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數十諸侯國為何到戰國只剩七國爭霸,其他諸侯國存在感卻不強

周武王滅商之後,將功臣和宗室分封各地,先後“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然而,歷經春秋中後期的大規模兼併戰爭,最終形成了“戰國七雄”。那麼,戰國七雄都是如何崛起的呢?戰國時期的其他諸侯國為何存在感不強呢?

周朝數十諸侯國為何到戰國只剩七國爭霸,其他諸侯國存在感卻不強
春秋末期形勢

歷經大規模兼併戰爭,戰國七雄最終強勢崛起

春秋末年,兼併戰爭此起彼伏,許多諸侯國在這些戰爭中先後被滅,而晉、楚、齊、燕、越、秦等大國卻先後崛起,此後韓、趙、魏“三家分晉”,戰國七雄的局面就此形成。那麼,戰國七雄是如何從諸多諸侯國中脫穎而出的呢?

周朝數十諸侯國為何到戰國只剩七國爭霸,其他諸侯國存在感卻不強
秦國自穆公後才算站穩腳跟

1、秦國:環境惡劣但韌性極強。秦國崛起於少數民族林立的西垂,歷經數代人的慘淡經營,這才擁有了立錐之地,直到秦襄公時期,申侯聯合犬戎攻殺周幽王,秦襄公起兵勤王立功,之後又護送平王東遷,這才得以位列諸侯,而周平王東遷後則將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了秦國。然而,春秋早期的秦國仍然極為貧弱,中原諸侯皆卑之,歷經數代人的努力,直到秦穆公時國力這才得以大漲,稱霸於西戎。然而,先有強鄰晉國,後又遭三晉進攻,秦國面對中原強國始終處在被動挨打的境地。秦國雖為春秋大國,但戰國初期的形勢其實並不樂觀,直到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這才真正走上崛起之路。

周朝數十諸侯國為何到戰國只剩七國爭霸,其他諸侯國存在感卻不強
雖曾差點滅國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2、楚國:一直便是南方霸主。楚國乃是周朝時期的南方大國,自崛起於南方之後,便始終是強國之一。春秋時期,楚國國力極為強盛,長期與中原霸主晉國爭霸,但卻屢屢受挫,直到春秋晚期時,楚國因公族內亂,這才國力衰減。之後,吳國在柏舉之戰中大敗楚軍,一度攻佔楚國都城,楚國差點就此亡國,後在秦哀公的支援下楚國才得以復國。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楚國雖逢大難國力衰減,但仍然是不可小覷的大國。楚昭王復國後,歷經數代,先後攻滅頓、胡、陳、蔡、莒等小國,國力這才有所恢復,並且勢力再度向中原發展。

周朝數十諸侯國為何到戰國只剩七國爭霸,其他諸侯國存在感卻不強
東方霸主地理優越

3、齊國:國力強盛不與強國為鄰。自姜子牙封國建邦以來,齊國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到齊桓公時便已經是疆域瀕臨大海的大國,而齊桓公則依靠海上的資源,迅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國被當時的人稱為海王之國。作為東方的大國,齊國先後攻滅了祝、遂、紀、譚、任、鄣、薛等小國。雖然春秋末期齊國因國勢日衰已經無力爭霸,但由於其只在北方與燕國接壤,並不與其他大國接壤的地利優勢,齊國卻始終得以儲存。等到齊國公室衰弱,田氏代齊,那已經是戰國中期的事情了。

周朝數十諸侯國為何到戰國只剩七國爭霸,其他諸侯國存在感卻不強
好鄰居齊國幫了大忙

4、燕國:國力雖弱但有個好鄰居。燕國立國之後,因居於苦寒之地而與中原各地來往極少,經濟文化發展也較為滯後,結果差點因山戎入侵而亡國,幸好齊桓公“尊王攘夷”進攻山戎,燕國這才得以保全。燕國雖然國力較為弱小,奈何有個好鄰居齊國,春秋末期燕國內亂,又是齊國出手幫助燕惠公平定內亂。再加上週邊多為少數民族,而不與大國接壤,因此燕國也得以順利過渡到戰國時期。

周朝數十諸侯國為何到戰國只剩七國爭霸,其他諸侯國存在感卻不強
三家分晉、報團取暖

5、韓、趙、魏:三家分晉後抱團取暖。韓趙魏三國本為晉國公卿,晉國乃是春秋時期毫無疑問的中原霸主,雖然也曾國力衰退,但如同楚國一樣,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其他小國根本不敢直攖其鋒。然而,自從“驪姬之亂”後,晉國公族日益衰弱,大權基本由公卿掌握,最終在“晉陽之戰”後被韓趙魏三家瓜分。韓趙魏脫身晉國成為諸侯後,在戰國初期一度極為強大,尤其是“三晉”之間關係緊密,常常聯兵攻打其他國家,因而並無國家敢輕易與之對抗。

如上所述,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之所以能從春秋時期的兼併戰爭中得以存續,要麼國力強橫,要麼地理優越,可謂各有其理。至於其他諸侯國,大多沒有這麼好的運氣,先後被大國吞併滅亡。

戰國時期其他諸侯國,為何始終存在感不強

雖然說到戰國,我們總會率先想到“戰國七雄”,實際上進入戰國之後,除了以上七國之外,還曾存在過一些其他諸侯國,例如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中等諸侯國,以及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小諸侯國。

周朝數十諸侯國為何到戰國只剩七國爭霸,其他諸侯國存在感卻不強
‍戰國初期形勢

鄭、衛、滕、鄒、費等小諸侯國自然是隻能勉強圖存,根本無力爭霸,但那些中等諸侯國卻並非沒有崛起的機會,那麼為何這些國家始終存在感不強呢?我們分別來看:

周朝數十諸侯國為何到戰國只剩七國爭霸,其他諸侯國存在感卻不強

1、越國:持續動盪致國力日衰。作為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越國的國力毋庸置疑,戰國初期根本沒有哪個諸侯國敢輕視它的存在。然而,越王勾踐之後,越國先是發生了“越人三弒其君”事件,後又發生了“諸咎之亂”,弒君弒父的政權奪利戲碼不斷上演,導致越國始終處於政局混亂、社會動盪之中,國力開始迅速衰退。到306年時,越王無疆本想效仿列國徵發中原,因此率兵北上伐齊,結果被齊威王使者一通忽悠,又跑去攻打楚國,結果兵敗身亡,而越國更是就此分崩離析,宗族子弟爭相自立建國,越國就此滅亡,東越、閩越則為其後人所建。

周朝數十諸侯國為何到戰國只剩七國爭霸,其他諸侯國存在感卻不強
司馬錯攻滅巴蜀

2、巴國、蜀國:內鬥不斷終引狼入室。作為四川盆地的兩個國家,由於地理上的優越條件,使得他們很少參與到列國之間的戰爭中去,但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巴、蜀之間卻是矛盾重重。前319年,巴國和苴國聯合,蜀國和充國結盟,雙方拉開架勢打了一仗。前318年,巴國雖然滅掉了充國,但隨即便被蜀國擊敗。而苴國則向秦國求救,然而此舉無異於引狼入室,秦國派司馬錯率領大軍入川,迅速攻滅苴、蜀、巴三國,就此佔據了四川盆地。

周朝數十諸侯國為何到戰國只剩七國爭霸,其他諸侯國存在感卻不強
宋國崛起後接連得罪強鄰

3、宋國:短暫崛起後迅速被滅。身處四戰之地而得以在戰國存續,宋國已經是極為難得,然而進入戰國之後,宋國卻發生了“戴氏取宋”事件,與“田氏代齊”一樣,宋國公室被旁支所取代。到宋康王時,宋國開始推行政治改革,國力倒也一度強盛,然而國力強盛之後的宋國卻迅速的膨脹了,“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三百里;西敗魏軍,取二城;滅掉滕國,取其地”,結果將周邊的大國全給得罪了。前286年,宋國發生內亂,齊國趁機聯合楚國、魏國攻打宋國,宋康王被殺,宋朝國土被三國共同瓜分。

周朝數十諸侯國為何到戰國只剩七國爭霸,其他諸侯國存在感卻不強
中山最終被趙國所滅

4、中山國:頑強圖存但無力擴張。這是一個堅強的國家,春秋時期曾被晉國差點滅國。之後,趁著三家分晉,中山武公率領部落遷向東部平原,最終在顧(今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但到桓公時又遭遇魏國攻打,被迫退入太行山。之後,經20餘年的勵精圖治,中山國最終又於前380年重新立國,定都於靈壽。重新立國的中山卻將趙國分為了南北兩部分,因而率受趙國攻打,但中山國卻頑強的抵禦住了,直到前296年,中山國最終被趙國所滅。

周朝數十諸侯國為何到戰國只剩七國爭霸,其他諸侯國存在感卻不強
楚都東遷後攻滅魯國

5、魯國:大國夾縫中艱難求生。魯國自春秋末期便陷入了公卿爭權的亂局之中,直到魯穆公時期推行改革,任命博士公儀休為魯相,這才逐漸從三桓手中收回政權,重新確立了公室的權威。而三桓之一的季氏則據其封邑費、卞,獨立成為了費國。前323年,魯景公卒,魯平公即位,此時正是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之年。魯頃公二年(前278年),秦國破楚國首都郢,楚頃王東遷至陳。頃公十九年(前261年),楚伐魯取徐州。頃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遷頃公於下邑,封魯君於莒。後七年(前249年)魯頃公死於柯(今山東東阿),魯國絕祀。

周朝數十諸侯國為何到戰國只剩七國爭霸,其他諸侯國存在感卻不強

如前文所說,其他小諸侯國只能艱難求存,已經無力圖強,最終均被鄰國所滅。唯有一個衛國較為奇特,雖然他們國力不強,但存在時間卻極長,作為戰國初期霸主魏國的附庸國,衛國直到前241年秦國攻取濮陽,衛元君被迫遷往野王,衛國這才算是名存實亡,而一直到公元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國才徹底滅亡,而此時的戰國七雄,早已灰飛煙滅多年了,對於一個小國來說,這也算是個奇蹟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035 字。

轉載請註明: 周朝數十諸侯國為何到戰國只剩七國爭霸,其他諸侯國存在感卻不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