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 記者鮑宇雁 實習記者 梅旭航】朱日和,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這個蒙古語意為心臟、勇氣和膽量的地方,曾是成吉思汗揚鞭揮戈的古戰場,如今已成為我軍大型陸空聯合訓練基地。
2017年7月30日上午,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閱兵在這裡舉行,虎賁雲集,三軍亮劍,建軍以來,首次由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四個軍種官兵組成的護旗方隊肅立在受閱方隊最前端,在200餘名官兵的護衛下,中國共產黨黨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迎風招展,這是八一軍旗第一次與黨旗、國旗同時出現在閱兵方陣中。
軍旗是軍隊性質的象徵,是軍隊靈魂和精神所在。從戰爭有始以來,每一支軍隊通常都有自己的軍旗以及護旗手,在戰場上為了保護軍旗,護旗的部隊前仆後繼、浴血奮戰。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是在革命戰爭時期產生並逐步定型的,隨著軍事鬥爭形勢和軍隊建設的發展,由多種樣式走向規範統一,最終確定為“八一”軍旗。
第一面軍旗的誕生
1927年,南昌城頭響起劃破夜空的槍聲,宣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誕生,然而,這支浴血奮戰的隊伍,在初創之時卻沒有自己的旗幟。當時,為了爭取和團結國民黨左派,起義部隊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番號,打出的也是國民革命軍陸軍旗幟。
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中共越來越意識到必須旗幟鮮明地以共產黨的名義號召群眾舉起工農武裝的旗幟發動起義。毛澤東早在秋收起義之前就向 中央報告中指出:“我們不應再打國民黨的旗子了。我們應高高打出共產黨的旗子……國民黨旗子已成軍閥的旗子,只有共產黨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
為籌備秋收起義,工農革命軍第 1 軍第 1 師師部參謀何長工、副官楊立三、參謀處長陳樹華 3 人奉命設計製作軍旗。何長工在回憶錄裡這樣記述:“由我負責設計並製作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軍旗,鮮豔的紅旗中間一枚大五角星,星中是鐮刀和斧頭的圖案,緊靠旗杆有一條十釐米寬的空白,上寫著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番號,十分威武、漂亮。” 紅色旗底象徵革命;中央為白色五角星,象徵中國共產黨領導;星內嵌交叉的鐮刀斧頭,表示工農大眾緊密團結。他們召集裁縫師傅,緊急趕製軍旗,主動請纓的就多達40餘人,在起義前,縫製了100面嶄新的軍旗。
1927年9月9日,在毛澤東領導下,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這次起義第一次使用工農革命的名稱,白五星鮮紅底的鐮刀斧頭旗,為這支新生的人民軍隊賦予了鮮明的氣質。就這樣,在中國、在東方,第一面革命的紅旗打起來了。
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軍旗
工農革命軍軍旗在特務連的護衛下,在修水縣城最醒目的位置升起。何長工生動記述道:“畫著斧頭、鐮刀和五角星的工農軍的戰鬥紅旗映紅了戰士們的面龐,激勵著千萬革命群眾的心。”當時在平江縣的長壽鎮,一副對聯生動詮釋了軍旗的寓意:“斧頭劈開新世界,鐮刀割裂舊乾坤。”橫批:“改天換地”,毛澤東也在《西江月·秋收起義》的詞中寫道:“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 工農革命軍便是在 “工農革命軍第一師”軍旗的引導下奮勇前行。
此後,中國工農革命軍(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的軍旗樣式曾作過多次修改,但組成軍旗的基礎圖案(五角星、鐮刀、斧頭或錘子)和鮮紅的旗色一直都沒有變。
紅軍軍旗式樣逐漸統一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決定,各個根據地所建立的工農革命軍改成紅軍。除了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各地領導了多次武裝起義。在這些起義中,旗幟不僅作為精神和力量的象徵,還能有擾敵軍心的作用。
井岡山時期就有一個精彩的案例,在新老七溪嶺戰鬥中,紅二十八團連長粟裕奉命帶領全連攻打老七溪嶺的一個制高點,當攻上制高點時,全連只餘九人,此時敵人已經潰逃,於是粟裕留下六人守衛制高點,隨後帶三名戰士繼續向前進,當衝到一個山坳時,他發現這裡圍聚著一百多號敵人,敵眾我寡,危急時刻,他吹響衝鋒號,揮動旗子,敵人不敢妄動,粟裕大吼:“放下武器,你們被俘虜了!”敵人被震撼,紛紛舉手投降,這便是巧用軍旗智剿敵軍的經典案例。
但由於當時起義在各地分別進行,通訊聯絡不暢,各地武裝起義打著各種各樣的軍旗,但大多離不開鐮刀、斧頭、五角星和紅色旗面等元素。隨著紅軍的發展壯大,軍旗的統一也提上議事日程。
1930 年 4 月,中央軍委發出《關於紅軍各級軍旗的規定的通知》,正式對軍旗圖案、顏色、尺寸作出規定,同年 10 月,中央軍委頒佈《中國工農紅軍編制草案》,但受當時通訊和物質條件的限制,加之 1930 年式樣頒佈後不到一年,中央又頒佈了 1931 年軍旗式樣,因此, 1930 年式軍旗並沒有得到及時執行。
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第一十八師五十四團軍旗
1931 年 3 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頒佈了《蘇維埃和群眾團體紅軍旗幟印信式樣》,紅軍軍旗樣式有較大變化,鐮刀斧頭改為金黃色鐮刀鐵錘,五角星由白色改為金黃色,單獨置於旗幅內上角。由於新頒佈的軍旗樣式比較複雜,而當時根據地和紅軍的物質條件還不優越,《式樣》頒佈後,旗幟不能整齊劃一地全部做新,只能逐漸過渡。如此一來,就造成了紅軍軍旗交叉使用的情況。
1931 年 11 月 7 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在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毛澤東即席講話:我們甚至連國歌、國旗、國徽都來不及制定出來。這沒有什麼關係,孩子都生出來了,還怕取不出名字? 沒有國歌就唱《國際歌》,沒有國旗就暫時打紅軍的軍旗嘛。
1934年,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以國家法令的形式,對軍旗式樣進行了規定與統一,軍旗,為紅色底子,中為黃色交叉的鐮刀與錘子,右角上有黃色的五角星。旗柄為白色。同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途中使用的是便是這個樣式的旗幟。鮮紅的旗幟奔騰著百萬將士的鮮血,演繹著一幕幕威武雄壯的軍旗傳奇。
在長征中的烏蒙迴旋戰中,紅二、六軍團曾大插紅旗,唱了一出“空城計”。1936年3月13日晚上,賀龍、任弼時、關嚮應等軍團的領導人,分析了紅軍面臨著給養匱乏、部隊疲憊的嚴峻形勢,部隊決定從敵人結合部向西北方向突圍,3月14日,將士們將紅旗遍插到樹林上,又在陣地佈滿了稻草人,而後迎著敵人的來路,靜悄悄地鑽過了敵人兩縱隊的夾縫,最終跳出了包圍圈,直到兩日後,敵人才知道陣地上的紅旗是紅軍布的疑兵,中了“空城計”。
1935 年 10 月,紅一方面軍勝利完成了長征,到達陝北根據地。根據瓦窯堡會議決議,1936年 2 月,紅一方面軍以“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的名義東征,向華北地區發展。
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軍旗
由資料圖可以看出,“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軍旗基本式樣同於 1931 年式紅軍軍旗,旗的右上角為五星、中間為交叉的鐮刀和斧頭(不是錘子),只是旗褲上註明的部隊番號改為“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這也是紅軍的最後一面軍旗。
“八一”軍旗的誕生
隨著解放戰爭的高歌猛進,使用新的軍旗的事宜便提到了中共中央的議事日程上,中共中央向全軍徵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設計圖案,全軍上下聽令景從,先後報送近 500 多份應徵圖案。設計小組預選出 30 多種方案製成“樣旗”。毛澤東、劉少奇、朱德等領導同志看了“樣旗”後,都認可了軍旗用紅底、旗上有五角星,象徵人民解放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毛澤東還說:“軍旗上要有‘八一’兩字,表示南昌起義是建軍的日子。”
1949年3 月 13 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關於軍旗的決議》規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應為紅底,加五角星,“八一”二字。
1949年3 月 13 日,毛澤東草擬《二中全會關於軍旗的決議》
1949年6月15日開幕的新政協籌備會議上,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的名義,正式釋出了《公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軍徽樣式》的命令,當天,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把人民解放軍的軍旗插遍全中國》的社論中說: “人們看到人民解放軍的軍旗和軍徽,就會想到它所走過的曲折的道路,想到人民革命力量必然獲得最後勝利的真理。”從此,中國人民解放軍有了自己統一的軍旗。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樣式
1986 年 10 月 1 日,三軍儀仗隊採用八一軍旗
在戰爭年代,這面鮮紅的軍旗,指引著我軍將士將光榮的旗幟飄揚在中國的漫山遍野,它曾鼓舞億萬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勝利完成偉大革命戰爭,它見證了人民軍隊的光榮與夢想。從鐮刀斧頭到八一金星,它在萬里長征中錘鍊筋骨,從小米步槍到陸海空天,它成為漫卷於長空中神聖的信仰,從保家衛國到走向世界,軍旗獵獵,迸發無上榮光。
參考文獻:
1、徐平.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的歷史演變[J].炎黃春秋,2018
2、姜廷玉.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的歷史演變 [J].軍事歷史,2017
3、CCTV.《百戰經典》紅色印記·軍旗飄揚[EB/OL]. http://tv.cctv.com/2019/03/23/VIDETH87nfKfviq1nVE1XOSG190323.shtml?spm=C52346.P75408450116.E76863300214.55,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