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解讀明朝科舉制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明朝科舉制度解讀

由 亓官天亦 釋出於 經典

解讀明朝科舉制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明朝科舉制度解讀!明朝科舉制度的影響可以分為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個部分。明朝時期,封建社會已經發展到了晚期,受世界其他國家的影響,資本主義的發展模式已經間接的傳入中國,這對當時的中國而言,是一個發展經濟的好機會。可是因為科舉制度給人們所傳授的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導致許多文人只會死記硬背,他們不僅不能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社會發展領域,還不能接受這種新的經濟思想。

明朝科舉制度圖片

同時,傳統的思想也束縛著人的天性的發展。當時很多人都比較排斥資本主義來中國發展,這種排斥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於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也直接導致了中國跟不上世界發展的步伐,逐漸落後於世界。因為科舉考試的型別的特殊性,參加考試的文人只能認真學習文學知識,因此創造性十分低下。在明朝時期,中國的科技發展遠遠低於世界的平均水平,從而使得經濟的發展也相對滯後。這是明朝科舉制度所產生的消極影響。

但科舉制度透過選拔的方式,可以將有才能的底層勞動人民挑選出來,改變他們家庭的命運。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民眾與朝廷之間的矛盾。朝廷內部領導人不再是一成不變的。每隔幾年,就會任用考試合格的文人為官,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朝堂內部腐敗的現象。透過對明朝科舉制度的影響分析,可以進一步瞭解到科舉制度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積極影響以及消極影響。

明朝科舉制度

明朝科舉制度有了一個新的發展。明朝科舉制度一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級的門檻最低,考試目的是為了從縣裡面選拔出有知識的人。這個選拔的過程叫做院視,在這個階段考試合格的學生就是秀才。

殿試圖片

第一階段的考試成績一共被分為六個等級,只有成績達到前兩等的考生才能繼續報考下一個階段的考試。在當時,考上秀才就已經有了一定的特權了,不僅可以在家鄉附近教書,而且還可以免除家中一個人的徭役。秀才見到當地縣衙裡的縣長也是不用下跪的。但秀才是不能在朝廷上任職的。

明朝科舉制度的第二個階段是鄉試,鄉試的考試範圍擴大到省,秀才都可以報考。不過鄉試並不是每年都有,這場考試隔三年才舉辦一次,在鄉試中考試透過的文人就是舉人。要是學子在鄉試中獲得一定的名次,就會有做官的機會,不過這個機會非常難得,只有朝廷上的官員去世了,官職空缺出來了,舉人才有機會接替這個職位。

明朝科舉制度的第三個階段是會試,參加會試的都是各個省的優秀學員,競爭非常激烈。透過篩選,最終大約會有300人在會試中脫穎而出。學子通過了這三個等級的考試後,便要參加殿試。殿試中的第一名便是狀元。明朝科舉制度非常嚴格,一個學子如果想要最終站在殿試的考場上,至少也要付出十多年寒窗苦讀的時間,而因為鄉試又是每三年舉辦一次,一旦落榜,考生就又要等待另一個三年。

清代科舉制度分為哪四級

在清代時期科舉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而且還要分為不同的等級,只有一層層的參加考試並獲得好的名次才有機會被任命為官員,據說當時的考試是要分為四個不同的級別的,那麼清代科舉制度分為哪四級呢?

清代科舉考試場景

關於清代科舉制度分為哪四級這個問題歷史上有著十分明確的記載,首先第一級就是參加童試,準備參加這個考試的人被人們稱為是童生,只要是成功過關的人被錄取之後就成為生員,並且還要接受教官的管理和教導,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秀才了。其中成績最為突出的人是廩生,其次分別是增生和附生。在此之後就要參加第二級的考試了,這個考試就是鄉試,一般都是每間隔三年在各地的省城進行,因為這次的考試是在秋天進行的,也被人們稱為是秋闈。秀才和生員們進行鄉試之後,成功透過的則成為舉人,在所有人中考到第一名的則是解元。

另外第三級的考試則是會試了,這是在鄉試結束之後的春季的時候進行的,所以也被人們稱為是春闈,這次的考試參加的人士只能是舉人,他們在成功透過之後成為貢士,其中考試出現的第一名就是會元。以上的三級考試所考驗的內容一般都是八股文以及詩詞等內容,四書五經佔據著比較重要的部分。而第四級考試則是殿試了,也就是由皇帝主持,貢士們進行殿試考策問,在此之後由皇帝親自點名,只要成功的就成為進士了,而其中一甲的名次分別為狀元、榜眼和探花。


科舉制度的發展歷程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皇上為選拔官員而設立的一種人才選拔方式,最初設立是在隋朝時期,隋文帝設立進士科開始的,隨著時間的流逝科舉制度也在不斷的發展,科舉制度的發展歷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起源階段,第二個階段的發展階段,第三個階段是衰退階段。

科舉制圖片

科舉制度的發展歷程是這樣的:科舉制度在隋朝時建立,為了能夠加強皇權的統治,執政者用科舉制度代替了原來的政治制度,並且開設進士科運用考試的方式來選拔官員。但是當時的體制並不完善,到了唐朝的時候科舉制度逐漸完善,被分為常科和制科兩種類別,武則天時期還曾經出現過武舉,到了宋朝科舉制度出現改革,這個時期明確了考試時間,建立了防止徇私舞弊的系統,在考試內容上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明朝時期科舉制度進入鼎盛時期,明朝時期科舉考試被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舉辦的時間是每三年一次,會試在鄉試的第二年舉行,第一名的稱呼叫做會元,這一階段的監考官一般由忠臣擔任,透過會試之後貢士要參加殿試,也是最高級別的考試,在這一過程中沒有落榜與不落榜之分,只有名次之分。科舉制發展到清朝的時候弊端越來越凸顯,八股文取士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也越來越僵化,最終科舉制度被統治者廢除。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

眾所周知,現如今的考試製度是沿襲了古代的科舉制,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呢?

科舉制圖片

關於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這個問題根據記載就知道是隋朝。熟悉中國古代史的人都知道秦朝以前國家是透過世襲制選拔人才,它的弊端在於它只不能選拔有才有抱負的平民。漢朝則是察舉制和徵辟制,透過舉薦來徵集民間優秀人才。魏晉九品中正制初期為國家廣收人才,但是後期受到貴族的阻擾,此時的人才選拔制度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但此時已有了科舉制度的萌芽。魏晉動亂之後,隋文帝楊堅統一全國,建立隋朝。國家建立了,要想它能夠執行下去,除了最高指揮官還需要眾多能人賢士,為國出謀劃策,這樣國家才能安定。但是鑑於九品中正制給國家帶來的危害,隋文帝決定以全新的制度選拔人才。

這樣,科舉制度誕生了。科舉制度就是國家組織大規模的考試以此來招募人才。科舉制度雖然是面對全國平民,但是它分為嚴格的鄉試、會試和殿試,優勝劣汰,所選拔的人才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隋朝的安定與繁榮,並且改變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雖然科舉制度始於隋朝,但是它卻是在唐朝完善的。唐朝增加了明經和進士兩科,而武則天執政期間,增加了武舉考試,自此文武雙全,人才輩出。科舉制度萌發於魏晉,產生於隋朝,定型於唐朝,從此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的人才選拔制度給中國歷史產生了極其深遠影響。

科舉制度廢除時間

科舉制度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舞臺上盤踞著一千三百多年,最終還是退出了歷史舞臺。那麼,科舉制度廢除的時間是哪年呢?

學子趕考圖

熟悉中國近代史的人都知道科舉制度廢除時間是1905年,這是歷史可以明確的時間。那麼,為什麼科舉制度是在20世紀初廢除呢?因為科舉制度為國家建設網羅了許多人才,而且存在一千三百多年,卻在這個時期被廢除,橫向縱觀世界歷史比較,科舉制在20世紀初被廢除,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放眼看世界,十七八世紀,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在,再加之資本主義啟蒙思想的傳播,西方眾多國家前後進行暴力革命建立君主立憲制或者資本主義共和制,先進的統治階級促進社會進步。同時改良後的蒸汽機的催化下,許多國家或多或少,或早或遲著都進行了工業革命。這些國家相繼成為了世界霸主。

然而縱觀這時候的中國,由於明朝末年倭寇在我國東南沿海橫行霸道,極大程度上影響了明朝的安定,間接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因此清政府在成立初期就實習了閉關鎖國政策,長期的閉關鎖國導致中國嚴重落後於世界文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和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再加八股取仕的科舉制度,缺乏思考與創新,這些都嚴重阻礙了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

種種原因導致19世紀40年代,國門被迫開啟,清政府腐敗無能,與列強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民族危機日益加重。這時期的有識之士認識到,要想挽救國家,拯救民族,必須要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因此,此時的科舉制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了。並最終在1905年,廢除了在歷史舞臺中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