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引導志願服務從活動向專案轉型

由 嶽洪秀 釋出於 經典

學生積極開展志願服務。受訪者供圖

多維結合 多方聯動

田家炳中學社會實踐活動基本上可以分為課程計劃內的社會實踐和課程計劃外的社會實踐。課程內的社會實踐是學校根據教育教學的要求,組織學生開展或學生自己開展的,有一定教學目的的社會實踐活動。該種社會實踐活動與教學目標內容息息相關,主要的形式有校園勞動、校內文化活動、軍訓、學農、志願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課程計劃外的社會實踐主要以學生為主,更多體現學生的自主能力與意識,包括志願服務、公益活動、參觀尋訪等社會實踐活動,也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課程計劃外的社會實踐活動的時間、形式、內容都為學生提供了更多自主意識的空間,使學生提升能力、開拓視野,更多地瞭解社會。

依託上海市紅色場館教育資源,透過高中團支部與初中雛鷹假日小隊結對,建立“大手牽小手”團建帶隊建實踐尋訪活動機制,突出學生自主管理意識,將自主管理逐漸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達到提高實踐效率的積極作用。同時,整合資源,開發多個志願服務崗位,建立“志願者精神”等課程體系,開展研究性學習等社會調查活動,透過開展不同型別的實踐活動,逐漸形成社會實踐“專案化”的實踐體系,逐步提升實踐活動的內涵,提升學生的觀察意識、研究意識與學習意識。

基於田家炳中學團委與上海大學社會學院團委合作共建的“社會實踐大課堂”,建立“導師聘請”制,以初高中學生結對分組,形成研究性學習團隊,開展相關的研究性學習專案,建立初高中實踐活動德育課程一體化體系。

在社會實踐中,透過家庭、學校、社會三方聯動,建立橫向的德育一體化機制,並透過實踐活動育人育心,使學生“從做中學”,感受社會氛圍,服務社會、回饋社會,提升社會實踐輻射作用。

吸納造就  常做常新

除了常規的志願服務,田家炳中學也力求在各類志願服務中將服務常做常新。首先是機制創新,建立上海田家炳中學《青田》志願服務手冊,為學生建立志願服務過程性記錄,從多角度建立服務專欄,其中包括服務感悟、志願服務“微”報告、服務掠影等多個專案。以創新機制、創新記錄載體為依託,全方位服務廣大志願者,做到雁過留痕,服務有記錄、服務有成效,更突出了志願服務工作的“主動意識”。志願服務不僅僅是志願者服務於廣大受眾群體,也更是志願者們在志願服務中自我服務,自我提升,自我發展的有效載體。

透過《青田》志願服務手冊記錄,僅僅一個暑假,田家炳中學“青·田”志願者們就參加了共包括8期愛心暑託班、11期街道居委會志願服務、7期活動中心志願服務以及6期醫療志願服務活動。包括志願者共計232餘人次,服務時長總計490餘小時。真正做到了利用暑期實踐時間服務他人、服務社群、回饋社會,從熱愛身邊的家園開始,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同時,田家炳中學也積極參與靜安區團委、教育團工委、靜安區衛生健康工作委員會共同開展的“築夢星光”——靜安區中學生診間志願服務專案,進一步推進探索學生在社會實踐、志願服務領域的新模式。截至目前,田家炳中學“青·田”志願者共開展“築夢星光”6餘場次,診間服務近3000餘人次,參與的志願者共計220餘人次,服務總時長近百餘小時。得到了醫生、患者的廣泛好評。

德育智育  全面推進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和燦爛文化,從“樂善好施”的千年古訓到“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都傳遞出一種奉獻、互助的志願精神。志願服務可以說是學校社會實踐重中之重的工作。校社會實踐主要以志願服務、尋訪體驗、參觀活動等為主。田家炳中學在志願服務中主要與芷江西路街道、臨汾路街道、彭浦新村街道等多個街道合作共建,搭建學生的志願服務平臺,目前田家炳中學有包括臨汾活動中心、市北醫院、和養臨汾養護院、臨汾彭浦新村郵局、陽曲路760居委等在內的實踐基地20餘個,涉及近40餘服務崗位,目前可以充分滿足學生志願服務的需求。

基於民辦完中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田家炳中學圍繞縱向的初高中銜接,開展了“踏紅色足跡 品歷史之味”——大手拉小手尋訪紅色足跡社會實踐活動。活動透過高中團小組與雛鷹假日小隊結對的形式,團員、隊員共同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場館,觀看紅色電影,拜訪革命後代,到革命歷史遺址、革命歷史博物館、革命先輩紀念館、烈士陵園等場所參觀。紅色場館尋訪活動使我們更加了解民族的偉大成就、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抒發學生愛國熱情,在歷史的長河中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協調統籌  量體裁衣

田家炳中學團委積極與上海大學社會學院團委共建,形成“社會實踐大課堂”合作機制,聘請上海大學的教授、老師、博士生、研究生等為指導教師,在導師聘請制的建立下,學生以初高中學生結對分組,開展以“研究性學習”為載體的社會實踐調研活動。

“社會實踐大課堂”主要分為校內、校外兩種課程模式,針對預備、初一年級學生主要以校內授課為主,形成專案研究意識,確定研究性學習的方向與理論基礎;初二、初三、高一、高二以校內校外授課相結合,有了基礎的理論知識為指導,學生們以結對形式建立研究團隊,開展校外的實踐研究活動;而高三年級在前期的培訓、實踐研究的基礎上開展課題答辯或展示活動。透過“社會實踐大課堂”的實踐模式,在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初高中德育課程一體化的建設與銜接。林桂人/文

在社會實踐中,田家炳中學積極夯實機制保障,搭建多元實踐平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社會實踐領導小組,校級監管、年級推進、班級分工層層落實。在實踐中,依託團委、學生會組織,成立“團青”小組,建立“導師制”,實施組長負責制。提升實踐中學生“自主管理”意識,融合多方資源,搭建多元實踐平臺,實施“專案化”實踐載體,提升學生實踐中的研究、學習意識。結合學生生涯規劃,實現實踐育人,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獲得感,提升學校社會實踐輻射作用。

背景

2015年起,《上海市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試行)》公佈。上海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實施以後,在市教委、市校外聯各相關單位全力支援下,在社會實踐中,田家炳中學將學生們的社會實踐資料在實踐平臺上規範錄入。其中,初中學生在“上海市初中學生社會實踐電子記錄平臺”中記錄,包括學生社會實踐的類別、時間、內容、基地/場所(專案)、課時、獲獎情況等資訊,相關實踐資料對接至“上海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管理系統”;高中學生在“上海市學生社會實踐資訊記錄電子平臺”中記錄,包括學生參加志願服務的專案內容、次數、累計時間、達標情況、受表彰的次數或在志願服務中形成的調查研究報告及成果,學生的志願服務的累計學時和受表彰記錄最終會匯入上海市高中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

[開展目標]

建立社會實踐活動德育課程一體化課程機制,形成田家炳中學民辦完中體制下的縱向初高中銜接的德育一體化,實現實踐育人的價值目標,提升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獲得感。以德育一體化課程為載體,發揮家庭、學校、社會三方聯動作用,形成橫向的德育一體化,提升社會實踐輻射作用。

[機制保障]

成立“團青”小組 透過“導師制”

在群團改革的大背景下,田家炳中學團委引導高中各支部成立“團青”小組。每組保證有1名以上的團員同學,一方面提升團員帶頭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以點帶面,形成良性的網格結構,責任到人,提升實踐效果。

透過“導師制”,建立導師與同學的實踐成長記錄,透過導師的引導與幫助,突出學生主體的實踐模式,發揮主觀能動性,導師負責監督與幫助。同時,團委積極搭建實踐平臺,豐富實踐內容,提升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主動性,避免功利性的社會實踐。

突出學生自主管理意識,將自主管理逐漸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達到提高實踐效率的積極作用。同時,在社會實踐中可以逐步從“志願服務”類向“實踐體驗”類到“專案化”的社會實踐轉型,為學生提供不同實踐崗位,接洽學生生涯規劃。

與傳統的社會實踐活動相比,現階段的社會實踐活動在綜合素質改革的大背景下,充分結合教學實際和社會實際,滿足現代教育體制的需求。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方式都與社會實踐活動息息相關,透過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學生們能夠鍛鍊創新能力、領導力,發揮主觀能動性,透過實踐體驗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