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子丹《葉問》系列電影上映後,一種名為“詠春拳”的中國傳統武術不但火遍大江南北,而且享譽海外。
詠春拳講求以小搏大,招式上具有很多科學依據。例如“二字鉗羊馬”雙膝內鉗,符合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原理;日字衝拳符合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理論;寸勁兒講求短瞬之間發揮人體的巨大潛力。因此詠春拳看似站姿扭捏,拳快力小,而實際上處處與科學相吻合。
酒香不怕巷子深。雖然近幾年傳統武術一直被詬病不已,甚至詠春拳也出現過在擂臺上失敗的經歷,但依然也有很多人熱愛學習詠春。這主要還是因為詠春拳容易上手,淺嘗即可見功效。例如筆者就是其中之一,筆者也是受電影影響,有幸拜師,學得詠春拳的一些皮毛。
本文將敘述詠春拳發展的整體脈絡、葉問師祖的生平以及筆者關於傳統武術的看法。對葉問或者傳統武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耐心看完。
天下武功出少林,詠春拳是否如此?
詠春派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始於詠春;衍於梁贊;傳於葉問;盛於梁挺。
這句話基本上概括了詠春拳發展的脈絡。但至於詠春的真正起源,其實眾說紛紜,據筆者知曉的就不下10種。而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五枚師太創詠春拳”。這一說法主要來自於葉問。
此清代康熙年間事也,其時河南省嵩山少林派,武風甚盛,招清廷忌,派兵圍捕,攻而不下……四處縱火,裡應外合,少林寺被毀,生徒四散,由是五枚法師與至善禪師、白眉禪師、馮道德、苗顯五人亦分途出走。而五枚至於大涼山白鶴觀。
這段話來自於葉問的遺文,這裡主要講的是清廷火燒少林寺一事。少林寺被燒燬後,五枚師太逃到大涼山,途中看見鶴蛇相鬥,將白鶴的躲閃姿勢融入到武術中,由此創立了一種新拳術。
但其實歷史上,無論是康熙年間也好,還是乾隆年間也罷,都沒有火燒少林一事。乃是後來民主人士反清編撰而成。但可見,葉問的觀點仍是傾向於詠春乃五枚師太所創。從詠春的“二字鉗羊馬”來看,此拳術為女人所創應該不假。這也是詠春拳又被稱為“女人拳”的原因之一。
五枚師太來到大涼山後,不改吃齋佛俗,常到山下嚴姓人家買豆腐,遂跟店主嚴二熟絡。嚴二有一女,名喚詠春,年芳15歲,每天幫著父親經營豆腐生意。卻不想,嚴詠春被當地一個綽號為“牛魔王”的惡霸看中了。
五枚師太得知此事後告訴嚴二:我乃少林弟子,因密事在身,不便替你出頭。你且先答應婚事,讓詠春跟我走,我自有辦法。
嚴二就答應下來了,讓詠春隨五枚師太去了。兩個月之後,嚴詠春下山,牛魔王又找上門來。嚴詠春告訴他:想娶我可以,但必須先打敗我。
牛魔王看這樣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自覺不在話下。可誰知嚴詠春三拳兩腳將他打得滿地找牙。牛魔王心想:這樣一彪悍女子還不如不娶。於是拔腿就跑。
原來,嚴詠春上山後,五枚師太就將自創的“鶴蛇拳”傳授給她。
楊紫瓊版嚴詠春
誰知,惡霸被打跑後不敢上門提親,但是他也不想讓嚴詠春嫁出去,於是四處招搖,把嚴詠春描繪得如同“母老虎”一般。
幾年之後,嚴二眼見姑娘年紀數越來越大,卻沒有人敢娶她,就想到一個在鎮上擺擂臺,讓女兒“比武招親”的辦法。
這一天,一個叫梁博儔的人上臺與嚴詠春比武,嚴詠春不敵,答應嫁給梁博儔。梁博儔也不是一般人,他乃是洪門中人,此次到大涼山下參加“反清復明”運動,不想竟成就了一段姻緣。
還有一種說法,嚴詠春當日見梁博儔的功夫,便知是天地會洪門的人,與五枚師太有淵源,所以故意相讓,而其實嚴詠春的武功遠在梁博儔之上。
婚後,嚴詠春也把“鶴蛇拳”教給了梁博儔,並更名為“詠春拳”。自此女人拳男人亦可習得。
葉師傅“甄子丹”飾演的梁博儔
嚴詠春後來也隨梁博儔加入天地會,把功夫傳給了弟兄。其中有一個叫梁蘭桂的廣東人,習得詠春後將拳法教給“天地會紅船”戲班武生黃華寶。與此同時,當年同五枚師太一起從少林寺逃出來的至善禪師,將六點半棍傳給同在戲班的梁二娣。黃華寶與梁二娣結為伉儷後又相互學習,於是把六點半棍融入到詠春拳中。二人後來到佛山,將詠春拳在此落地生根。
當時佛山有一個好武的後生名叫梁贊,父親以賣肉為生(民間多傳梁贊父親是中醫,乃誤傳),無暇照顧梁贊學業。梁贊又喜歡交朋好友,尤其喜愛看劇,於是便與黃華寶、梁二娣二人相識。梁贊見梁二娣的拳法犀利,視武如命的梁贊懇請梁二娣收他為徒,梁二娣就破例收下了他。
咸豐4年,廣東地區相繼爆發天地會起義。清軍攻陷佛山,解散了戲班,梁贊一路西逃至廣西桂林。
一日,梁贊在客棧吃飯,見旁桌有一老先生,過去抱拳問坐。老人見梁贊抱拳,將三個茶杯一字排開,左右兩邊茶杯斟滿,中間只斟半杯茶。
梁贊知道這是天地會的暗號,於是拿起中間的半杯茶一飲而盡。老先生立刻明白,這個年輕人也是洪門中的人,便把他引到家中,見過自己的妻子。互報家門之後,梁贊才驚訝地發現,原來這位老人竟然是梁博儔,老婦乃是嚴詠春。於是立即向二人拜師,習得不少詠春拳的精髓。
清廷圍剿鬆懈後,梁贊回到了佛山,將詠春拳做了系統整理,遂成了詠春的三套拳法:小念頭、尋橋和標指。並將八斬刀和六點半棍法融入到詠春拳中,自成體系。
梁贊
梁贊擇徒甚嚴,得其真傳者少之又少。他最著名的徒弟有兩個,一個叫陳華順,綽號叫“找錢華”(那個年代經常把職業加在名字前,“找錢”就是說幫人兌換銀子賺佣金)。另一個是梁贊的二兒子梁碧和。很多影視小說中都將梁碧和說成梁碧、梁壁或者梁璧,其實都不對。
梁贊是在清光緒甲午年(公元1894年)去世,而就在梁贊去世的前一年,一位名叫“葉繼問”的人出生,後更名為葉問。(也有人說葉問生於1899年,因晚年去香港虛報生於1893年,但筆者在這裡還是以主流1893年的說法為主)
其實到這裡,可以看出詠春拳的傳承脈絡:五枚師太——梁嚴夫婦——黃梁夫婦——梁贊。基本上是一脈單承,雖然保持了詠春拳的正宗性,但是並沒有開枝散葉。
詠春拳有“傳於葉問”的說法,意思是說在葉問那裡開始廣泛傳播詠春拳。而其實早在葉問師傅陳華順那裡,詠春拳就已經開枝散葉,不再一脈單承了。
洪師傅飾演陳華順
葉問與詠春
“佛山詠春派,師承陳華順”這一句話,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沒錯,葉問就是陳華順的弟子。陳華順39歲學拳,52歲設館授徒。葉問家當時是佛山的名門大戶,又叫“培德里葉”,也就是說整個培德里都是葉家的。
陳華順因為要租用葉家宗祠作為武館,於是順手將11歲的葉問收在門下做關門弟子。
但陳華順並沒有教給葉問什麼功夫,葉問正式拜師的第2年,陳華順就因為中風回鄉下了,葉問的詠春拳大多都是跟二師兄吳仲素學的。
葉問個子不高,文弱書生氣。這樣身材的人學習詠春再適合不過了。但是葉問畢竟是大戶人家少爺,讀書求學才是根本。所以葉問在15歲的時候來到香港聖士提反書院讀中學。在那裡葉問遇到了梁碧和。
電影小說中關於梁碧和出走香港的說法,大多說是因為他“標新立異”,與詠春正宗不和。其實不然,真實原因是梁贊乃天地會人員,經常受到清廷的抓捕,為了保護子女和徒弟的安全,梁贊不但從來不和陳華順以師徒相稱,還把小兒子梁碧和送到香港。
至於葉問到香港後如何與梁碧和相識的,傳說和電影也都把二人見面描繪得頗有戲劇性,什麼葉問打架鬥毆後,被梁碧和好好教訓了一頓;什麼雙方在雜貨店或是在船上偶遇,閉門比武,結果葉問被梁碧和打得一敗塗地等等。二人邂逅總是給人一種“不打不相識”的感覺。
而其實葉問本是梁碧和師侄,葉問到香港拜見師伯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了。
於是葉問在香港跟梁碧和深造了三年詠春,可以說把梁贊的完整詠春體系基本都學全了。
梁碧和與陳華順這兩套詠春拳並不完全一樣。陳華順的詠春拳講究以手為主,而梁碧和的詠春講究手腳並用,甚至更側重於腿法,最具特點的就是“高腳”。陳華順的詠春更拘泥於死板,而梁碧和的詠春更靈活多變,肘法、摔法等應有盡有。可以說梁碧和的詠春更為正宗。
而至於二人不盡相同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梁贊當年並未將詠春拳全部授予陳華順,而是全部授予給了梁碧和;二是梁贊因材施教,根據陳華順和梁碧和的不同特點進行選擇性教學。哪種說法正確,終究不得而知。但陳華順和梁碧和的拳術,確實都被葉問所繼承。
葉問這樣的經歷,也註定了他日後詠春宗師的命運。
葉準飾演的梁碧和
三年後,葉問要回歸佛山,梁碧和仍然自稱葉問的師伯而非師傅,且千叮嚀萬囑咐葉問,不可透露自己的行徑。因為當時清廷尚在,透露行蹤恐會引來殺身之禍。
或許梁碧和老先生一生都希望不再過顛沛流離的生活。1911年,也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梁碧和老先生與世長辭了。他的心願一生都沒有實現。
葉問離開香港後,並沒有直接回到佛山,而是到了日本神戶的兄長那裡。正是在那裡,葉問有了生平的第1次非同門之間的交手。
在日本時某一天,葉問騎著腳踏車經過一處神社,按照日本人的習俗,凡是經過神社的都必須下車致敬。而葉問根本沒有理會,徑直騎車經過,很是自然。結果便被當地日本警察攔截了。
葉問當時年輕氣盛,二話不說,一拳便把那名警察擊倒在地。葉問還以為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似的,騎著車就回到了兄長的住所。
然而不久日本警察就找上門,把葉問逮捕並驅逐出境。葉問只能回到佛山老家。
葉問回到佛山後,同門之人見他功力大增,知道背後有高人指點,但無論如何詢問葉問都守口如瓶。有人意識到很可能是在香港的梁碧和教葉問的武功,但也不好明說。
直到多年後再無戰亂紛爭,葉問才將與梁碧和的此段經歷公之於眾。
回佛山後,葉問依然過著公子哥一樣的生活,還成了親,妻子名為張永成,是清末外交官張蔭恆的世家子女。大家閨秀,知書達理,溫柔賢惠。
張永成並不像電影中那樣經常干涉葉問練武。真實中的張永成幾乎從來不過問葉問習武之事,生活中很多時候都遷就著葉問。她為葉問生了兩子兩女,長子葉準,次子葉正。此二人後來都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將詠春拳發揚光大。
葉問也正因為是常年遊手好閒,染上了一個不良的習慣——吸鴉片。
葉問的朋友經常出入煙館,久而久之,葉問也沾染上了這樣的壞習氣。虎門銷煙之後,鴉片在中國民間基本上杜絕,但是在上流社會依然尾大不掉。
葉問就這樣住著豪宅,抽著大煙,錦衣玉食地度過了自己的前半生。然而到了1938年,他的人生髮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38年,日軍佔領廣州,佛山淪陷,葉問的祖宅被日軍搶佔,葉問帶著妻兒流離失所。
這無疑把一個公子哥天堂般的生活瞬間打入到了地獄,別說錦衣玉食了,那段時間葉問連一口飽飯都吃不上。據葉準老先生說:兩個妹妹在抗戰時被活活餓死了。
葉問走投無路,就到南海縣警察局做偵緝工作,捉拿盜賊,維護治安。他的功夫在工作中也派上了用場。
葉問好友“詠春三傑”之一的姚才弟子霍超曾回憶,他當年親眼看見葉問在佛山小巷中盤查兩名可疑人員,對方見葉問孤身一人,突然向葉問發起襲擊,結果葉問眨眼間將兩人踢倒在地。功夫之精,令霍超歎為觀止。
另有關於葉問訓練遊擊特務大隊,使其戰鬥力飆升,多次重創日軍等說法。據葉準回憶,乃為不實之談。
而葉問電影中,在抗戰時期那段最振奮人心的“我要打10個”其實也沒有此事。坊間還流傳葉問曾用了不到一分鐘,教訓了日本憲兵隊長。而據葉準回憶:葉問生前從未與日軍或洋人交過手。
但電影中葉問在紗廠教拳一事,確是真的。
葉問當時有一位好友名叫周清泉,他和父親在佛山開設紗廠,葉問就在廠內教授武功。葉問教拳並不至於上綱上線到民族大義,但是也絕非是為了生存迫於無奈。筆者認為葉問在此時就已經有開枝散葉的想法了。
葉問真正的首徒其實是周清泉的兒子周光耀。據周光耀老先生回憶當時拜師的場景:
拜師禮在貨倉的2樓進行跪拜,斟茶。還邀請了經常駐足在鍾白石驛館對面當抬轎的松叔做見證人……問叔教我不講金錢,只為交情。
可見,這時葉問教拳並不完全是為了錢財。在那個戰亂的年代,人吃飽飯都是問題,葉問就算想要教拳收錢,恐怕大多數的徒弟也不一定能交得起學費。筆者認為葉問正是在日本人的蹂躪下,逐漸意識到像霍元甲那樣以武自強的重要性。這也正是他以日後開枝散葉的決心之所在。
但身為葉問好友的周清泉、周光耀一家,當時也確實經常接濟窮困潦倒的葉問。
1949年,葉問隻身一人來到香港,他的徒弟徐尚田也曾說過與周光耀類似的話:
當年拜師很簡單,不交學費只有斟茶和封利是。
但徐尚田等徒弟也確實經常接濟葉問,會給葉問送大米、蔬菜、豬肉的。
1949年,葉問來到香港,而張永成還留在佛山。1951年,香港邊境封鎖,葉問自此與張永成永別。其間葉問雖多次與張永成有書信來往,但卻未再見過面。直至1960年,張永成離世。葉準回憶:
父親(去香港)剛走時,我轉頭跟母親說:“老頭子有一陣子不回來。”“是嗎?”老母問我。大時代的女性,不但賢淑在外,也蠻有智慧。她只管照顧好我們,其他什麼都不計較。而實際上老母自從嫁給老頭之後,大部分日子中的經濟都沒好過。
葉準
1962年,葉準來到香港投奔葉問。葉準來的時候,就看到葉問身邊有了個上海女人。葉問從來沒向葉準說過這個人是誰,葉準也從來沒有過問。這樣不宜開口的事,父子心裡都明白。
而這個時候,葉問也一直在吸鴉片。抗戰那段最艱苦的歲月,不知道葉公當時是怎麼度過的,葉公當年吸鴉片的經歷,也很少有人提及。但葉問是在葉準到來之後,10多年未見親生兒子,百感交集之下,才決定戒掉鴉片。
1968年,葉問搬到通蔡街。葉問突然有一天跟葉準說:“有沒有時間陪我去探望上海婆?”葉準便跟葉問去醫院看望那個上海女子,上海女子當時患了癌病。到了醫院後,葉準留在病房外,讓葉問和上海女子獨處。但是沒過幾個月,上海女子就離世了。
在張永成逝世的那一年,葉問收了他的關門弟子梁挺。
葉問初到香港時,經好友介紹認識了九龍飯店工會理事長梁相。梁相練過幾年白眉拳,他不相信葉問這一個身材瘦小的老頭,能有什麼絕技。於是抱著“驗驗貨”的態度與葉問比試了幾招,結果一經搭手,便摔倒在地,於是立刻拜師葉問。梁相就成為了葉問在香港收的第1個徒弟。
後來葉問又相繼收了多名高徒,其中著名的有黃淳梁、張卓慶、李小龍以及梁挺。
黃淳梁起先學習的是拳擊,聽說海壇街有個老頭教“女人拳”,就前去挑戰,結果被老頭輕描淡寫擊敗,黃淳梁遂叩首拜師。
50年代的香港幫派林立,臥虎藏龍,而且受到英國殖民者的控制,想在此地開宗立派,談何容易!必須得有點真本事。當時各門各派也經常比武切磋,師傅鮮有露臉,大多徒弟出面。這些比武切磋之人中,名氣最大的就要數黃淳梁了,他被人稱為“講手王”。
黃淳梁
所謂講手,其實就是閉門切磋,中間或有一二旁觀者或一二記者。記者捕風捉影,在新聞上報道。一旦警察來維持治安,比武雙方立刻會叫停,說他們只是在講解拆招,並沒有真打。
黃淳梁在講手賽中多次取勝,再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香港當時也興起了一段詠春熱潮。
葉問另一個得意弟子叫張卓慶,人們也叫它“沙膽慶”。粵語“沙膽”即是膽大的意思,他和師兄黃淳梁經常代表詠春派與人講手,讓詠春派名聲大振。
張卓慶起初也並未拜師葉問,他聽黃淳梁的弟弟說他哥哥的詠春拳如何如何厲害,於是也一同拜在了葉問門下。
而李小龍當年爭強好勝,經常與人鬥毆打仗落敗。有一次他發現好友張卓慶武功大進,一問之下才知道學了詠春拳,於是也投到了葉問的門下。
關於葉問和李小龍之間有很多傳言,李小龍雖然是葉問的徒弟,但葉問並沒有教他太多武藝。李小龍的詠春拳大多是師兄黃淳梁傳授的,而葉問只是略加指點。
李小龍練拳一直尤為刻苦。除詠春之外,李小龍還學習過螳螂拳、白鶴拳、洪拳、拳擊等搏擊技能。這些都為他打下了堅實的武術基礎。
至於傳聞說葉問與李小龍師徒不和,其實都是謠言。葉問一向寬宏大量,除了李小龍外,其他徒弟也都有學習各門各派武功的情況,葉問並不制止。所以李小龍學習其他門派的武功,葉問並不是反對。
並且葉問也允許徒弟在外自立門戶,例如徐尚田就自立門戶,但是也依然與葉問師徒相稱,友好來往,這些葉問都是不反對的。
至於李小龍在國外教授徒弟,將中國功夫發揚光大,也正合了葉問開枝散葉的初衷。
黐手
傳言葉問與李小龍不和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60年代李小龍功成名就回香港時,想要讓葉問錄一套木人樁的影片,並答應給葉問一套房產。
或許這是因為李小龍十幾歲就去了美國,受到西方國家思想影響。但不想他的這個要求,葉問並沒有答應。反倒是今天,網上隨處可見葉問木人樁的影片。這是葉問晚年為了將詠春拳發揚下去,讓徒弟給自己錄製的。
而另一個說葉問與李小龍不和的傳聞,乃是葉問逝世之後,李小龍並未第一時間到場。其實當時李小龍身在美國,不知此訊息,回國後第一時間來到詠春體育會拜祭葉問。但當時各大報紙為了捕捉噱頭,紛紛刊文說“葉問去世後,最出名的徒弟李小龍沒來”。
後來李小龍專門請葉準發文澄清,而報社並不希望葉準澄清事實,顯然師徒不和比師徒和睦更博人眼球。
葉準投文後,報社將他的文章斷章取義又狗尾續貂,繼續大肆宣傳葉問與李小龍師徒不和。
而至於葉問曾說李小龍一條腿長一條腿短,乃是短命相的預言,更是無稽之談。無論從李小龍留下來的各個影視影片中都能看到,李小龍並沒有一腿長一腿短的天生殘疾。這個謠言完全是李小龍英年早逝後,一些自詡為算命先生的人編造出來的。
《一代宗師》有言“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這說的是習武之人的三重境界:早年刻苦練功;中年的會遇各路高手,取長補短;晚年開枝散葉,將武術發揚光大。這與人生的“獨、衣、驀”三種境界不謀而合。
《一代宗師》電影中的宮二小姐,見了自己,見了天地,卻沒有見眾生。而無論是真實的還是影視中的葉問,都見了自己,見了天地,也見了眾生。
這才是葉問貴為“一代宗師”的地方。
1972年12月1日,葉問於旺角安然辭世。他在生命最後時刻錄製的木人樁影片,於辭世一個月之後公之於世,現在依然廣為流傳。
葉問並非神人,他的人生經歷也並非像影視劇那樣正派傳奇。他生活當中也有很多被詬病之處。但葉問一生對得起詠春拳“傳於葉問”這4個字。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葉問沒有承襲詠春一脈單承的弊端,他廣收門徒,也允許徒弟自立門戶,這才讓詠春拳在他這裡發揚光大,使得後來“盛於梁挺”成為一種順勢而為的趨勢。
即便如此,徒弟們也都沒有搶去師傅的風頭。提到詠春拳,人們第一個還是會想到葉問。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深深的烙印。如今和平年代武術更偏養生,而在葉問所處的那個動亂年代,武術可是實打實的真功夫。
結語:中國傳統武術到底有沒有用?能不能夠實戰?
筆者被詠春拳深深吸引,先是透過影片習得詠春拳前兩套拳法:小念頭和尋橋,以及一些訓練方法。後幸拜一位詠春師傅。師父讓我每晚來找他訓練,對我進行免費的指點。但一年後師傅搬家,從此再無和師父學習的機會了。
筆者在學習詠春後,並未與人真正交手過(當然沒少挨師傅揍)。但是與朋友互相打鬧還是常有的。在這過程中,筆者意識到一些傳統武術的實戰性。
比如說,之前有人抓我衣領,我完全不知道如何拆解。學習部分詠春拳之後,我可以在敵人手伸向我的途中,就做出應對,讓他抓我不成,反被我抓。
這裡我就用到了詠春拳中普通卻又實用的理念。
詠春拳理論眾多,但筆者認為有兩條非常適用於無根基之人的理論:1、中線理論;2、連消帶打。
一、中線。所謂中線,就是指人的要害多基本上集中在人體正面中間這條線附近,從上到下有眼、鼻、嘴、顎、喉、前胸、心口、腹部、襠部等軟肋要害。(當然人體側部也有要害,比如太陽穴、耳、腋窩、腰窩,但相比於中線會少很多。)
在電影中,我們經常會看到葉問發出一連串像機關槍一樣的拳法,這在詠春裡叫“日字衝拳”,它有別於大開大合的拳法。有的拳法勢大力沉,掄圓了胳膊,從側面或者下面進攻,在空中劃出一個弧度,這樣出拳的距離會增加。而日字衝拳則是從中線出發,以直拳的方式出擊。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以最短的距離進攻,並且還能做到一定的防守作用。
因為日字衝拳從自己的中線發出,手臂的體積也形成了對自己中線的防護作用。如果一個人處於危險狀態,且對方身體條件和你差不多,還不會武功的情況下,將日字衝拳一個接一個地快速打出。不一定能確保勝利,但可確保不敗。
二、連消帶打。我們看電影也好,或者生活中和別人鬧著玩也罷,經常是對方進攻,我方用一隻手去防守,然而這個時候另一隻手其實是空閒的。詠春“連消帶打”的理論就充分利用了這隻空閒的手。
詠春最有名的是“攤打”,攤是指詠春防守姿勢“攤手”,打就是指日字衝拳的擊打,攤和打是同時進行的。也就是說攻守一體,當你防守到的時候,進攻也到了。
一守一打,類似於《射鵰英雄傳中》的雙手互搏,不過這並沒有“左手畫方,右手畫圓”那麼困難,但還需要進行幾次小小的訓練,避免出手時一前一後就行了。甚至有武學天賦的人都不用訓練,也可以做到雙手齊出。
這是筆者認為兩套實用而且可以適用於沒有武術基礎之人的理念,可防範於未然。但是想要憑藉這兩套理念就成為高手,是遠遠不可能的。
俗語說“雙拳難敵四手。”電影中一打幾,一打十,甚至在一些古裝電影中還有一打千、一打萬的場景。但現實中很難做到一個人正面與兩個人對抗。
詠春攤打
但一打多並非不能實現,可以利用敵人空檔短時間內做到1V1,各個擊破。也就是說把一堆敵人逐漸分解成一個個一對一的狀態。當然這需要極高的實戰經驗,筆者自認為沒有這樣的本事。
並且“功夫再高,也怕菜刀。”敵人手持武器,即便你會武功,也最好不要和他打。
另外身體天賦對於習武的詩人來說很重要,一些武術技巧可以保證同等級狀態下對戰不會失敗。但如果一個瘦小的人去打一個彪形大漢,就算瘦小之人練過武術,也未必是壯漢的對手。
因此身體素質有很大的影響作用,這也就是拳擊、散打之類的競技比賽,都需要設定重量級的原因。
在一場又一場傳統功夫的鬧劇後,人們內心總是對傳統武術打一個大大的問號。那麼傳統武術究竟能不能實戰?筆者認為傳統武術是可以實戰,但絕對不是神乎其神,也並不一定比自由搏擊、拳擊、散打之類的強。
“功夫是殺人技”。中國傳統武術經過幾百上千年的沉澱,自有它的合理性。在古代,武術是被用在戰場上與敵人性命相搏的技能。現在和平年代,武術就顯得並不那麼重要了。很多必殺絕技也隨著時代發展被剔除掉了,更多的是向著養生表演方向發展。
詠春膀手
功夫是什麼?功夫其實就是時間。曾有形意拳師傅這麼說;
我們年輕時學拳,來到武館後,師傅會給每個人一條幹毛巾,纏在腰上,什麼時候毛巾能擰出汗水來,什麼時候才能回家。
可見,與現在很多招搖撞騙的武術不同,戰爭年代人練武吃的是真功夫。哪怕是被人稱為“少爺拳”的詠春也不例外。詠春拳淺嘗輒止也會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想真的達到一定的境界和高度,也必須要付出大量的汗水。比如說寸勁兒,就不是一天兩天能夠掌握的。
並且現在很多學習傳統武術的師傅,只是以武術為愛好,自己還有本職工作。大多數只是閒暇時間才去練習。例如我師傅就是如此,晚上用一兩個小時的時間練一練拳術。這與那些整天泡在健身房中練散打、搏擊、拳擊的人自然不可同日而語。這就好比是拿興趣和別人的職業相比了。
但傳統武術也並非一無是處。例如現在很多國家把詠春拳的格鬥技巧應用到軍事訓練中。李小龍的截拳道也是脫胎於詠春拳,其他的綜合格鬥很多也都吸取了傳統武術的精華。
所以武術的發展應該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相互取長補短,不能固步自封。這既是傳統武術發展的渠道,也是現代搏擊生存的必然之路。
我尊敬我師傅,也尊敬師祖葉問。但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作為一個愛好者,我同樣明白,中國傳統武術沒有那麼神乎其神,但也絕非一無是處。
所以筆者既不希望把武術傳承得那麼誇張,也不希望眾人帶著有色的眼鏡去看待傳統武術。例如葉準90餘歲展示詠春拳的影片,那個時候葉準老先生年老體衰,雙手經常發抖,但是詠春黐手卻打得一板一眼。而這時有人卻吐槽說葉準的拳法綿軟無力。俗話說拳怕少壯,試問一個90多歲的老頭,還想讓他把拳打得像年輕小夥子那樣有力嗎?這是根本不現實的。
並且從古代的殺人技到現如今的養生武術,武術確實能夠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如果不為與人爭強好勝,而講求修身養性的話,武術確實是一條絕妙之路。
至於爭打架鬥毆,爭強好勝,則完全違背了傳統武術的最基本理念。葉問電影中就很好地詮釋了這一理念:
武術雖然是一種武裝的力量,但中國的武術包含了中國的儒家思想,也就是仁義,推己及人。這是你們日本人永遠都不會明白的,因為你們濫用武力,把武力變成暴力去欺壓別人,你們日本人不配學中國的武術。
葉問身為一代宗師,但是溫文爾雅,不與他人爭鬥,不愛慕虛榮,這也正是中國武術的核心理念。武術是用來鋤強扶弱的,而非是用來恃強凌弱的。
葉問詠春拳的第一套拳法叫“小念頭”,小念頭不重在招式,重在“念頭”二字。念頭正,終身正。倘若念頭不正,愛爭強好勝,招搖撞騙,那麼就不配學習中國武術。
葉準展示小念頭
甄子丹所演的葉問,筆者最欣賞的兩句話就是“貴在中和,不爭之爭”。這也是筆者至今都在奉行的準則和追求的境界。
因此單憑這種精神,中國武術也是值得弘揚的。止戈為武,這才是武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