給老師了。公元581年,隋朝建立,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創科舉制度,經過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等人的改革和完善,科舉制度越來越成熟,成為我國古代天下學子改變命運的途徑,延續了一千多年,直到清朝末年。
科舉制度到了明清時期,逐漸變得古板、迂腐,八股文盛行。科舉的弊端逐漸顯現。光緒三十年,即公元1904年,此時已經是清朝末年,古代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貢試,參加本次貢試的共有275名貢生。最終進士及第的數量待查,狀元是來自河北的劉春霖,而劉春霖也就此成為古代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
科舉考試,不僅要考四書五經,還要考歷史、時政。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四書五經是儒家經典,學子必須根據題目、按照八股文開題、破題等規則完成自己的八股文。
劉春霖
那次科舉史論題共有兩道題,任選一個作答。第一題是:''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
'',大意思就是周朝時分封許多諸侯,唐代設立很多節度使,導致中央權力小了而地方權力變大了;秦和魏實行郡縣制,中央權力大,地方權力小,論述各自的優缺點。
第二題是:諸葛亮無申商之策而用其術,王安石以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
。申商指的是戰國時期的申不害和商鞅,法家學派。該題大意,諸葛亮申不害和商鞅心狠卻想嚴酷刑罰來治國,蜀國最終滅亡。王安石變法與改革的手段像申不害和商鞅一樣嚴厲,但王安石為了自己不揹負惡名絕不承認自己變法實行的是法家學術。
這兩道題目,如果是愛好歷史的您來答,怎麼作答呢?
本場考試政論題也是兩道題目二選一。第一題:日本變法,聘用西人而國日強,埃及用西人而至失財政裁判之權而國以不振,言其利弊策。
這題就是讓考生透過對日本和埃及改革變法中人用外國人不同的結果,透過分析利弊,討論清朝當時社會改革和政治改革的措施。
第二題:周禮言農政最詳,諸子有農家之學。近時各國研究農務,多以人事轉移氣候。今修學制,列為專科,冀存要術之遺。請陳教農之策。
這兩道題,如果是高三的您,能考多少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