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帖木兒欲東征中國明朝, 差點兒改寫世界歷史!

由 宗政從蓉 釋出於 經典

關於帖木兒及其帝國的故事,網路上有關他的資料並不多。法國人勒內·格魯塞在其寫的《草原帝國》中,有一章專門介紹帖木兒和他的帝國。從中能夠看出這個自詡為成吉思汗後裔的帝王與成吉思汗的異同。簡單來說,帖木兒善於打仗,但不善於或沒興趣管控被其征服的物件,所以只能反覆去征服。在這方面,他是不如成吉思汗的。

一、歸國
公元1403年春,時年67歲的跛子帖木兒在掃蕩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之後,達到了他事業的頂峰。至此,他帶給半個亞洲以巨大恐懼已經6年了:1398年,他從自己位於烏茲別克的首都撒馬爾罕出發,佔領北印度;1399年佔領伊朗;1400年攻入土耳其;1401年佔領敘利亞和伊拉克;1402年回到土耳其,在7月的安卡拉會戰中俘虜了其蘇丹巴耶西德。很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首都布林薩淪陷,少數土耳其人逃到希臘,逃脫了被屠殺的命運。

歐洲人有理由為他們未來的命運擔憂:6年以前,奧斯曼土耳其騎兵剛剛在保加利亞重創了歐洲聯軍,被公認為當時最優秀的軍隊,可是帖木兒卻把它殺得全軍覆沒。非洲人也有理由擔憂:一個世紀以前,埃及馬穆魯克王朝曾經在敘利亞全殲過當時所向無敵的蒙古騎兵,可是帖木兒卻在一年之內就把它痛擊過兩次。當年成吉思汗的子孫們征服中亞和西亞後所建立的四大汗國,現在已經有三個(察合臺、伊爾、金帳)臣服於帖木兒。似乎這個世界上還從來沒有過這樣強大的軍隊,這個假稱蒙古成吉思汗後裔的突厥跛子(雖然他確實入贅給察合臺汗國的公主,是蒙古人的女婿),似乎無論在歐洲還是非洲,都將勢如破竹。
可是讓西方人長舒一口氣的是,帖木兒卻突然停止西征而東返了。原因無他,因為地球上另一側發生了意外事件,猛烈地刺激著他的神經。他要回去圓一個他做了半個世紀的夢。帖木兒回去後立即會見曾被他擊敗的埃及馬穆魯克王朝(建立者是帖木兒同族的突厥奴隸)使者,他知道之後還有位客人要見,已等他多時了。
這位客人是已經被扣留了8年的來自遙遠東方的大明使節郭驥。他是為向帖木兒催收已拖欠多年的貢賦到達中亞的,卻不幸被扣留8年。而帖木兒就在各國使者面前指著他大喊:“你們的豬可汗叛父害侄,是個大混蛋!我現在要去討伐他!”顯然,帖木兒懂一些漢語,他知道“朱”就是“豬”的諧音,所以才罵朱棣叫“豬可汗”。
二、陰謀
帖木兒第一次嚮明朝納貢是在公元1387年,“洪武二十年九月,帖木兒首遣回回滿剌哈非思等來朝,貢馬十五,駝二。”不應忘記,陝西和甘肅直到1387年才納入明帝國的版圖,帖木兒實際上是西方國家中第一個承認明朝並派使團來明納貢的國家,因此朱元璋對他有好感。
公元1395年,帖木兒給朱元璋寫了一封外交信函:“洪武……二十七年八月,帖木兒貢馬二百。上表曰: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統一四海......臣帖木兒僻在萬里之外,恭聞聖德寬大,超越萬古......臣無以報恩,惟仰天祝頌聖壽福祿,如天地永永無極。”
朱元璋根本不瞭解帖木兒帝國的真實情況,被這封近乎無恥的阿佞頌揚文章深深打動,“命給事中傅安等齎璽書、幣帛報之,並賜賓鈔償之。”實際上,帖木兒帝國與明帝國的版圖和國力相差無幾,帖木兒絕非誠心歸順,他稱臣並年年派使者來華,目的就是刺探明帝國的情報!

據當時在撒馬爾罕的西班牙大使克拉維約回憶,帖木兒最後一次派使團嚮明帝國納貢是在公元1396年,到達南京是公元1397年。當年11月,明朝傅安使團也抵達了撒馬爾罕。據帖木兒手下的阿拉伯人雅茲迪回憶,傅安水土不服,急著想回國。但帖木兒卻把他扣押起來:“(傅)安至其國被留,朝貢亦絕。尋令人導安遍歷諸國數萬裡,以誇其國廣大。”實際上,帖木兒已經準備進攻明帝國了。但就在此時,他的孫子皮爾·穆罕默德在印度河戰敗,於是他先親征印度獲勝,又連續擊潰奧斯曼土耳其和埃及馬穆魯克王朝,“中國聖戰”因而一拖再拖。
在伊朗,帖木兒聽說了朱元璋死亡,孫子朱允炆(建文帝)繼位的訊息。一年後,朱允炆的叔叔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帖木兒本來以為,朱棣僅佔有北京一隅對抗全中國,本來不應該有勝利的希望,但戰爭卻久拖不決,充分暴露出朱允炆的無能。幾乎與帖木兒在安卡拉擊潰土耳其同時,朱棣的叛軍攻破南京,朱允炆失蹤。訊息傳來,帖木兒立即決定放過手下敗將土耳其和埃及,回師中亞,去準備他的中國遠征。只有征服曾經被蒙古人征服過的中國,他才能“恢復成吉思汗帝國的全部領土”,名正言順地成為全蒙古人的大汗。
三、備戰
帖木兒東征明帝國的主要目的在於重建成吉思汗帝國。當然當時在西亞的突厥人和蒙古人,已經全部改信皈依了伊斯蘭教,所以他的遠征也有宣揚伊斯蘭教的意味。
經過十多年的情報偵察,帖木兒對新疆和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地形、兵力部署已經瞭如指掌。當時叫“蒙古斯坦”的新疆地區是蒙古察合臺汗國屬地,帖木兒手下的蒙古將領有全套地圖。公元1400年,帖木兒的孫子伊斯坎達就在蒙古斯坦發動過一場戰爭,攻下了于闐等地,一直推進到塔里木河後撤軍。

帖木兒還做著建立同盟工作,他努力撮合自己的幾個孫子,與不信伊斯蘭教並一直住在老家蒙古高原的蒙古各部落首領的女兒們結婚。他甚至對那些真正的蒙古人說:“帖木兒的子孫豈能與成吉思汗的子孫相提並論?朕千秋萬歲之後,自當在成吉思汗的子孫中擇賢而立。”
按照帖木兒自己挑選的線路,他的騎兵從於闐到北京需要走161天。最大的挑戰是水源匱乏。軍用地圖上面確實標有所有重要的水源,但依然難以供應他的大軍。因此帖木兒決定:自己先率20萬精兵東征,並留一部分士兵沿路屯田,此後從中亞逐年調援兵,打一場長時間的持久戰。他的兵力不是問題,印度之戰動用了80萬軍隊,俄羅斯之戰30萬,土耳其之戰50萬。“元時回回遍天下”,帖木兒自己把中國甘肅、陝西、寧夏、四川等地的穆斯林和蒙古人視為是潛在兵源。
為了防止遠征計劃洩漏,1404年冬天,所有外國人都被勒令離開撒馬爾罕,其中也包括西班牙的克拉維約大使。可我們還能透過分析帖木兒此前的一些言行,猜測出他的大致進軍計劃:若初期的外交、間諜和軍事行動都不順利,就實行緩策,奪取整個新疆,等待援軍,再圖攻明;中策是直入河西走廊,奪取陝西,先鞏固陝甘寧,再等援軍慢慢打;急策,若真正的蒙古首領們和他積極配合,打的順利,就沿黃河東進,截斷大運河,與蒙古人圍攻北京城。黃河穩定,再圖江淮,因為那裡河流多,不適合他的騎兵。他想到還要找個中國青年(最好是隱瞞了信仰的穆斯林),宣傳他是出逃海外的朱允炆,立他為傀儡中國皇帝,糊弄以忠君為信條的儒家知識分子,與朱棣對抗。此外,還要積極策反明軍中的蒙古族和回族。
明帝國雖然努力學習唐朝制度,但依然繼承了很多宋朝弊政,軍隊內重外輕就是一大問題。兵部侍郎王邦瑞言:“國初,京營勁旅不減七八十萬,元戎宿將常不乏人。自三大營變為十二團營,又變為兩官廳,雖浸不如初,然額軍尚三十八萬有奇。”可見明朝開國時,京軍三大營總兵力有七八十萬,洪武四年裁減至二十萬七千八百有奇,永樂初年又擴編到三十八萬有奇。
明邊軍則實行衛所制,“五千六百人為衛,(一)千一百二十人為千戶所,(一)百十有二人為百戶所。”面對帖木兒,在第一時間要做及時抵抗的是陝西都司和陝西行都司。陝西都司下轄15衛2所。陝西行都司有12衛3所。
就是說帖木兒要對付的明軍第一線兵力共計27衛5所約15萬5千人。二線兵力為山西、河南、四川都司,共計33衛14所約20萬人,京軍比地方軍多的多,內重外輕非常明顯。其餘部隊距離太遠,很難在半年內趕到陝甘寧。
帖木兒和明朝兩軍在第一線的作戰部隊可能都有誇大,但至少在10萬人以上是沒說的。帖木兒的援兵會不斷的從中亞趕來,明軍的援兵也會不斷的從河南和山西趕來。帖木兒可以在新疆就地招兵,明朝也可以在陝甘寧就地招兵。論士兵數量,沒有哪方佔據絕對優勢。明軍佔有防禦地利,帖木兒也以擅長攻堅聞名。從純軍事角度看,雙方的實力屬於同一個檔次。
四、出征
據帖木兒的副將阿拉伯人雅茲迪回憶,帖木兒出兵的後勤工作從未做得如此次這般紮實,真是糧積若山,馬羊成海。公元1404年11月27日,他率軍離開撒馬爾罕,踏上了“中國聖戰”之旅。在冬季翻越白雪茫茫的天山固然辛苦,但總比當年在敘利亞沙漠被曬得半死要舒服一些。部隊推進至阿富汗錫爾河時遭遇大雪,河面開始結冰。帖木兒在河岸上駐紮了50天,等河冰凍結實。這期間,他去祭拜了一位伊斯蘭教聖人的陵墓。在過去幾年中,帖木兒最優秀的幾位子孫相繼去世,令他極其悲痛,哀嘆自己沒有成吉思汗的福氣,雖然百戰百勝,但總得自己親自出馬。

帖木兒的前鋒部隊,已經在公元1405年新年翻越天山,1月6日推進至伊犁。帖木兒命令右路軍總司令、他的皇孫哈里·蘇丹加緊進軍,務必在三月初攻到現在新疆東部的哈密(明朝國境的最西端)。這位哈里·蘇丹剛剛愛上了一個黑人女僕,在帖木兒家族內部引起了軒然大波。但他打起仗還是不負眾望,於2月下旬推進至別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縣),此處離明帝國最西端領土哈密還剩400公里。
直到現在,明帝國才發覺可能要出事。沒有人知道哈里·蘇丹是打算就此止步,還是繼續東攻哈密。“朝廷聞帖木兒假道別失八里率兵東進,敕甘肅總兵官宋晟儆備。”
宋晟是朱元璋開國時的老將,曾在江西、廣西等地作戰,朱棣對他極為信任和欣賞,“進後軍左都督,專任以邊事,所奏請輒報可。”不過,公元1400年帖木兒孫子伊斯坎達攻略于闐等地,宋晟卻坐視不救(當然那是在明朝“靖難”內戰期間)。1405年宋晟身體已經很不好了,多次請求回南京,朱棣都不同意。朱棣起兵之日,良臣猛將很多,但此時張玉、王真、陳亨、張武、譚淵等大將均已死,邱福、劉才、陳珪、鄭亨、孟善、火真諸將皆為一勇之夫,能獨當一面者,惟朱能一人;以謀略著稱者,也獨姚廣孝一人。朱能正對抗安南,降將中有能力的盛庸、耿炳文卻已自殺。
1404年的明朝實在是多事之秋,屬國安南(越南)發生政變,大臣奪了陳家國君的權,陳朝被胡朝推翻。“八月丁酉,故安南國王陳日煃弟天平來奔。”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已經開始派朱能南征安南了。為了追捕可能逃亡海外的朱允炆,鄭和也正在東南沿海加緊造船。
撇去缺乏良將勁卒不談,明朝此時最大的問題有二:一是資訊不靈,對帖木兒來襲缺乏準備;二是內部潛在叛徒頗多。據《明史·西域火州傳》記載:“永樂四年五月,命鴻臚丞劉帖木兒護別失八里使者歸,使臣言,回回(即中亞人)行賈京師者,甘(肅)、涼(州)軍士多私送出境,洩漏邊務。”眾所周知,甘、涼軍士中回族、蒙古族多,尤其是穆斯林多,此次事件顯然與前一年帖木兒東征有關。他們既能私送回回行賈京師者出境,還敢“洩漏邊務”,當然也有可能在戰場上臨陣倒戈。
當然話又說回來,帖木兒帝國的軍隊,也不能說是鐵板一塊,就無縫可鑽了。帖木兒的軍隊來自各個民族,有蒙古人、突厥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庫爾德人等等,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都信仰伊斯蘭教。彼此之間的矛盾和分歧怕也少不了。帖木兒儘管用伊斯蘭聖戰的旗幟,試圖團結這些出身於不同民族並說著不同語言的穆斯林們,但是當初為了嚇唬土耳其和埃及,他在巴格達和大馬士革搞大屠殺,並沒有因為殺戮物件是穆斯林就有任何特別寬容,很難說他計程車兵裡就沒有一些人在那些屠殺中失去親人。帖木兒帝國和明朝一樣,都是有空隙可抓的,都是可以施以離間計的,關鍵是誰先抓住機會成功。
綜上所述,帖木兒非常有可能消滅陝西都司和陝西行都司,佔領陝、甘、寧三省。這時明軍主力,即朱棣率領的嫡系部隊,還來得及趕到河南,與之展開決戰。這樣的一場大戰勝負難判,但是有一點卻是肯定的:這將是一場發生在15世紀的世界大戰,將會是曠日持久的廝殺,將會血流成河!
偏偏就在此時,正向哈密進軍的哈里·蘇丹突然得到訊息:帖木兒死了!
五、天命
帖木兒的心情本來很好。他的老對手——統治著俄羅斯的金帳汗脫脫迷失竟然派使者稱臣,帖木兒非常高興,宣佈赦免脫脫迷失以前的一切罪惡,還許諾他將在征服中國後,幫助脫脫迷失加強對東歐的統治。現在該到了全力出擊的時候了,他告別了大部分的皇子和公主,遣他們回撒馬爾罕。前線捷報頻傳,他意氣風發,計劃在2月11日前往塔里木河流域,親自指揮即將到來的甘肅戰役。

中世紀的穆斯林生活不像現代這樣充滿禁忌,酒精是允許的。帖木兒一直在痛飲。不僅是葡萄酒,他還喝了阿拉克燒酒。2月11日當晚,阿拉克燒酒突然把他的體溫燒起來了,而且越燒越高。亞非歐三大洲最優秀的醫生全都束手無策。2月18日,帖木兒大汗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他生前最後說的話是:“不要向敵人示弱!拿緊你們的劍!”可他宏偉的東征中國計劃,依然就這樣隨著他的死一起煙消雲散。
六、後話
關於這兩個帝國之間並沒有發生的戰爭,有人曾試圖猜測,萬一帖木兒沒有死,最後誰能贏?雖說歷史不容假設,但如果假設當年帖木兒真的如願東征中國,並取得勝利,那將會是什麼結果?
針對帖木兒之死,有人如此評價:“1405年帖木兒之死是世界歷史的一個轉折點。”
這是英國曆史學家約翰·達爾文在其著作《全球帝國史:帖木兒之後帝國的興與衰(1400-200)》一書中所作出的第一個判斷(前言第1頁)。帖木兒,這位殘暴、狡猾而又偉大的蒙古征服者也許已經消失在了現代讀者的普遍歷史知識儲備之中,但在達爾文看來,他所建立的橫跨整個中、西亞,其巔峰時期幾近囊括了從小亞細亞東部延伸至印度北部的廣大疆域的帝國乃是歐亞大陸歷史程序中的一次重大事件。
一方面,帖木兒的征服標誌著最後一次透過陸上軍事霸權(步亞歷山大大帝、阿提拉、成吉思汗等人的後塵)建立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的嘗試;另一方面,他的失敗(帖木兒在準備討伐明朝的事宜時去世,其帝國隨機土崩瓦解)剛好伴隨著帝國與霸權發展的一次轉型:遊牧民族式的武功讓位於定居文明的生產、貿易與文化發展,而即將到來的大航海與大發現時代即使一種全新的世界秩序成為可能。達爾文筆下歐亞大陸近六百年的帝國興衰與全球交融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