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以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一直為世人津津樂道,不少人都在為馬謖忿忿不平,他們的理由無非就是諸葛亮不通用人之道,沒有惜才之心,為何不能令馬謖戴罪立功、將功贖罪云云。
但是,筆者在仔細查證三國史料之後得出了一個從未引起人們重視的結論:馬謖必須死,斬馬謖是諸葛亮在對抗蜀漢政權內部敵對勢力時採取的自保手段。有人可能覺得匪夷所思,他們會想劉備死後諸葛不就是蜀漢政權的擎天之柱嗎,怎麼會有敵對勢力,怎麼還需要自保呢?不急,聽筆者慢慢道來。
一、街亭之戰的經過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街亭之戰的始末,真正的歷史跟影視劇劇情還是有所出入的。諸葛亮一共發動了了5次北伐戰爭,其中對魏國威脅最大的就是第一次,偏偏因為街亭之戰導致蜀軍功敗垂成。
從下圖可以看出,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爭的進過是這樣的:一方面,趙雲、鄧芝率軍從斜谷道北進,與曹真對峙;另一方面諸葛亮親自率軍出祁山,進攻隴右諸郡。他的戰略意圖非常明顯,就是讓趙雲牽制魏軍主力,他自己佔據岐山,切斷長安方面與隴右各郡的聯絡,進而全面佔領涼州。對蜀軍來講,涼州的戰略價值十分重大,因為涼州盛產良馬,只要諸葛亮在涼州站穩腳跟就可以組建一支強大的騎兵軍團,居高臨下直指長安,對魏國造成致命威脅。
本來這是一次非常完美的聲東擊西戰法,等到魏軍反應過來的時候,諸葛亮已經成功佔領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這時魏明帝曹睿親赴長安督戰,張郃率軍進攻街亭,與馬謖交戰。根據《三國志·王平傳》記載,馬謖率軍到達街亭之後,放棄水源,上山紮營,我推測他可能是想要效仿韓信背水一戰的典故,置之死地而後生,居高臨下,勢如破竹,最後畢其功於一役,這種策略對一般的敵人也許能奏效,可偏偏他的敵人是張郃,身經百戰的名將、魏國的三朝元老張郃。根據《三國志·張郃傳》記載:“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張郃的做法相當老辣,就是四面圍定、切斷水源,待蜀軍疲軟後給予致命一擊。
二、街亭之戰的後果
街亭失守使得諸葛亮最初的戰略構想被完全打亂,因為張郃佔領街亭之後,蜀軍就被分為兩截,北方的安定郡已成孤城;而且,更加危險的是,街亭位於隴右五郡的中心,來自長安的魏軍主力可以從這裡迅速支援隴右,為了避免更大的軍事損失,諸葛亮只能迅速撤退。民間傳說中一直有諸葛亮擺空城計嚇走司馬懿的故事,這一事件是否屬實有待考證,就算它是真的也不可能記載在《三國志》當中,畢竟人家陳壽生活在晉朝,他撰寫的史書絕對不允許出現有損司馬懿形象的內容。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魏軍追擊給蜀軍造成了很大的軍事損失,我們可以在《三國志·張郃傳》中找到佐證:“南安、天水、安定郡反應亮,郃皆破平之。”這是諸葛亮五次北伐戰爭中唯一的一次大敗,其餘幾次雖然沒有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但好歹都能全身而退。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戰敗,那麼戰敗的責任到底應該由誰來承擔呢?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馬謖的責任,戰敗肯定是有罪的,但是罪不至死,畢竟敗給張郃不丟人。馬謖最大的問題在於抗命,《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邰所破。”從這裡可以看出馬謖違背了主帥的戰略部署。戰場抗命,這是為將者大忌,如果取勝那還好說,一旦戰敗,必然是死罪。
我們再來看看諸葛亮最後是怎樣進行戰後獎罰的,根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返回漢中之後迅速處死了馬謖,然後返回成都向蜀後主劉禪上表乞罪,言辭懇切,令人涕下。最後,諸葛亮自貶三等,任右將軍,行丞相事,總統如前。此外,包括趙雲在內的其他北伐主要將官一律貶官。這個結果看起來似乎是很公平,但是,請注意諸葛亮僅僅只是被貶官而已,並沒有被削權,國家大事還是他說了算,那這就相當於沒有處罰嘛。
大家細想,不管怎麼說,諸葛亮作為北伐戰爭的總指揮,一定要對戰敗承擔責任的,為什麼最後他受到的處罰如此不痛不癢。原因很簡單,因為劉禪和諸葛亮都已經預設馬謖才是戰敗的罪魁禍首。假如馬謖不死,戰敗的鍋就只能讓諸葛亮來背了。那麼諸葛亮為了給劉禪一個交代,自貶三等肯定是不夠的,至少要交出帶兵之權。所以我說斬馬謖是諸葛亮棄車保帥的一種手段。
有人會說,諸葛亮是蜀漢政權的實際統治者,所有事情都是他說了算,沒有人能逼他交權,那是他們太高估蜀漢政權的內部團結了。
三、蜀漢政權的內部矛盾
蜀漢政權內部並非大家想的那樣團結,劉備建國之後,蜀漢臣子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陣營:一是以趙雲、張飛為代表的劉備舊部,此處稱為元老系;二是以諸葛亮為代表荊州士族,此處稱為荊州系;三是以李嚴、黃權為代表的劉璋舊部,此處稱為益州系。其中元老系和荊州系是劉備的心腹,益州不是他們的家鄉,他們的核心利益訴求是逐鹿中原、統一天下。但是益州系就不同了,他們要麼是益州本地人,要麼就是跟劉璋在益州生活了很久,益州就相當於他們的家鄉,他們不想成天打打殺殺,他們的核心利益訴求就是偏安一隅,在益州過自己的小日子。劉備在位的時候,這三個利益集團的矛盾並不激烈,因為他們全部都服從劉備的絕對權威。這一點,從劉備東征就可以看出來,即便有人反對,但是劉備一道嚴旨擲下,數萬蜀軍還是能夠一路東進打孫權。
但是,劉備死後,原來的那種微妙平衡就被打破了。一方面,元老系的重臣逐漸凋零,張飛、馬超、黃忠等人盡皆去世,簡雍、孫乾漸入老境,趙雲跟諸葛亮的關係又非常密切,因此元老系基本上就加入了荊州系;另一方面,大量益州本地士族湧入了蜀漢朝堂,因為跟劉璋舊部有著共同的利益訴求,他們就順理成章地抱成團,益州系的力量也變得強大了。劉備死後把軍國大全交給了諸葛亮,但同時又指定李嚴為副,兩人的在軍事上的分工就是諸葛亮負責対魏作戰,李嚴負責防禦吳國,以及此時荊州系和益州系尚能分庭抗禮。
這種狀態沒有持續多久,諸葛亮就跟孫權講和了,蜀漢東線的軍事壓力基本消失,李嚴的地位嚴重下滑,基本上喪失了兵權,那麼李嚴對諸葛亮肯定是有怨懟之意的。再加上後來諸葛亮平定南中,功勳卓著,荊州系已經在和益州系的競爭越來越佔上風。但是諸葛亮此時並沒有完全掌控蜀國的朝政,《三國志》就記載過李嚴不服從諸葛亮安排的故事。
四、棄車保帥是無奈之舉
最後即便益州系百般不願,但是收復中原畢竟是劉備的遺願,所以諸葛亮還是順利地開始了北伐戰爭。偏偏這次戰爭因為諸葛亮用人不當而戰敗了,而且李嚴曾經策反孟達,給北伐軍爭取到了極大的軍事優勢,雖然最後孟達事敗,但是李嚴肯定是有功的。那麼此時,李嚴會怎麼做,他肯定會想盡辦法追究諸葛亮的責任,削去他的兵權,取代他的地位,再不濟也要否定諸葛亮的北伐國策。
所以說,第一次北伐戰爭失敗之後,諸葛亮在國內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李嚴不會輕易放過他。如果馬謖不死,那就基本上沒有人因為戰敗而收到實質性的懲罰,一場戰爭難道就跟鬧著玩兒一樣嗎?顯然不可能,所有諸葛亮只能棄車保帥,用馬謖的死來讓李嚴閉嘴,進而保住自己手中的兵權。
到這裡,這件事情還沒有結束,《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在後面的幾次北伐戰爭中打了幾場勝仗,劉禪給他下了一道聖旨:“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耀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徵,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鎮兇暴,功勳顯然……今復君丞相,君其勿辭。”劉禪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說街亭之役是馬謖的責任,諸葛亮沒必要因此而自責,然後歷數諸葛亮北伐取得的各項戰果讓他官復原職。由此可見,斬馬謖不僅能夠保住諸葛亮手中的權力,也為將來讓他官復原職找了個臺階下,這就是棄車保帥。
所以說,從蜀軍敗退的那一刻開始,馬謖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不管諸葛亮是有意如此還是被逼無奈,馬謖都終將淪為這場政治博弈的犧牲品。政治就是一場豪賭,它殘酷的地方就在於,不管你想不想,願不願意,你都必須下注,一旦下注就得願賭服輸。參考文獻:《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