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的隱秘角落,被發現了!“上天入地”看故宮!

故宮有許多隱秘角落,無論是神秘的未開放區,還是開放區的幽深處,都成為故宮魅力的一部分。最近播出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帶著觀眾“上天入地”看故宮:爬上皇極殿房頂除草,賞鑑養心殿的貝殼瓦片,俯視太和殿前身的地基……今天,一起換上特殊視角,探索故宮的隱秘角落。

故宮的隱秘角落,被發現了!“上天入地”看故宮!

這是家喻戶曉的故宮,

也是人們無法完全看透的故宮。

修繕、保護和研究故宮建築,

能多發現一些未知。

我們的“微遊覽”,

從“挖開”太和殿開始——

第一站

“挖開”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明清兩代皇帝舉行大典的場所,也是故宮中最高大的建築。這樣一座宮殿,地下建築必須厚重堅實。如今,想直接瞭解太和殿的地下建築,很難。畢竟我們無法大規模挖開太和殿,瞭解地下的“隱秘角落”。

不過,我們可以前往千里之外的安徽鳳陽,探尋紫禁城的最初模板。

鳳陽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故鄉。稱帝第二年,朱元璋決定在自己的老家,修建明中都。中都的營建不僅工程浩大,而且極盡奢華壯麗。明中都遺址,將當時的建築秘密埋藏下來,展示了明初宮殿“土作”工藝的最高標準。

明中都的最核心建築,是紫禁城太和殿的前身。這裡的臺基為層層碎石、夯土澆築而成,僅挖掘出來的部分,就各有18層之多。這一“土作”工藝被紫禁城沿用,並進一步最佳化。太和殿的地下風景,可以由此展開推想。

第二站

上皇極殿房頂除草去

第一站帶你“入地”,第二站帶你“上天”。

由太和殿往東北方向走,我們來到皇極殿。皇極殿是乾隆帝仿照太和殿打造而成,作為自己退休後的居所。

有人傳說,故宮的房頂不落鳥、不長草。但傳說只是傳說。草木的種子,或是隨風飄揚,或者隨著鳥類糞便從天而降,一旦落到瓦縫生根,足以摧毀木構宮殿的防水系統。

在清代內務府的記載中,每年春秋兩季,紫禁城都要組織專人飛簷走壁除草。有趣的是,不同宮殿的頂上,常常會生長出特定品種的草木。乾隆或許不知道,皇極殿的屋頂,是地黃生長的沃土。

如今,上房除草,是故宮日常維護的必行之事。

第三站

圍觀延禧宮的德國瓷磚

從皇極殿的房頂下來,我們來到毗鄰的延禧宮。延禧宮屬於東六宮之一,來過這裡的遊客,一定對西洋建築風格的靈沼軒印象深刻。

1908年,清朝開始修建靈沼軒,未完工,清帝國已灰飛煙滅。如果當時這座建築完成,或許今天我們在延禧宮遊覽時,會看到中國最早的水族館。

水族館看不成,只好看看這裡遺留的建築材料。在靈沼軒留下來的建築材料中,有一組瓷磚,來自遙遠的德國。

根據瓷磚上的商標文案,研究人員發現,一家初創於1740年代的德國陶瓷企業,生產了這批瓷磚。這家企業今天仍在營業。

100多年前,這些印有精美花紋的瓷磚,漂洋過海,被運送到遙遠的中國皇宮,鋪裝在這座西洋水殿中,成為東西方交流的小小見證。

第四站

賞鑑養心殿的貝殼瓦片

由延禧宮出來向西走,我們去往養心殿,來看一種特殊的建築材料。

1毫米的厚度,如冰糖般半透,反光時具有珍珠般光澤,切割起來質地堅硬卻極易分層。如果不告訴你,你能發現,這是一種瓦片嗎?

走遍故宮,這種特殊的瓦片,只出現在養心殿正殿後簷這一個地方。很長時間以來,大家以為,它們大概就是由某種特殊的雲母片製作而成。

2018年9月,養心殿大修正式開工。藉著這次大修的機會,人們拆下這些瓦片拿去研究,才發現這並非雲母,而是一種名叫“海月”的貝殼。

養心殿正殿後簷,也是目前北京發現的唯一一處,正在使用貝殼當瓦片的建築。這種曾經流行於我國東南沿海的窗貝,是如何走進皇宮內院的?專家仍在尋找答案。

第五站

解密養心殿透風磚

欣賞了貝殼製作的瓦片,先彆著急離開養心殿。看看一塊曾經發現秘密的透風磚。

透風磚,是古代匠人的一個精巧發明。鏤空的磚雕能夠通風,幫助包裹在牆體裡的木頭立柱,及時排出溼氣,降低朽壞的可能性。

2019年1月,養心殿西配殿的一塊透風磚,給故宮博物院送來了一份特殊禮物。工作人員在勘察這塊透風磚時,在塵土中,發現一個捲成細筒的黃色卷軸。

那是一張100多年前的戲折,記錄了清代中晚期,一次宮廷新年戲曲演出的節目單和演員表。

誰把戲折捲成小細筒,塞進透風磚?這已經很難查明。那個人一定沒想到,這張戲折如同一個漂流瓶,百餘年後被後人找到,視若珍寶。

第六站

聽聽長春宮的彩畫故事

從養心殿出來向西走,來到西六宮之一的長春宮。在這裡,乾隆與富察皇后的愛情故事,已經家喻戶曉。

但在愛情故事之外,長春宮留在屋頂房簷上的彩畫,也是一道不容忽視的風景。如今長春宮留下的彩畫,是慈禧在這裡居住時,特地重新繪製的。

和瓦片一樣,彩畫同樣可以阻斷風雨的侵蝕,起到保護木質結構的作用。皇宮裡的這些房子,也被彩畫裝點了一層“美顏”。逛故宮時,你仔仔細細看過這些“美顏”嗎?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上,故宮古建部特意複製了長春宮的一幅遊廊彩畫,用以展現清代晚期紫禁城的新變化。

如今,古建部一直按照傳統工藝,繪製和儲存具有代表性的彩畫小樣。相比於照相複製,繪製彩畫小樣,雖然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但能保留豐富的工藝資訊。這是古建彩畫研究與保護,一個不可替代的步驟。

第七站

搶救玄穹門門梁

最後一站,我們來到玄穹寶殿。許多遊客,對這個緊鄰景陽宮的宮殿比較陌生。因為這裡仍是未開放區域。

玄穹寶殿,是明清兩代皇宮舉行道教活動的場所。玄穹門是通往這座宮殿的最後一道守衛。在漫長時間侵蝕下,它已經不再堅固。

玄穹門的問題,出在一根糟朽的木樑上。如今,面對糟朽的木構件,古建修繕人員常常陷入兩難。從功能角度看,完全採用新木材,受力能力肯定更加優秀,但從文物保護角度看,則需要儘量多地保留原始材料和歷史痕跡。

古建部最終敲定修繕方案,將木料完好的部分留下,缺失處用新的木條補上。這根新舊合一的木樑,將繼續支撐玄穹門的琉璃裝飾。木料上留下修繕完成的日期,將為下一代修繕者提供技術線索。

【來源:北京旅遊網官方號】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482 字。

轉載請註明: 故宮的隱秘角落,被發現了!“上天入地”看故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