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被尊稱為儒家的“亞聖”,是儒家學派中除了孔子之外最有成就的人,孟子作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以及文學家,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孟子的成就很大
孟子首先將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升格為政治領域內的“仁政”思想,使得儒家在政治上也有了清晰的主張,不再單純的只是思想領域內的學術團體,而是將儒家學派及其弟子作為一個政治集團而存在,後來的讀書人為了科舉高中,讀書做官都要學習儒家經典,都是儒家的傳人,可以說儒家學派已經成為中國政壇上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孟子的第二個成就就是他的民本思想,在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當人類社會還處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度的階段,孟子就已經有了樸素的民本主義思想,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因為當時的社會就是弱肉強食,大國兼併小國,是強者稱霸的時期,人人都想著如何戰勝別人,奴役別人,並把這些當做是成就的標誌,根本就不會想著如何為百姓造福。所以孟子的思想在當時不被採納,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漸漸證明了孟子的正確,所以後來統治者為了安撫人心,鞏固統治,紛紛推出各種舉措來減輕人們的負擔,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過“君為水,民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代表。
此外孟子還豐富了我們的語言範圍,他創造出很多成語和名言,至今還在被我們所用,成為我們日常使用的俗語。
孟子的思想主張
相信朋友們對孟子都不是很陌生,不管是從教學課本上,還是從文言故事裡。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孟子的思想主張。嚴格的說,孟子是孔子的後世弟子,當然作為孔子的弟子他傳播的也是儒家的思想精髓。
孟子畫像
作為儒家思想的主要人物,孟子無論是政治思想還是社會地位在戰國時都是深有影響的,孟子對當時最主要的影響就是關於仁政的思想主張,戰國時期孟子曾遊歷於各個國家,遊說推行自己的思想和主張,這對於當時戰亂頻繁的時代具有深遠的意義。
孟子在人性,社會觀點,仁政,禮儀,民本,價值觀等多個方面都有不同的思想主張。在人性方面,孟子的思想主張是仁善,與人為善,主張每個人都有自己天生的品德,要求人們多注意檢討自身;在社會和政治觀點上,同樣是仁政治理天下,讓王者一定要仁義治國,重視人民的自身意願;在民本方面,它的思想是注重民心所向,主張得民心者得天下;價值觀方面更是強調自己的一言一行,主張禮儀來約束自己的言行。
孟子的家鄉是現在的山東,他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同時也是世界人學習的榜樣,他的思想影響了後世的很多的人物和國家,他將儒家的思想傳播久遠,對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起到推動的作用,世人都稱他為“亞聖”,並建“亞聖廟”供後世人敬仰。
孟子的著作
孟子,名軻,字子輿,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孔子儒家學派的繼承和發揚者,被後世人稱為“亞聖”。他的著作《孟子》是由孟子其本人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彙編而成。
四書五經之一《孟子》
《孟子》一書約創作於公元前250年至150年,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為“四書”。據稱,《孟子》一書是“四書五經”中部頭最大的一部,約有三萬五千多字,共計286章。根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孟子》原著有十一篇,現僅存七篇十四卷。
孟子主要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學成後,他像孔子一樣,遊說當時的列國,他主要到過樑、齊、宋、魯等國。在遊說中,他試圖推行儒家的政治思想,實現他的“仁政”的政治理論。他在齊國當了一段時間的齊宣王的客卿,但他的政治意圖,卻沒有被齊宣王採用。孟子回到家鄉,聚眾講學,成書立說。
一開始,《孟子》一書並沒有被列入“經書”的行列。直到五代時期,後蜀的孟昶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孟子》也在其中,這是《孟子》最早被列入經書的開始。宋朝時期,宋太宗又翻刻了十一經。到了南宋孝宗皇帝時,當時的大儒朱熹把《孟子》正式編入“四書”的行列,從此,《孟子》有了一個新的高度。明清時期,《孟子》已經是科舉考試的必考內容了,相當於現在的教科書。
孟子三樂
孟子三樂說的是在《孟子》一書中,孟子提到君子有三種快樂的一段話。原文如下: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
孟子三樂
第一樂,指的是親情。父母健在,兄弟沒有病患,一家人和睦團圓,對於孟子來說是一種快樂。他教育子女應懂得感恩父母,珍惜親情。
第二樂,指的是孟子的為人處事的態度,他告訴人們做人應該正直坦蕩,對得起天地和身邊的人。
第三樂,指的是孟子的教育態度,得到優秀的人才並教育他們。如果能遇上這樣的人才,孟子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全部傳授給他們,也是一種快樂。
初見孟子三樂,實在不算要求太高。但是細細品味,卻實在難得。這些平常的要求,看似樸素,可你一旦失去,生活便如履薄冰。試想一下,如果父母不在,你孑然一人活在這個世上,沒有兄弟親人,孤苦無依,那何來快樂可言?如果平日裡做了許多虧心事,每天怕被人上門尋仇,活在惴惴不安之中,又何來快樂可言?如果你滿腹才華,卻得不到好的傳人,只能把自己的才華隨著生命的失去,埋進土裡。又何來快樂?
往往純樸的都是真摯的,而真摯的卻是最珍貴的。孟子三樂表現了孟子為人的一種態度,也閃爍著其博學智慧的光芒。
孟子被稱為什麼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山東省鄒國人。他自小家境貧寒,是孔子之孫子思的再傳弟子,也就是說,是孔子的第四代弟子。因他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其成就僅次於“聖人”孔子,所以被後人稱為“亞聖”。而他們的學說,也被稱為“孔孟之道”。
孟子雕像
孟子曾和孔子一樣,帶領門人周遊各國進行遊說。但他的學說並沒有被當時的各國國君所接受,隱退後,他和弟子公孫丑等人一起著書立說。去世後,他的弟子把他生前的言論編著成《孟子》。《孟子》也稱為了儒家學說的經書之一。
而其實,在宋代以前,孟子的地位並不高。唐代的時候,韓愈把孟子列為儒家學派孔子最正宗的繼承者。從此開始,孟子的地位便逐漸提高了。在北宋神宗時期,《孟子》一書的內容,首次稱為科舉考試的科目之一。元豐六年,孟子被當時的朝廷封為“鄒國公”,第二年就配祀孔廟。南宋時期,大儒朱熹把《孟子》和《論語》、《大學》、《中庸》一起列為“四書”。元代至順元年,孟子首次被加封為“亞聖公”,從此以後,人們就開始稱他為“亞聖”,他的地位已經凌駕於儒家企圖聖人之上,且僅次於孔子。明清時期,根據官方規定,《孟子》一書的內容也成為了科舉考試的必考內容之一。明朝景泰年間,朝廷封孟子的後裔為翰林院五經博士,且世襲罔替。直到民國時期,改為了奉祀官。
對孟子的評價
南宋時期的大儒朱熹、程頤對於先聖孟子的評價,都認為:自從孟子之後,中國就再也沒有可以繼承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了。是故才有堯傳舜,舜傳禹,禹傳湯,湯傳周公,周公傳孔,孔傳孟的說法。而他們認為,孟子之後儒家就再也得不到真傳了。而到了後世,東漢時期的趙岐對孟子的評價就更高,他認為,《孟子》一書保羅永珍,是一部經典中的經典,足可以和聖人孔子相比,所以,他就把孟子成為“亞聖”。這也是孟子被稱亞聖的最早說法。
孟子畫像
其實,說點實在的,這些都是後人給予孟子的評價,先秦之前,根本就沒有儒家這一說。當時人們信奉的,都是“黃老之術”。其中,黃指的是皇帝,老指的是老子,也就是說,先秦之前,人們信奉的都是道教。所以也就沒有了三皇五帝各代相傳的儒家道德之說了。
但是在後世,人們對於孟子的評價還是挺高的,甚至已經超越了諸子百家,僅次於孔子。孟子提出的政治觀點“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說法,在他所處的戰國時代,有著一定的先進性。他在竭力維護封建主義的統治和社會的安定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
而孟子對於人性方面的思想,也頗具有前驅性。他認為,人形本善,只是後天的影響才讓人有了善惡之分。所以他一直堅持“捨生取義”的說法,他和孔子一樣,認為老百姓應該遵守禮制,才能讓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