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北方,驕陽似火,外場的天空,天高雲淡。這裡既是安靜的,也是熱鬧的。這裡沒有喧囂的商業街,沒有熱鬧的家長裡短,但飛機的轟鳴聲可以持續到凌晨2時。這裡沒有節假日,沒有休息日,但只要按要求優質高效完成任務,我們內心就是安定的。
7月6日,是我作為航空工業洪都外場臨時黨支部書記來外場的第120天,除了剛到外場時進行隔離的14天之外,每一天我都和外場保障隊待在一起,每一天大家都在專注細緻的工作,為守住任務的節點、為讓客戶滿意而奮力拼搏。在這裡,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航空報國初心、航空強國使命。在這裡,這群可愛的人生動地演繹了航空人“忠誠奉獻、逐夢藍天”的精神內涵。
受疫情的影響,今年的外場工作出現了更多困難,尤其是增派人手極為困難,導致現有人員的工作任務不斷加碼,但是大家沒有任何怨言,因為大家都知道在這個特殊時期需要全國人民上下一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和復工復產。作為黨支部的一員,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去,是我們對組織的莊嚴承諾。
“再累也要保證完成任務!”
設計員周長明是外場臨時黨支部任命的跟飛組技術負責人,跟飛組由洪都650所、試飛站、客戶服務部相關人員組成。1990年出生的他已是跟飛組中比較年長的了,跟飛組平均年齡29歲。每次飛行,他們需要提前2小時入場,必須等所有空勤地勤都撤了以後才能出場,遇到夜航一天就要工作十幾小時,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一會。他們說剛來時感到壓力巨大,不是因為超長的工作時間,而是來自客戶的層層追問——“這個問題什麼原因造成的?影不影響飛行?今天必須拿出解決方案。”一邊要直面客戶的急切心情,一邊是處理飛機複雜系統的嚴謹性,夾在其中的壓力使年輕的設計員們迅速成長。在跟飛的間隙,他們還要指導工人們進行改裝,在這裡他們與工人的聯絡比在“家裡”(外場人習慣把公司稱為家裡)更直接、更緊密,更容易從工人師傅們那裡汲取實踐出來的智慧,並將之融入到今後的設計理念中。“優秀的設計師都應該來外場歷練,拼盡全力,成長才能更加迅速。”——他們常常在艱苦的工作中這樣勉勵自己。
客戶服務部曾俊傑除卻在國外進行客戶服務保障的經歷,這已經是第二次在國內開展外場保障工作。他負責備件管理工作,除了與客戶、保障團隊、生產廠家對接,他每天會蹲守跟飛現場。夜航的那段時間,他也一直在現場協調解決的各項問題。有一天凌晨2點鐘,洪都商網外場工作群裡發來了一條日報,這是剛剛結束夜航工作,曾俊傑對一天工作的總結匯報,以便讓洪都公司領導及相關人員及時瞭解外場資訊,並作出相應的反映,快速解決外場問題,滿足客戶需求。
那幾日是跨晝夜飛行,當然,通電通壓、試車、排故等,試飛站地勤保障人員的忙碌可見一斑。當飛機發動機轟鳴聲在高空響起,他們心裡都是美滋滋的,“累是真的累,但當問題解決的時候,任務完成的時候,我們會格外的開心,這是我們能力和責任心的體現!”
“我們代表的是航空工業!”
軍械工黃同福2月中旬解除隔離之後至今一直在連軸轉,不是在定檢就是在改裝。他是洪都勞模,總能將活幹出新高度,經常被客戶視作樣板標杆,經常聽到客戶說:“不錯,其他的都照這個樣子弄。”他的一雙大手因為要在狹小的空間裡“閃轉騰挪、飛針走線”而佈滿擦痕。“在外場,我們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而是航空工業的形象,所以每件事要做得更好,讓客戶滿意!”黃師傅的專業專注,時常受到客戶的好評。
電氣儀表安試工朱冰茹和黃師傅是搭檔,勤勞、堅韌,她的工作時常需要兩三個小時蹲在一個狹小的空間,有時候甚至只能以跪姿才能堅持下來,但即便是這樣,在連續工作了7周的情況下,也從來沒有聽到她一句抱怨的話。她說來外場就要安心工作,一有時間就抓緊休息,保證精神滿滿地迎接後面的工作。
1992年出生的飛機鈑鉚工人薛惠榮主要負責前起改裝,是個話不多、手裡能出活的小夥,26歲時他就評上了江西省“洪城技師”。他吃苦耐勞,即便是已經連續奮戰了7周,量、鑽、鉚、銑、磨,依然神采奕奕。在工作之餘,他也沒忘記提升自己,透過外場臨時黨支部從洪都找來高階技師考試的學習資料。他說外場的工作因為時間緊,比在企業內工作強度要大很多,但客戶飛行任務也十分緊張,必須保住節點。每當天上有飛機轟鳴,他總是習慣抬頭看一下,當看到剛改裝交付不久的飛機在進行飛行訓練時,他心裡滿滿都是欣慰和自豪。
這支30多號人的外場保障團隊,每一個人都是平凡的普通人,在國內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在媒體聚焦馳援湖北的“最美逆行者”時,他們選擇了服從安排,悄然奔赴國防建設需要的地方。他們抗住壓力,時刻高標準要求自己,優質高效完成每一個任務,他們說,“因為我們不僅僅是保障人員,我們還是洪都人,還是航空人。”
我為這支隊伍感到自豪,為自己身為航空人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