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俏,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金融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證監會第十七屆發審委委員,國家發展改革委“十四五”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他主導建立了“光華思想力”平臺,聚焦研究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商業前沿實踐的重大關鍵問題,產生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於2013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獎。
5月的北大,迎來了122週年校慶。作為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比往常更加忙碌。在北大,他執掌著這所“高考狀元最多的學院”,是深受學生歡迎的明星教授;出北大,他曾任中國證監會發審委員會委員,為上市公司治理與資本市場制度建設“把脈”;閒暇時,他愛好文學和電影,常常口出金句,還出版了影評隨筆集。
然而,這些不同的角色在他身上並不衝突,正如劉俏所說,“光華精神中那種直透事物本質的力量,那種思想至上的獨特氣質,乃至悲天憫人的情懷,陪伴著光華人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不斷創新、追求卓越”。
研究紮根中國的“真問題”
2000年,從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畢業後,劉俏憑藉出眾的學術能力,獲得香港大學終身教職。在香港,要取得終身教職並不容易。然而,2010年底,劉俏毅然加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
“今天看來,回到北大是個非常正確的選擇。”劉俏說,他希望做一些更貼近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的研究。儘管香港高校學術氛圍很好,但學者們關心的問題,更多的是從理論到理論。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波瀾壯闊,但也有大量新的問題和挑戰撲面而來,今天的世界更是“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學家有責任去回應這些時代問題,認清中國管理與經濟研究遇到的真正挑戰,併為未來的改革尋找方向和答案,光華管理學院是實現這一理想最好的選擇。
2017年1月,“70後”劉俏成為繼厲以寧、吳志攀、張維迎、蔡洪濱之後,光華管理學院第五任院長。作為中國最早設立工商管理專業的學術重鎮之一,北大光華管理學院與中國經濟社會發生的深刻變革同步,今天已經成為本土商學教育的一面旗幟。執掌這樣一所令人矚目的學院,劉俏面臨的挑戰與壓力可想而知。這種挑戰不僅來自如何實現從管理自己,向管理一個擁有110多名教職人員的學院轉變,更來自於在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情況下,如何在厲以寧教授等為代表的前輩基礎上,把北大光華帶到一個新高度。
上任之初,劉俏便提出,“希望用10年時間,把光華變成中國的世界級商學院”。之所以強調“中國”二字,一方面是因為光華在地理位置上立足於中國,與北大的家國情懷緊密相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光華長期以來的研究取向,紮根中國、研究“真問題”,去揭示中國管理智慧,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做服務社會的經濟管理研究。
在劉俏看來,學術研究不能侷限於“屠龍術”“鍊金術”,這樣的研究只是個案經驗的延展和放大,缺乏普遍的理論解釋能力。當下經濟學、管理學在基礎研究方面還相對滯後,對一些重大經濟問題、商業規律缺乏系統研究,特別是基於科學、理性正規化的研究,因此要摒棄缺乏形式邏輯與實證證據的“新概念”,以及林林總總、質量不一的“思想泡沫”。
那麼,什麼才是紮根中國的“真問題”?他說,這樣的問題一定是緊緊圍繞中國經濟與商業實踐開展研究,能夠提供政策建議和諮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是能夠透過研究市場規律與趨勢,服務企業成長髮展;也是能夠講好中國故事,支撐中國實踐,貢獻中國方案的。這些“真問題”,亟待學者以嚴肅的學術研究去破題,以嚴謹的科學方法去論證、梳理。
培養獨具精神氣質的管理人才
1983年,中國大學首次設立了有關管理學的專業,1992年設立工商管理碩士(MBA),2002年高階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獲得批准。隨著經濟騰飛、創新創業活動蓬勃開展,在今天的中國,管理知識、管理理論越來越普及,人們對“好的商學教育”的渴求也越來越強烈。
“歷經40多年改革開放,今天我們面臨的內外部環境都發生了深刻變革,需要我們建立起對經濟規律的敬畏之心,需要企業家迴歸到商業本質,重新思考企業的使命和目標,培養快速學習的能力,深刻洞察技術變革的趨勢及它們對商業的影響,把握新的商業思想與商業模式所帶來的衝擊並果斷做出回應;也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思考、再出發,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商學教育與商學院的價值就更顯珍貴。”劉俏說。
在多年教學與管理實踐中,劉俏認識到,目前商學教育已走到一個非常關鍵的時間節點,許多商學院輸出的管理人才與市場、企業的期待仍存在一定距離。這突出表現在,儘管經歷了系統管理學教育,在面對現實問題時,他們常常主動或被動放棄獨立思考的能力,沒有科學理性精神與批評性思維,缺乏對問題的判斷能力,盲目跟風,迷信權威。
在擔任院長之後,他明確提出,光華管理學院要培養的是“有情懷、對中國經濟現狀有理解、對市場經濟規律有敬畏之心的傑出商業領袖”。儘管人們對商業領袖的定位一直不斷變化,但他希望北京大學也好,光華管理學院也好,培養出來的人才應該具備的重要精神氣質就是做引導者,具備科學理性的精神以及不斷學習的能力。
“世界一流的商學教育包括學術、學科、學人3個維度”。近年來,在劉俏的主導下,光華管理學院延續多年形成的優良傳統,在學科結構、師資隊伍、教學體系方面大力改革創新。比如,每隔幾年,光華都會大規模調整專案和課程體系,與時俱進地吸納最新管理思想與商業實踐,他們還與沃頓、哈佛、凱洛格等100多所世界頂尖商學院建立了課程、學術、人才交流方面的深度合作。
2019年,光華在本科生中推出“未來領導者”專案,把北大學生與來自海外優秀商學院的高年級本科學生混編,以書院形式共同學習2年時間,讓學生們擁有更加開闊、包容的國際視野,加快他們成為新型全球化時代領導者的步伐。光華還推出“人工智慧與社會科學”“微觀大資料為基礎應用研究”“管理創新”3個交叉學科,以創新研究成果反哺經濟與管理教學,更好地實現“創造管理知識、培養商界領袖、推動社會進步”的使命。
同時,作為最早大規模引進海外歸國博士的本土商學院,光華吸納包容不同學術背景與經歷的教師,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創造性,鼓勵他們做有世界水平的中國學問。如今,光華111位全職教職人員中,約有80%畢業於海外名校。“正是完整的學科結構、一流的師資隊伍、豐富的教學體系,為光華培養一流的管理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撐。”劉俏說。
以“光華思想力”推動社會進步
在光華管理學院,“因思想,而光華”,是一句人人耳熟能詳的口號。但劉俏說,其實這句話前面的6個字同樣重要,那就是“因學術,而思想”。如何創造有益於中國當下乃至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商業與社會知識,進而服務國家發展與商業實踐,對於北大與光華學院來說,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為此,劉俏上任之後,以極大的熱情與精力,推動了“光華思想力”智庫平臺的建設,以課題的方式聚焦商業實踐與商學教育,以及中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與改革開放中的全域性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我們希望能夠立足新時代的中國,遵循規範的學術標準、前沿的科學方法,做具備世界水平的中國學問。”劉俏說。
從2017年起,“光華思想力”每年確立30到40個研究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國家發展戰略和經濟體制改革等諸多重要領域,形成了一批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商業前沿實踐具有啟發意義的研究成果。在國家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改革、“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試點等重要政策的推出過程中,“光華思想力”的課題成果都提供了重要學術支援。
作為一名經濟學家,劉俏始終認為,對於一個追求發展質量的經濟體而言,最好的微觀基礎就是那些能夠創造價值的企業。近年來,他先後出版了多部關於中國企業的著作。
在他看來,中國企業這些年最大的進步是規模變大了,“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的數量也超過了美國,但大不等於強,更不等於偉大。要實現從“大”到“偉大”,中國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是價值創造能力不夠。儘管規模很大,銷售收入很高,但利潤率、投資資本收益率還比較低;其次是大企業基本集中在要素領域,以資源型企業、金融企業為主,真正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企業太少。
2017年,劉俏入選了中國證監會第17屆發審委委員,這使得他能夠更直觀地觀察中國資本市場的企業與擬上市企業。“中國經濟的本質問題是經過高速增長階段之後,在工業化程序幾乎結束時,如何保持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速。”劉俏說,這是中國經濟在未來必須直面的、最重要的第一性問題。根據推動經濟增長的兩個指標投資率與投資資本收益率,如果能透過改善經濟發展的微觀基礎,湧現出一大批好企業,提高中國經濟的投資資本收益率,那麼,未來不需要太高的投資率,中國經濟就能實現高質量增長。
作為一位經濟學家,劉俏近年來最大的感悟是:中國的發展從來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或是思維框架,中國發展模式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所有問題的答案,而在於它以開放的精神、實事求是的態度,直面發展中的第一性問題,並不斷尋求以現實可行的方法去破解這些問題。無論對於中國經濟還是中國企業而言,儘管中長期面臨很多挑戰,但是依靠更加徹底、更加果斷的改革開放,制約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這些挑戰將被一一化解。劉俏與北大光華管理學院,也將繼續透過嚴肅的學術研究,扛起責任擔當、服務國家發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祝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