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讀了復旦大學附中校長張克運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上的演講《我們的教育缺乏靈魂的東西》讓我受益匪淺,現將我的一些個人看法與大家共勉。
張克運校長談到教育的問題究竟出在哪裡時說到教育的核心問題不是出在學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也不是出在技術層面。而是中國教育技術層面已經走得太快了,“靈魂”跟不上了。所以我認為當下的教育最需要靜下心來潛心育人。
記得一次偶然間看到這麼一個微影片:一位市長作報告,他說現在最不缺的是聰明人,最缺的是傻人、笨人……,其實在我們教育行業中又何嘗不是呢?但現在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靜下心來揣摩教學怎麼搞?有幾個人願意坐下來去思考如何做教育?看看我們身邊的孩子,小學生的作業有時寫到晚上11點左右,初三我想估計十一點基本做不完,高三就更不說了。十幾歲的孩子一直要熬到深夜11點左右,因為各科老師都認為自己佈置的作業不多,但各科加到一起就是個不小的數了,還有部分老師在絕大多數學生完成當天作業時,會視情況再加一份晚餐,我想不外乎兩種情況。一種情況認為作業帶回去做才叫家庭作業,另一種情況認為多做點題一定比不做或少做強的多得多,孰不知孩子入睡兩個小時以後才可能進入深度睡眠狀態。這樣看來孩子們大約需要在凌晨1點左右才能算是真正的休息。在當前教育這種大環境下,也許我們很無奈,但我們在實際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完全可以做到提前對教材的深加工,提前思考對教材的處理,提前思考對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可以儘可能地把知識點連貫到一起,進行整合,儘可能地上成整合課,面對比較抽象的知識點,藉助生活中的模型進行教學實踐活動,透過活動讓全體學生走近、走進“真”數學,讓自己的心靜下來,讓靈魂的東西走進孩子們的心田。
在我看完這篇演講之後我對最近要上的《圓柱》這一單元的課進行了反覆的琢磨與推敲,針對以往學生對圓柱表面積模糊的認識,特別是學生對把圓柱體按不同的截法截開,增加或者減少的部分,認識不到位,導致學生在鞏固練習環節常出錯,教師經常採取反覆講解,以求達到熟練應用的效果,其實到最後複習或者考試時學生又是大腦一片空白,下不了手。為了讓學生對圓柱表面積有更深刻的的認識,我分兩個教學實踐活動展開,一是讓學生動手製作一個圓柱體,在製作過程中體驗圓柱各部分的名稱以及各部分與長方形中長與寬的關係,還有對錶面積初步的認識,二是在學生製作圓柱體的基礎上又設計了“切火腿腸”的教學實踐活動,具體做法如下:
1.取兩火腿(去掉頭和尾)並把它截成兩半,你有幾種截法?
2.截成的兩半分別是什麼形狀?表面積有什麼變化?(增加或減少的部分是什麼?)
3.如果截去一個高為2釐米小圓柱,表面積將會怎樣?減少的是哪部分?
4.切火腿長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每切一刀就會怎樣?
5.你還有什麼更多的發現?
透過全體學生親自動手實踐,親力親為,把複雜的數學問題轉化為看得見的數學,學生學的輕鬆又快樂,特別是對於圓柱增加或者減少的部分腦子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旦碰到這型別的題,隨時可以從大腦中調出當時切火腿腸的情景,便於學生理解題意,找準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也為下一步學習圓柱體的體積做好了鋪墊。
雖然沒有分數(檢驗)的教育是不成立的,但只談分數的教育肯定是有缺陷的,所以我認為現在的我們為了單純的成績(分數)追求,做的確實有點過頭了,忘記了還有教育規律,還有教育自身內在的東西。
(河曲實驗小學王培峰)
釋出:晉北文化平臺
作者:王培峰
編審:開明人士