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瀾教授:一堂好課的標準

葉瀾教授:一堂好課的標準

如何評價一堂課?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葉瀾認為,一堂好課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大致表現在5個方面。

有意義,即紮實

教師講的學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課?

在一節課中,學生的學習首先是有意義的。

初步的意義是他學到了新的知識,進一步是鍛鍊了他的能力,往前發展是在這個過程中有良好、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要求,再發展一步,是他越來越會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

這樣學習,學生才會學到新東西。學生上課,“進來以前和出去的時候是不是有了變化”,如果沒有變化就沒有意義。

一切都很順,教師講的東西學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這個課呢?換句話說,有意義的課,它首先應該是一節紮實的課。

葉瀾教授:一堂好課的標準

有效率,即充實

課堂上學生都應該有事情做

有效率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對面上而言,這節課下來,對全班學生中的多少學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間的、困難的,他們有多少效率;

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沒有效率或者只是對少數學生有效率,那麼這節課都不能算是比較好的課。

從這個意義上,這節課應該是充實的課。整個過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幹,透過你的教學,學生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整個課堂是充實的,能量是大的。

葉瀾教授:一堂好課的標準

生成性,即豐實

上課不能完全預先設計

一節好課不完全是預先設計好的,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氣氛相當活躍。

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生成,這樣的課可稱為豐實的課。

葉瀾教授:一堂好課的標準

常態性,即平實

哪怕部長聽課,也要“目中無人”

不少老師受公開課、觀摩課的影響太深,一旦開課,容易出現的毛病是準備過度。教師課前很辛苦,學生很興奮,到了課堂上就拿著準備好的東西來表演,再沒有新的東西呈現。

當然,課前的準備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但課堂有它獨特的價值,這個價值就在於它是公共的空間,需要有思維的碰撞及相應的討論,最後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相互生成許多新的知識。

“新基礎教育”反對借班上課,為了讓大家淡化公開課的概念,至少不去說“公開課”,只有“研討課”。

不管誰坐在你的教室裡,哪怕是部長,你都要旁若無人,你是為孩子、為學生上課。不是給聽課的人聽的,要“無他人”。

所以我把這樣的課稱為平實的課(平平常常、實實在在的課)。這種課是平時都能上的課,而不是很多人幫你準備,然後才能上的課。

葉瀾教授:一堂好課的標準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983 字。

轉載請註明: 葉瀾教授:一堂好課的標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