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大唐皇帝李治的風評如何

由 尉遲長喜 釋出於 經典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唐高宗李治為大唐第三代皇帝,為唐國公李淵之孫,唐太宗李世民之第九子,於貞觀十七年被飽受諸皇子奪位之苦的李世民冊立為皇太子,在盛唐歷史上,李治雖因性格懦弱,少有建樹,然而卻是一位頗為仁愛的皇帝,因而後世口碑一直不錯。

唐高宗李治畫像

唐太宗子嗣眾多,年幼而又生性敦厚的李治本不在承繼大業的人選之內,然而未等太宗皇帝駕崩,太子李承乾、齊王李佑便先後謀反,令得李世民傷心不已,心灰意冷之下,遂生出了將王位傳給自己親自撫養長大的九王子李治,便是後來的唐高宗。

或許在李世民心目中,缺少雄才大略,治國能力不足,尚可教化提高,然而若無一顆仁愛之心,必定無法廣施恩澤於天下萬民,難以堪當一國之君之重任。

李治登基之初,在朝政大事上倚重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大臣,雖無大錯,卻始終無法成長一名獨當一面英明君主,直到後來,一箇中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中豪傑來到了李治身邊,唐高宗的執政生涯才得以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這個女人,便是後來成為一代女皇的武則天。

關於唐高宗李治,民間對他的評價普遍是一位“守成皇帝”,說得更明白點,與其說人們對他的政績感興趣,不如說對他後宮女人之間的故事更為津津樂道。須知唐高宗李治從父親李世民手中繼承的,不僅僅是大唐的江山社稷,還有李世民生前頗為寵幸的後宮佳麗啊!

李治在位多少年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於貞觀二十三年繼承大統,是為唐朝建國之後的第三位皇帝。李治二十二歲成為一國之君,五十六歲壽終正寢,總共在位三十四年,這三十四年間,他先後經歷了改立皇后、處死公主、驅逐外戚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勵精圖治,終與天后武則天一同開創了盛世大唐的後貞觀時代。

唐高宗李治劇照

李治與武則天是夫妻,更是政治舞臺上的鐵腕搭檔與對手。

唐高宗登基初期,前朝有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遺老大臣長期把持朝政,後宮有王皇后與蕭淑妃兩股政治勢力爭鬥不休,一時間竟沒人把這位初登大寶的天子放在眼裡。

若沒有武后的輔佐,以李治的性格,必定淪為傀儡,斷不會以雷霆手段迅速平定前朝後宮,成為名副其實的一國之君。因此,前期的李治對武則天自然恩寵有加,倚重非常。

然而到了後期,武后專權,漸漸飛揚跋扈,大有越過王權一人獨大之勢,李治遂起了廢后之念。還得說武則天技高一籌,一早已洞悉了帝王的心思。在她的精心策劃下,李治的廢后計劃徹底破產,至此之後,他對獨攬大權的武則天再也無能為力了。

永淳二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在飽受精神與病痛的雙重摺磨後,終於告別了人世。

武則天從此再無制約,更加肆無忌憚,遂廢中宗李顯,貶為廬陵王,趕出長安。懦弱的睿宗李旦本就是個胸無大志之人,面對暴戾強悍的母親自然不敢有多意見,竟然主動提出禪讓王位,請母后登基為帝。武則天欣然接受,於是,時年六十七歲的武則天榮登大寶,燦爛輝煌的大周時代正式到來。

李治為什麼喜歡武則天

唐高宗李治後宮佳麗眾多,然而他卻偏偏對先帝的才人,年長自己四歲的武則天情有獨鍾,這是什麼原因呢?

武則天與李治劇照

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猜測是因為李治童年由唐太宗親自撫養,所身處的是慈父嚴母的生活環境。唐太宗是雄霸天下的千古明君,自然也會對自己的兒子高標準嚴要求,因而深感父愛缺失的李治勢必要在母親長孫皇后身上尋求更多的母愛,以彌補自己內心的缺憾。

長孫皇后去世後,李治就將這種戀母情結轉移到太宗身邊最親近的宮人武媚身上,因而高宗對武則天的感情並不僅僅是單純的男女之情,民間廣為流傳的高宗愛慕武則天美貌,而不惜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立自己父親的女人為後的說法,實際上是有失偏頗的。

唐高宗即位初期,王皇后與蕭淑妃為爭奪帝王愛幸及立儲之事明爭暗鬥,令高宗不勝其煩,而正在這時,他在感業寺中偶然邂逅了曾經兩情相悅的武則天,立刻被武則天的溫柔多情善解人意所吸引。

武則天不僅在精神上給予高宗極大的撫慰,而且心機深沉,極具人格魅力與政治手腕。得王皇后相助回宮後,她一邊籠絡宮中人心,迅速掃平了後宮妨礙她獨攬大權的障礙,一邊又積極輔佐高宗展開了與前朝老臣們的政治鬥爭,逐漸將朝中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為代表的凌駕於王權之上的外戚勢力清除乾淨,幫助李治擺脫朝臣的鉗制,延續了貞觀之治的繁榮。

所以,從這一層意義上來說,李治對武則天的寵愛,還在於其在朝政方面對武氏的倚重,她為生性懦弱的他做了一直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李治年號

在唐高宗李治繼位前,大唐皇帝的年號幾乎沒有變動過,例如唐太宗在世時,一直使用“貞觀”為年號,直至太宗殯天。而高宗執政期間,曾先後使用過永徽、顯慶、龍朔、麟德等十四個年號,如此高頻率地改換年號,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上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唐高宗李治劇照

關於唐高宗頻繁變更年號的原因,歷史上眾說紛紜,總結起來有兩種,一種是“國事紀念論”,即每逢國家有大事發生,就要改換年號,像廢立太子,亦或是天降祥瑞等影響大唐國運的事件,高宗認為必慎重對待,遂改國號以作紀念。

這個說法能從史書工筆之上發現跡象,比如“含元殿前麟趾見”,便改國號為麟德,又好比“以陳州言鳳凰見於宛丘”,於是又改國號為儀鳳,由此可見,將變更國號視為一種大事記,亦未嘗不可。

至於另一種說法則意義更為深遠。高宗執政之初還不曾頻繁變更國號,那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無疑是武則天成為皇后之後。眾所周知,武則天是一個善於打破常規的女政客。她主持朝政後,使高宗頻繁更換年號,以及高宗逝世,她自己稱帝,又不斷地變化自己的年號,只能想象,是她的性格使然。武則天透過變更年號,體現自己與李治並肩,甚至是超越李治的政治地位,並以這種形式讓天下百姓先入為主地習慣“改變”,接受不拘一格的新理念,這都是為其將來以一介女流的身份登基為帝所做的準備。聯想到武則天稱帝后推出的一系列創新的施政舉措,頓覺前期的年號變更不過冰山一角,一代女皇的眼界格局遠比常人所想的更為廣大。

李治書法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亦為長孫皇后嫡出的皇子。唐太宗生前連續經歷皇子謀逆後,心灰意冷,遂立宅心仁厚的李治為太子,即後來的唐高宗。或許現在很少有人知道,唐高宗乃是一位酷愛詩詞和書法的風雅天子,尤其喜愛書法,在他三十四年的帝王生涯中,書法大概是他最大的愛好。

李治劇照

唐高宗李治年輕時庸懦無能,缺少殺伐決斷的勇氣,所以在朝政大事上難有建樹,致使長孫無忌等大臣把持朝政,倚老賣老,長期弄權,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武則天成為皇后,輔佐高宗執政才得以杜絕。

李治雖然在治國才能上有所欠缺,然而其得益於太宗皇帝的親自教導,自幼飽讀詩書,文采斐然,在書法和文學上造詣頗高,是當時公認的才子。

據史書記載,唐高宗李治尤擅工行,行筆婉妙,自有其獨到之處,此外,他對草書、隸書、楷書、飛白書等各種筆法也是應用自如,絲毫不遜名家。觀後世流傳的唐高宗手筆不難發現,他的書法蒼勁豪邁,字跡圓潤俊華,視覺效果十分美觀,比之其父太宗皇帝之手書,也不遑多讓,因而世人評價頗高。 唐高宗流傳於世的書法佳作不勝列舉,其中《大唐紀功頌》、《萬年宮銘》、《六尚書帖》、《九乾門帖》、《前事帖》、《欲僻洛城帖》等精彩的書法作品,均可稱之為帝王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